波多黎各vs古巴-波多黎各vs意大利比分
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意思?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时间?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英语:CubanMissileCrisis),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在世界史中人类从未如此近地站在一场核战争的边缘。
历史背景:
1955年1月1日,古巴取得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巴蒂斯塔独裁政权。1955年1月13日成立了古巴共和国,宣告这一胜利的是***民革命的菲德尔卡斯特罗,当时这位领袖人物年仅32岁。新政权成立初期,美国同古巴的关系还比较好。美国政府欢迎卡斯特罗,并不是赞赏反对独裁统治,而是企图把古巴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巩固它在拉美的统治基础。
1959年6月,古巴新政府的领导成员发生很大变动,政府重要部门绝大多数被主张实行急进政策的人所掌握。美国政府担心控制不了古巴,后院起火,动摇美国在拉美的统治基础,这就导致了美国与古巴关系的日益恶化。
1961年1月5日,美国宣布同古巴断绝外交关系。同时从经济上开始对古巴进行制裁。
1961年4月15日,在美国的策划下,古巴流亡分子驾驶美国B-26飞机对古巴进行了两天的轰炸,1000多名雇佣军登上古巴猪湾,妄图入侵古巴并以暴力推翻卡斯特罗新政府。但是,美国政府没有预料到,72小时之内,入侵者即被古巴人民一网打尽。
事件过程
在受到美国的强大压力时,卡斯特罗不得不向苏联寻求援助,苏联当时对古巴的处境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切,正是出于同美国争夺霸权的需要,想在拉丁美洲找一个立足点。古巴的求援,正是赫鲁晓夫求之不得的事情。被逼上梁山的卡斯特罗,1960年秋天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他面对坐在大厅里的美国人说,是你们促使我们寻求新的市场和新的朋友,它们就是苏联和社会主义世界。
运送导弹
1962年,苏联政府批准了赫鲁晓夫的计划,赫鲁晓夫在7月3日和8日参加了与劳尔-卡斯特罗的会谈,达成秘密协议。苏联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提供伊尔-28喷气轰炸机,于7月开始实施。苏联把运往古巴的货物改由苏联船只运送,将几十枚导弹和几十架飞机拆开装到集装箱里运往古巴。同时3500名军事技术人员也陆续乘船前往。每一枚导弹都携带一个威力比在广岛的大2O或3O倍的核弹头。直到1962年9月2日,苏联才公开宣布,根据苏古两国达成的协议,苏联将向古巴供应武器和提供技术专家。此时,苏联的武器和专家的运输计划已基本完成,部署工作已近尾声。
1962年10月16日,肯尼迪总统才得到上述情况的汇报。他对赫鲁晓夫欺骗他的行为非常恼怒,并立刻意识到这件事关系重大。肯尼迪感到,苏联导弹造成了一种严重的威胁,要是不猛烈回击,那就会有损他的政府在国内外的形象,激起公众对他的不信任,并使美国如芒在背。
美国态度
1962年10月22日晚上7点,肯尼迪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通告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已经部署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
10月24日,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护卫下,由90艘军舰组成的美国庞大舰队出动了。美舰从佛罗里达到波多黎各布成了一个弧形,封锁了古巴海域。与此同时,美国导弹部队全部奉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导弹在发射台上听候指令。不仅在佛罗里达和邻近各州,美国集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庞大的登陆部队准备参战,而且世界各地的美军基地也进入戒备状态,剑拔弩张地准备打一场全球性的核战争。
危机结束
赫鲁晓夫领会了肯尼迪的暗示。他认识到长崎容忍无法打破而又日益加强的封锁不利于苏联,封锁拖得越久,苏联的损失比美国就越大。
1962年11月11日,苏联部署在古巴的42枚导弹全部撤走。1962年11月20日,肯尼迪宣布赫鲁晓夫答应在30天内从古巴撤走全部伊尔—28型轰炸机。肯尼迪同时宣布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与此同时,苏联政府命令苏联武装力量解除最高战备状态。
事件影响
古巴导弹危机 美苏更深刻的认识到双方在避免核对抗、维持核垄断方面有着相互吻合的利益。苏联与美国之间差距缩小,古巴导弹危机促使克里姆林宫下决心大力发展核武器,改变劣势,洗刷当年"懦夫的耻辱".果真到60年代末苏联就赶上了美国,使苏联在全球争夺中逐步转为攻势.
