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摔跤武夷山少年决赛-2020年中国式摔跤少年锦标赛
农历的节日是怎么样的?
我们中华民族在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劳动生息,配合农业生产的节奏和气候变化,形成了许多传统的民族节日。这些节日均以农历纪时。现在选择几个略述如下:
春节
这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个节日。它也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盛大的一个节日。
春节为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这种叫法大概起源于周代。因为对于“年”,尧称“载”,夏曰“岁”,商曰“祀”,到了周代才称“年”。“过年”是农业收获后的一个大庆祝日。古书载:“年,谷熟也;从禾、干声。春秋传曰:大有年。”又说:“五谷皆熟曰有年,大熟曰大有年。”五谷丰登,俗称“好年冬”或“好年景”。
我国民间惯用农历,代代相传,未易转移。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形式。因为历时久远,深入人心,所以形成为固定的习俗。其中主要有:
(1)春联
春联究竟始于何时,虽传说不一,文献难证,但其历史久远,却是毫无疑问的。直至到今天,每逢春节,张贴春联,仍为一项历久不衰的庆祝形式。
(2)春酒
新春饮春酒,由来已久。远在我国战国时代,就有此风。如《庄子》中说:“春月毗巷,饮酒茹葱,以通五脏。”《诗经》中也说:“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张衡赋中还说:“致饮芹于春酒。”由此可见,春节期间饮春酒,不但是欢庆中一大乐事,且有益于身体。
古时所饮的春酒是一种延年祛病的“屠苏酒”或“椒柏酒”,多用中药调制。据说,屠苏酒系华陀所配药方,饮之可以“辟疲疠一切不正之气”。早年我国医学多“寓医药于饮食,以收预防之效”。
(3)迎春接福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广大农村特别重视。《礼记·月令》说:“先立春三日,太史谒天子曰:某日立春盛传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至今有些农村仍有“迎春”之俗。就是在红纸上写“迎春接福”四字,贴于中堂,并陈设果品、五谷,以祀勾芒之神;敲锣打鼓以迎“春牛”。当然这都是古俗了。
灯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灯节,又称“元宵节”,俗称“十三点灯起,十五上元冥”。灯节前几日为“放灯”,最后一天为“谢灯”。此日家家悬灯结彩,竞放花火;夜间举行灯会,鼓乐齐鸣,龙狮并舞,一派喜乐景象。
关于灯节的起源,北史上有这样记载:“隋柳或见都邑百姓正月十五日作觚戏,上奏曰:‘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阶塞陌,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带兽面,男为女服,竭资破产,竞此一时,请并禁断’。上可其奏。”这里所说的觚戏,就是一种摔跤游戏。
《汉书·武帝纪》中说:“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
隋朝也同汉代一样,在春节期间举行摔跤游戏,只是隋人选在元宵之夜举行,并且扩大范围,将摔跤游戏演变为“人带兽面,男为女服”,好像现代的化装游行。照柳或奏折所述,“竭资破产,竞此一时”,可谓十分热闹。但“禁断”并未能遏止民间习尚。到了唐代,元宵晚会更发展为盛大的灯节。
另据《明皇杂录》载:“上在东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阳宫,大陈灯彩,设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设烛炬,连属不绝。时有京都匠毛顺、巧思结创,绘成灯楼十二间,高一百五十尺,悬珠珍金银,微风一至,铿然成能。其灯为龙凤虎豹之状。”
到宋代,改为放灯五夜。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描述元宵情景,至今读来仍耐人寻味:“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从上述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元宵放灯始于汉,兴于唐、宋。古代农业社会在岁首闲暇之时,官府与百姓同度佳节,张灯结彩,通宵达旦,欢乐之情可以想见。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各族人民仍把元宵放灯作为喜庆丰收和抒发欢乐的象征。全国各地多在公园游艺场所举办花灯展览,灯型制作逞奇斗巧,更有电动花灯,人物栩栩如生,尤为奇观。