美苏之间差距的缩小也使得苏联在国际社会的野心扩大,使得美国苏联之间的碰撞更为激烈。竞争在一些正式的协议里被法制化,在导弹危机的余烟中,军备竞赛得到了加强,但它在一套日益完善的制度下被处理,竞争在一些正式的协议里被法制化,如1963年的《禁止有限核试验条约》 、1968年的《不扩散条约》 和1972年的 《战略武器限制条约》 。
而对于第三者古巴而言,在整个古巴导弹危机中古巴对美国的立场要比苏联人强硬得多,古巴人坚决不同意撤出导弹,但在古巴人的强烈反对下赫鲁晓夫这样做了,古巴人感觉他们被忽视、被背叛了。国际关系形势由大国所主导,小国只不过是大国间角逐中的棋子。
古巴导弹危机 - 事件影响
A、对国际局势的直接影响
古巴导弹危机促使克里姆林宫下决心大力发展核武器,改变劣势,洗刷当年“懦夫的耻辱”。果真到60年代末苏联就赶上了美国,使苏联在全球争夺中逐步转为攻势。在导弹危机的余烟中,军备竞赛得到了加强,但它在一套日益完善的制度下被处理,竞争在一些正式的协议里被法制化,如1963年的《禁止有限核试验条约》、1968年的《不扩散条约》和1972年的《战略武器限制条约》,还有同样重要的非正式的关于双方都容忍卫星侦察的谅解备忘录。到70年代晚期,冷战变得更加激烈更加持久了,达到了超级大国水平,影响着整个“和平的”国际体系。
B、谁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占了上风,肯尼迪肯定认为是美国,因而他警告他的下属们和当时仍接受这种指示的记者们不要过分公开的吹嘘而使赫鲁晓夫感到羞辱。这的确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以致总统忍不住告诉国会领袖们:“我们解决了人类最大的危机之一。”赫鲁晓夫也承认,“为了和平,我们被迫作出了一些大的进步。”“苏联人就象一只冒险超出自己的领地,但一旦被发现又紧张地、还带点负罪感地奔逃回安全的地方的猫。”
C、古巴的无奈,在整个古巴导弹危机中古巴对美国的立场要比苏联人强硬得多。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这样表示;"我准备使用核武器吗?是的,我将同意使用它。因为不管怎样,我们认为核战争是当然的,我们都将消失。在国家被占领或完全被占领之前,我们准备为捍卫我们的祖国斗争到低?"古巴人坚决不同意撤出导弹,但在古巴人的强烈反对下赫鲁晓夫这样做了,古巴人感觉他们被忽视、被背叛了。卡斯特罗对米高扬说,当这些导弹部署在那里时,“我们没有逮扑任何人,因为人们的联合非常牢固。”但是现在古巴人“被一种失望、混乱和痛苦的感觉吞噬了。”格瓦拉对此更加气愤,他说:“美国人想消灭我们的身体,但赫鲁晓夫的退让却毁灭了我们的精神。”米高扬厉声回答到:“我们看见你们准备漂亮地死去,但我们相信这不值得漂亮地死。”
古巴导弹危机 - 结论启示 古巴导弹危机 1、国际关系形势由大国所主导,小国只不过是大国间角逐中的棋子,古巴导弹危机被解决时,俄国人事先没有征求过卡斯特罗的意见。卡斯特罗因而宣称他被出卖了,并表示对这个协议将不予理睬。然而他虽能拖延时日,却不能制止危机的结束。导弹尽管设在古巴的土地上,却是掌握在俄国人手里,而且也没有一个古巴人懂得如何发射导弹。
2、在国际关系中谎言有助于事件隐秘性的达成.而欺骗将导致国际社会的不信任,这个秘密行动的最大的不利就是它要求说谎。赫鲁晓夫欺骗了肯尼迪关于在古巴有进攻性武器的存在,葛罗米柯曾于10月18日当面向肯尼迪总统说谎,那时总统已经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了,但是对赫鲁晓夫来说,欺骗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他曾经就弹道导弹的能力无耻地说了好几年谎话。
3、在不安全的状态中,一过在制订政策是不能只强调自身利益,因为要求得生存就得与别国在政策上偕同.这正是赫鲁晓夫在古巴导弹危机前忽视和古巴导弹危机中学到的。
4、古巴导弹危机历史时刻,出示证据避免大战.获得重要的证据会使当事国在危机中获得主动.肯尼迪为什么对以前那些声明反应如此慢,在他们的欺骗被揭露之前等待了几个月,而对在古巴导弹的作出反应如此之快呢?一个明显的理由是古巴的导弹是真的,而不是哗众取宠。
5、肯尼迪政府应用控制论使用危机决策模式.为各国提供了新型的解决危机的有效模式。模式的流程如下:接受一定的变量与信号->;作出反应->;信息反馈->;修正目标。面对具有严重性,时效性和突然性的事件.决策者可根据新情况,对原先作出的常规决策及时修正或补充,能较为充分的考虑到国际关系中不确定的因素,扩大了选择和可控制的范围,为外交决策提供了较大的摆动幅度。
牙买加和古巴,哪个国家更大?
两个国家我都去过,绝对是古巴大!古巴是加勒比海最大的岛国,面积有110860平方公里,从第一大城市哈瓦那(古巴岛西边)到第二大城市圣地亚哥(古巴岛东边)有将近一千公里,无论火车汽车都要坐一夜。坐喷气式飞机大约需要两个小时,坐古航的螺旋桨小飞机大约需要四个小时。而牙买加是加勒比海最大的英语国家,面积来讲是加勒比海第四大岛(但不是第四大国家,因为第二大岛由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分割,第三大岛波多黎各不是国家,而是属于美国的地区),有10991平方公里。从第一大城市金斯敦(牙买加东南)到第二大城市蒙坦戈贝(牙买加西北)坐汽车大约需要四个多小时(牙目前没有客运火车,铁路货运也非常不发达),坐喷气式飞机需要20多分钟,坐螺旋桨飞机需要将近一小时。
古巴女排这次大奖赛不能参加了?
古巴女排确实无缘09年的大奖赛,但不是因为美洲4国邀请赛的原因,而是在今年5-6月的泛美杯中表现太差,小组赛5战全负,排名小组第六,最后在11-12名比赛中击败 特里尼达和多巴哥获得第11名。
古巴女排取得如此差的成绩,当然这是因为古巴派出的2队,古巴1队由于要参加瑞士赛(08年是奥运年,所以古巴1队放弃了泛美杯,而选择强队较多的瑞士赛磨练),但古巴2队竟取得如此糟糕的成绩,不仅让人意外,也让人们不得不为古巴女排的未来担忧......
有必要说明一下泛美杯,此赛事作为每一年度美洲区大奖赛下一年的资格赛,只有最终比赛的前4有机会入围,但前4的名额分配是3个北美区,1个南美区。入围09年大奖赛的4支队伍:巴西,多米尼加,波多黎各,美国.