清明
清明古称“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代。
据传,周成王年幼时,在与弟弟叔虞的一次耍戏中,削桐叶为圭,说道:“以此封若。”史官听到后马上走过来请成王择日正式加封。成王说:“吾与之戏耳。”史官说:“天子无戏言。”于是成王遂封弟叔虞于唐,称为晋。晋传至献公时,献公嬖骊姬杀死太子申生,并欲伐次子重耳于蒲。重耳得知消息后逃出,在外流亡19年。在重耳流亡期间,有个叫介子推的大臣把大腿上的肉割下来让重耳吃,俗称“割股奉君”。重耳重返晋国取得王位(称晋文公)后,欲行复国之赏,便大会群臣,分3等计赏:上赏赏德,次赏赏才,再次赏功。凡为复国战死者为首功,授上赏。如:赵衰、颖颉、魏掣、狐偃等都受到赏封,但唯独没有介子推。在这种情况下,介子推并不言语,领着他的老母隐于绵上山中(今山西省境内)。
介子推的一个随从看到这种情况,便悬书宫门。书中写道:“有龙娇娇,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流天下;龙饥乏食,一蛇割股,龙返于渊,安其壤土;四蛇人穴,皆有处处;一蛇无穴,号于中野。”
晋文公得知后大惊道;“此寡人之过也!”于是便派人寻找介子推,但就是找不到。后来听说介子推藏在绵上山中,晋文公便亲往求访,找了好几天还是找不到。
这时有人说介子推对母亲很孝顺,如果放火烧山,他必然携母而出。
晋文公觉得此话有理,就命军士举火焚林。大火烧了3天,介子推始终不肯出来,最后母子相抱,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
晋文公找到介子推母子尸体,非常悲哀。为志其过,改绵上山为“介山”。
因为烧山这1天是三月五日清明之时,晋国人为怀念介子推,当时1个月内都不忍生火做饭,尽吃冷食。以后渐减为3天,命为“寒食节”。
后来经过长期演变,三月五日(农历)就被定为清明节。直到现在,农村每逢清明,家家都在门前插柳,并祭扫祖墓,以悼死者。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五月节”,或“诗人节”。
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常于正午时分奉贡粽子醴酒祭祀祖先;用艾草、蒲菖插置门前,说是可以“避邪驱暑”;有些地方还举行龙舟竞赛,叫做“游江”,借此吊念屈原。
屈原,战国时代楚国人。他博学多识,善于治乱,为楚国三闾大夫。起先很得楚怀王重视,后由于靳尚从中挑拨而为怀王疏远。屈原愤而作《离骚》以寄慨。楚襄王后来又把屈原贬谪到江南。屈原又作渔父诸篇,以表示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公元前299年5月5日,楚国灭亡。屈原遂投汨罗江而死,享年67岁。
楚人仰慕屈原的贤德,找不到尸体,于是就驾舟江上,播旗击鼓,以招忠魂;并把米饭装在竹节内,洒于江中喂食鱼虾,希望这样能保全屈原的尸体。
这种风俗,后经楚地而传于全国。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古时的招魂小舟,逐渐演变为现在的龙舟竞渡,竹节米饭后演变成竹叶粽子。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八月节”或“团圆节”。
在这二天,有些人家常于庭院摆下桌子,放上水果,对月空拜,俗称“拜月娘”;拜毕,全家分食丹饼,赏月纳凉;有些要好的朋友还聚在一起,谈艺吟诗,饮酒赏月;亲戚朋友之间,还以月饼相赠,称为“送节礼”。
八月十五日所以叫中秋节,乃是因为它处于三秋之中,因而得名。《周礼》载:“中秋夜近,寒亦如之。”可见“中秋”这一名称在周朝就有了。
但是中秋赏月则起于唐代,而吃月饼赏月又是从宋朝开始的。现将有关中秋节的神话传说介绍一二:
(1)《中秋博物志》中说:武夷者,地官也。相传于八月十五日,大会村人于武夷山,置慢亭,化虹桥,通山下。八月十五日,太极王、皇太姥、魏、武夷君,并坐空中,然后命鼓官行酒,命歌师唱人间可怜之曲。
储山谱》中还说:武夷山神号武夷君,秦始皇二年,有一天他告诉老百姓在山顶相会。这一天,山下老百姓都聚于山顶,果然看到山上有绿屋宝殿,内中众神分男女而坐;仿佛还听到空中有人声和乐器声,但不见人。
(2)唐明皇游月宫。据唐逸史载:“罗公远,鄂州人,中中秋夜,侍明皇于宫中玩月,奏曰:‘陛下能从臣月中游否?’乃取桂杖向空中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帝同登,约行数十里,精光夺目,寒气侵人,遂至大城阙。公远曰:‘此月宫也。’见仙女数百,合唱歌曲。帝不识其曲名。问之,‘霓裳羽衣曲也。’帝密记其声调而回。却顾其桥,随步而减。即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之曲。”
(3)嫦娥奔月:相传在夏代,穷国君后羿恃其善射而疏远贤臣,听信谗佞,残暴欺压百姓。他的妻子嫦娥,美丽而贤惠,常常不同意后羿的所作所为。
有一天西王母派人给后羿送来长生不老仙药。嫦娥怕后羿吃了药真的会长生不老,长期欺压百姓,就把仙药偷吃了,并飞向月宫而成仙。