古巴女排08年泛美杯小组赛战绩:
古巴 2-3 加拿大
古巴 1-3 波多黎各
古巴 0-3 秘鲁
古巴 0-3 委内瑞拉
古巴 0-3 巴西
11-12排位赛 古巴3-0 特里尼达和多巴哥
不得不说一下古巴2队真的太差了,委内瑞拉什么实力,大家奥运会都看到了,古巴也能0-3输 ,真是太可怕了.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国与哪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对抗
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 它是由于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导弹和朱比特导弹引起的, 前苏联为了扳回战略劣势,而在古巴部署导弹。 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 这次危机虽然仅仅持续了13天,美苏双方在核按钮旁徘徊,使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最后以前苏联的妥协而告终,其中有不少值得总结、反思的经验教训。 迄今为止,古巴导弹危机仍然被认为是人类存亡的最危险时刻,它差点儿酿成热核战争,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对此看法高度一致。
1959年1月1日,古巴取得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巴蒂斯塔独裁政权。1月13日成立了古巴共和国。宣告这一胜利的是***民革命的菲德尔·卡斯特罗,当时这位领袖人物年仅32岁。[1]
新政权成立初期,美国同古巴的关系还比较好。2月,卡斯特罗出任总理,4月访问美国,还受到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热烈欢迎。巴蒂斯塔是美国一手扶植起来的傀儡,美国政府欢迎卡斯特罗,并不是赞赏反对独裁统治,而是企图把古巴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巩固它在拉美的统治基础。
无论是卡斯特罗还是他的战友,本来不仅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任何联系,而且甚至对、对共产主义学说尚无基本的认识。
美古关系恶化
1959年6月,古巴新政府的领导成员发生很大变动,政府重要部门绝大多数被主张实行激进政策的人所掌握。美国政府担心古巴高层的变动引起整个拉美地区的失控,动摇美国在拉美的影响力,于是就对古巴新政权产生了不满,导致了美国与古巴关系的日益恶化。
1961年1月5日,美国突然宣布同古巴断绝外交关系。同时,从经济上开始对古巴进行制裁,企图通过卡断经济命脉来逼迫古巴就范。
猪湾事件
1961年4月15日,在美国的策划下,古巴流亡分子驾驶B-26轰炸机对古巴进行了两天的轰炸,1000多名雇佣军登上古巴猪湾,妄图入侵古巴以暴力推翻卡斯特罗政府。72小时之内,军即被击退。之后美国政府继续对古巴施加压力,采取敌视古巴的政策。
过程
向苏求援
在受到美国的强大压力时,卡斯特罗不得不向苏联寻求援助。苏联当时对古巴的处境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切,正是出于同美国争夺霸权的需要,想在拉丁美洲找一个立足点。
古巴的求援,正是赫鲁晓夫求之不得的事情。他认为,古巴局势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苏联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关系到苏联的威信及其在拉美的立脚点。
古巴和苏联于1960年就恢复了外交关系。在美国同古巴绝交后,苏联就抓住机会,增加了对古巴的经济、军事援助。苏古关系的发展,也就隐伏着美苏关系的紧张和日后的导弹危机。
被逼入绝境的卡斯特罗,1960年秋天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他面对坐在大厅里的美国人说:“是你们促使我们寻求新的市场和新的朋友,它们就是苏联和社会主义世界。在这之后,我们就开始对这种社会主义产生了兴趣并开始研究它。”
赫鲁晓夫思前想后值得一试
他坚决主张把导弹运进古巴,理由是:
第一,约翰·肯尼迪上台之后,吉隆滩战役登陆失败,使他在外交上输了一个回合,美国没有充分理由反对卡斯特罗采取一切可能的预防措施来对付另一次入侵,其中包括接受苏联的核武器援助在内。
第二,对抗美国的包围。鉴于当时美国已经用轰炸机基地和导弹包围了苏联,美国在土耳其、意大利和西德的导弹都对准了苏联,苏联重要的工业中心都处于核弹、战略轰炸机的直接威胁之下,因此应尽快秘密地把导弹运进古巴,而且要在美国发现之前装好,可供发射。
第三,最重要的一个动因,是为了在全球恢复美苏平衡。50年代后期,在军备竞赛中,肯尼迪政府在50年代后期拚命扩充其核武库,使美国在苏美核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在赫鲁晓夫看来,向古巴部署导弹显然是恢复苏美平衡的一个快捷、便宜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从军事角度来说,在古巴安置大约60枚导弹,有的射程1000英里,少数射程1500英里到2000英里,而且可以避开美国的预警系统,因而事实上就会使苏联打击美国的能力增加一倍,改变苏联的战略地位。
第四,可以巩固古巴***卡斯特罗的地位,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控制古巴,从而把古巴作为同美国进行政治交易的筹码,以增强苏联的威慑能力。赫鲁晓夫或许也知道可能会面临严重的军事冲突,但思前想后,觉得这场大还是值得一试的。
运送导弹
1962年,苏联政府批准了赫鲁晓夫的计划,赫鲁晓夫在7月3日和8日参加了与劳尔·卡斯特罗的会谈,达成秘密协议。
苏联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提供伊尔-28喷气轰炸机,于7月开始实施。苏联把运往古巴的货物改由苏联船只运送,将几十枚导弹和几十架飞机拆开装到集装箱里运往古巴。同时,3500名军事技术人员也陆续乘船前往。每一枚导弹都携带一个威力比在广岛的大20或30倍的核弹头。经过伪装的第一批武器是在7月下旬用商船运抵古巴的。
直到1962年9月2日,苏联才公开宣布,根据苏古两国达成的协议,苏联将向古巴供应武器和提供技术专家。此时,苏联的武器和专家的运输计划已基本完成,部署工作已近尾声。
苏联否认
在此期间,苏联在公开场合一直否认在古巴拥有任何进攻武器。赫鲁晓夫在给肯尼迪的信中表示:苏联不需要为了击败侵略,为了进行报复性的打击而将自己的武器转移到其他任何国家,例如古巴。赫鲁晓夫并且保证,在11月美国国会选举前,他不会挑起任何事件。
一周以后,苏联政府发表了一个声明,特别提到征召后备役军人以及美国对苏联向古巴进行海运而引起的惊恐问题。声明说,苏联的船只是装运“给古巴人民日用品和食物”号,但是,接着又承认:“由于侵略成性的帝国主义集团的威胁,应古巴政府的请求,还装载着一定数量的武器,以及训练古巴人使用现代化武器的军事技术专家和技术人员。”
声明继续说:“……我们的核武器爆炸力如此强大,而苏联又拥有如此强大的火箭来运载这些核弹头,以致没有必要在苏联疆土之外寻找发射核武器的场所。……苏联有可能从它自己的国土上支援任何爱好和平的国家,不仅是古巴。”
被美发现
1962年8月,美国发现了苏联设在古巴的导弹发射场。
1962年10月14日是星期天。在这个万里无云的星期日凌晨,两架美国U2飞机从南向北飞过了古巴西部上空,他们拍摄了大量照片,由专家们仔细地研究放大照片上的每一个画面。
1962年10月15日,他们认出了一座发射台、许多发射弹道导弹的建筑物,一枚中程弹道导弹。在修建射程为2000英里的中远程弹道导弹使用的坚固的永久基地。而且,美国鉴定专家确信,发射装置上安装的是导弹核武器。
1962年10月16日,约翰·肯尼迪总统才得到上述情况的汇报。他对赫鲁晓夫欺骗他的行为非常恼怒,并立刻意识到这件事关系重大。他没有料到苏联人在古巴这样一个地方会采取如此轻率和冒险的行动,没有料到转眼之间古巴戏剧性地拥有了在西半球仅次于美国的最大的、装备最好的军事力量。
肯尼迪感到,苏联导弹造成了一种严重的威胁,要是不猛烈回击,那就会有损他的政府在国内外的形象,激起公众对他的不信任,并使美国如芒在背。肯尼迪决定,要使苏联明白美国不惜一战的决心。
美国海上封锁
1962年10月22日晚上7点,肯尼迪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通告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已经部署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
约翰·肯尼迪认为这一“秘密、迅速和异乎寻常的导弹设施”是“蓄意的挑衅和对现状作出的毫无道理的改变,是美国不能接受的”。约翰·肯尼迪总统又以强调的语气列举了美国即将采取的海上“隔离等初步措施”。他在演说中用“隔离”一词代替了“封锁”,认为这个词比“封锁”火药味较少,比较适用于和平、自卫的行动。
然而,婉转的言词并没有减弱行动的火药味。封锁命令一下达,美国地面、空中和两栖作战部队即开始集中。此外,还调集出兵古巴所需要的军需物资,开始采取保护美国免遭核袭击的种种预防措施。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军队也进入戒备状态。下令,载有核弹头的美国轰炸机进入古巴周围的上空。
美国如此强硬的态度着实让赫鲁晓夫吃了一惊,于是他下令加快向古巴运送导弹及苏式轰炸机的速度。赫鲁晓夫低估了美国的情报系统和肯尼迪政府的强硬态度。
危在旦夕
在肯尼迪发表广播讲话以后的5天中,即从1962年10月23日至27日,局势紧张到几乎“难以忍受的程度”,核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加勒比海上空,整个世界危在旦夕。
10月23日,星期二。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表示仍要按苏古协议继续使用武器“援助”古巴,“坚决拒绝”美国的拦截,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激烈的回击”。
1962年10月24日,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护卫下,由90艘军舰组成的美国庞大舰队出动了。美舰从佛罗里达到波多黎各布成了一个弧形,封锁了古巴海域。与此同时,美国导弹部队全部奉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导弹在发射台上听候指令。
不仅在佛罗里达和邻近各州,美国集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庞大的登陆部队准备参战,而且世界各地的美军基地也进入戒备状态,剑拔弩张地准备打一场全球性的核战争。
美国对古巴实施的海上“隔离”,于10月24日上午10时起正式开始。在蓝色的加勒比海上,美国海军舰只控制了几千英里长的海域。在离古巴东部海岸约300公里的大特克岛上,设有巨大的美军导弹跟踪站,密切监视往古巴去的船只的一举一动。整个古巴像个铁桶似地被团团围住了。
1962年10月25日,苏联此时作出了一个决定,即以不携带武器的船只去考验封锁。
苏联寻求妥协
10月26日,星期五。赫鲁晓夫给肯尼迪写了一封被白宫形容为“冗长、杂乱无章、漫无边际”的信,它“显然是在情感冲动下写的,充满着要避免核战的激情”。
在信中,赫鲁晓夫承认苏联导弹在古巴的存在,但把它们说成是纯粹防御性的。然后他说,他深切地渴望和平,让我们不要使这种局势弄得不可收拾吧,强行实行隔离只会使苏联采取它自己认为必要的措施。但是,如果美国作出不会入侵古巴、也不允许别人入侵的保证,并且,如果它撤回自己的舰队,不再搞隔离,这就会使一切马上改观。
1962年10月27日,就在答复赫鲁晓夫来信之前,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又收到了苏联***发出的第二封颇为冗长、带官腔的并带有更大火药味的信件(这也许是由苏联外交部写的)。信中包含着实质上不同的立场,其实质是谋求实现一种相互交换。
“我的这一建议是:我们同意从古巴撤走那些您称为进攻性的武器。我们同意这样做并同意在联合国宣布这一承诺。您的代表则必须发表一个声明,大意是就美国而言,考虑到苏联的忧虑和关心,将从土耳其撤出类似的武器。我们可就双方何时将其付诸实施达成一项协议……”
肯尼迪立即拒绝了这种交换方法。他没有答复这封信,但白宫发表了一份声明,指出土耳其与古巴危机毫不相干。这封信既反映出克里姆林宫内部意见的不一致,又使美国对苏联的意图更加捉摸不定,因而使局势又复杂化了。
此时,在全世界所有的美国核部队和常规部队都已经奉命准备随时行动,一支庞大的入侵部队也聚集在佛罗里达。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美国官方普遍估计,在古巴的几个发射场已处于发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对导弹发射场的任何直接空袭都可能造成美国城市上空的热核爆炸。肯尼迪和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权衡了赞成与反对从土耳其撤除导弹的两种主张,讨论了空中打击和入侵的时间表。
正当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在激烈紧张地辩论应采取什么对策和一筹莫展的时候,罗伯特·肯尼迪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摆脱危机的办法。他说,为什么不可以不理睬赫鲁晓夫的第二封信而只回答第一封信呢?
他向赫鲁晓夫发出了接受他10月26日星期五“提议”的信:
亲爱的主席先生:
我非常仔细地阅读了您1962年10月26日的来信,对您表示愿意迅速谋求一个解决办法的声明表示欢迎。然而,需要做好的第一件事是,在联合国的有效安排下,停止在古巴进攻性导弹基地上施工,并使古巴一切可供进攻之用的武器系统都无法使用。 ……
但是让我强调一下,其首要的因素还是要在有效的国际保证之下,停止在古巴的导弹基地上的工作,使这一威胁继续存在下去,或者使这些问题同欧洲和世界安全的一些广泛问题联系起来而拖延这一有关古巴问题的讨论,肯定将会加剧古巴危机并严重危害世界和平。因此,我希望我们能按照此信和您1962年10月28日的信件中提出的办法迅速取得一致意见。
约翰·肯尼迪
结束
赫鲁晓夫领会了肯尼迪的暗示。他认识到,长期依然无法打破而又日益加强的封锁不利于苏联,封锁拖得越久,苏联的损失比美国就越大。在作出这一决定时,他已经来不及、也不想与性格倔强的卡斯特罗商量了,因为他已通过情报部门获悉,如果第二天不给美国答复,美军就会在29日或30日轰炸苏联的导弹设备和古巴的军事目标,然后,入侵该岛。再拖延下去,就意味着死亡。
10月28日,星期六。莫斯科电台广播了赫鲁晓夫的回信。
信中说:
“我非常理解您以及美国人民对于您所称为进攻性武器所感到的忧虑,这的确是一种可怕的武器。您和我都了解,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武器。为了尽快地消除这一危及和平事业的冲突,为了给渴望和平的各国人民以保证,苏联政府除了此前已下达的在武器的建筑工地停止施工的命令外,现又下达新命令拆除您所称为进攻性的武器,并将它们包装运回苏联。”
随着这一句话的播出,这场严重的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了。信中没有再提撤出美国在土耳其的导弹为对等条件。
1962年11月11日,苏联部署在古巴的42枚导弹全部撤走。
1962年11月20日,肯尼迪宣布赫鲁晓夫答应在30天内从古巴撤走全部伊尔—28型轰炸机。肯尼迪同时宣布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与此同时,苏联政府命令苏联武装力量解除最高战备状态。
加勒比海又平静了下来。
美西战争的古巴战役
古巴是美西战争的主战场。美国组建了2.5万人的远征军,在佛罗里达的坦帕进行紧张训练。美海军由两支分舰队封锁古巴的沿海。西班牙原在古巴等地驻军有20余万。古巴起义军在M.戈麦斯·伊·巴埃斯领导下已解放大片国土,造成有利态势。“缅因”号事件后,西政府派出一支舰队(6艘战舰,由P.塞韦拉指挥)前去防守波多黎各,1898年5月19日,西班牙舰队成功地进行了战术机动、避开美舰的封锁,抵达圣地亚哥军港。由水雷阵掩护,并得到岸防火炮支援,准备抗击美军攻击。5月28日,美北大西洋分舰队(7艘作战舰只,司令为W.T.桑普森)驶抵圣地亚哥港外,几天后又与另一支美舰队会合,共有舰艇24艘,形成严密的封锁。美军随后出动陆军开往古巴。美陆军本想攻击哈瓦那,但因海军请求,便同意与海军合攻圣地亚哥。1898年6月22日,美第五军近1.7万人在海军炮火掩护下,于圣地亚哥以东顺利登陆。此时,古巴起义军也已解放大部分国土,并包围了圣地亚哥。美军在与古起义军经过会谈后,开始协同作战。1898年6月29日,美军抵达关塔纳摩郊外。1898年7月1日,向城东制高点埃尔卡内和圣胡安山发起猛攻。西奥多·罗斯福指挥的义勇军骁勇善战,经激烈的白刃战攻占了圣胡安山,埃尔卡内也被攻占。西军7月2、3日展开反攻,双方展开拉锯战,美军终于击退了西军的反扑。美军伤亡达1700人。
在陆军激战的同时,7月3日西班牙舰队企图突围。双方在圣地亚哥湾展开了激烈的海战。美海军24艘舰,西军仅9艘。美海军舰艇先进攻,火力既猛又打得远。每次齐射的炮弹总重量为1.9万磅,西军齐射一次仅6000磅。美军以猛烈而准确的火力打得西舰一艘接一艘起火燃烧沉没。经4小时激战,西舰队又全军覆灭,被击沉舰艇7艘,被俘2艘,阵亡600人,舰队司令塞尔维拉及1800名官兵被俘。美军仅有2舰轻伤,死伤各1人。
美军歼灭了西舰队后,和古起义军围攻圣地亚哥。1898年7月16日,西军弹尽粮绝,2.4万军队放下了武器。美军同在菲律宾一样背信弃义,撇开起义军而单独与西班牙谈判与受降,禁止起义军入城,美军独享了胜利果实。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