后世感念嫦娥恩德,都为她在广寒宫里的孤苦而惋惜。有一首诗写道: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4)馈赠月饼:据传元世祖至元十年,降将张弘范兵至山,文天祥被俘,陆秀夫背着卫王跳海自杀,宋朝基业尽败,而全国各地忠贞之士,多矢志匡复,约期中秋举事,主事者以面粉和糖做成圆饼。饼中藏着“八月十五夜杀鞑子”一张传单,分赠各家,名为“节礼”。
当时的老百姓既怀国破家亡之痛,又恨元朝残暴,果然按传单所说,在八月十五日夜啸聚起义,可惜组织不严密,又缺乏作战经验,终为元兵所歼。
这就是中秋送月饼的由来。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古有吃糕、饮酒、登高、赏菊的风俗。
在唐、宋时代,还规定在重阳讲武习射,称为“节”。宋代苏轼说道:“四时令节,惟清明与重阳,不宜虚度。”
明代,人们在这一天要接出嫁的女儿回家,所以又叫“女儿节”。
清朝时把重阳节称为“夜作节”,人们在这一天要特别慰劳夜间工作的人。
我国各动物地理区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有哪些
1.东北区 包括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长白山地、 松辽平原和新疆北端的阿尔泰山地。
本区气候寒冷,冬季漫长,北部的漠 河地区素有我国北极之称,夏季短促而潮湿。
植被主要由云杉、冷杉、松、 落叶松等组成针叶林带,或与桦树、山杨、蒙古栎、槭树、椴树等共同构 成针阔混交林。
林冠浓密郁闭,林下阴湿,遍布苔藓和地衣,层次结构简 单。
分布于本区的为寒温带针叶林动物群,主要由耐寒性和适应林中生活 的种类组成,典型的代表动物有哺乳纲偶蹄目的麝、马鹿、驼鹿、驯鹿、、 野猪;啮齿目的灰鼠、棕背、红背、小飞鼠;食肉目的紫貂、猞猁、白鼬; 雷鸟,雀形目的、戴菊莺、交嘴雀、星鸦;爬行纲的极北蝰、棕黑锦蛇、 胎生蜥;两栖纲的极北小鲵、爪鲵、史氏蟾蜍、东方铃蟾、黑龙江林蛙等。
其中,号称林中巨人的驼鹿、森林之舟的驯鹿、百兽之王的东北虎,以及 狼貛、林旅鼠、河狸、雪兔、松鸡、榛鸡、黑啄木鸟、胎生蜥、黑龙江草 蜥、东北小鲵和爪鲵等均为本区的特有动物。
针叶林动物群的生态特点是:在林内的分布很不均衡,常聚集于长有 乔木的河岸、次生林灌和林间的沼泽地区。
分布的垂直结构主要分配在树 顶层和地面层内,小型鸟类和灰鼠一般选择在枝叶繁茂的树上、树洞内营 巢,大型松鸡科鸟类则筑巢于地面或在雪窝中栖身,地栖鼠类的挖掘活动 能力不强,洞系离地表很浅,甚至就在雪下生活。
林内食源单一,球果、 浆果、真菌、树叶、嫩枝等是动物的主食或基本食物,这些食源,尤其是 球果具有周期性的丰歉变化规律,常是导致有关动物数量波动的直接原因。
动物的昼夜相活动表现得不明显,典型的夜行性种类不多。
冬季酷寒,地 表积雪深,枝头覆冰厚,许多动物发展了各种特殊的适应结构,例如转变 深色或带斑的鸟羽、兽毛成白色(雪兔、白鼬、伶鼬、雷鸟等),有利于 隐匿自身或接近捕猎对象;驼鹿和驯鹿的腿长,脚蹄宽大,每个趾瓣均能 张开与地面接触,可避免在冰雪上跑动时摔跤或陷入松软的雪中;榛鸡的 趾缘镶有尖长的角刺,能有效地握牢树枝,不致因覆冰溜滑而坠地。
2.华北区 北邻东北区和蒙新区,往南延伸至秦岭、淮河,东临渤海及 黄海,西止甘肃的兰州盆地,包括西部的黄土高原、北部的冀北山地及东 部的黄淮平原。
本区位于暖温带,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植物落叶或枯萎, 夏季高温多雨,植物生长繁盛。
区内广大地区已被开垦为农田,仅残留部 分森林零星分布于太行山、燕山、秦岭、子午岭和陇山等地,现在的植被 主要为草地和灌丛。
华北区的动物种类比较贫乏,特有种类少,分布于本 区以及东北针叶林地带以南地区的是温带森林-森林草原、农田动物群。
华北区动物区系的特点是原有的森林动物群趋于贫乏化,且其生态习 性也已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以适应森林面积不断缩小和草原、草甸环境 的日益扩展。
因此,东北森林中常见的马鹿、梅花鹿、黑熊、小飞鼠、棕 背、红背等在本区的山林地区已甚罕见或只分布在局部地区(如黄淮平原 的东方铃蟾、黄脊游蛇等),但出现了一些与南方共有的种类,如岩松鼠、 社鼠、复齿鼯鼠、沟牙飞鼠等。
本区农业开发的历史极为悠久,具有大片 农耕景观,野生麋鹿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于19世纪中叶绝灭的,然而栖息于 农田、荒山沟谷和黄土之间的小型兽类却得到很展,最普遍的有麝鼹、 大仓鼠、北方田鼠、长尾仓鼠、黑线仓鼠、原鼢鼠、草兔、巢鼠等。
许多 鼠类不但以作物为食,并且还盗藏大量谷物越冬,对农业危害十分严重。
广泛分布的食肉目动物有狐、黄鼬、果子狸、狗獾、猪貛和貉等。
四季分 明的季节变化,对动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影响,每当春末夏初和秋季, 许多广适性鸟类在本区常形成季节性高峰,到冬季则大多迁往南方越冬, 森林鸟类中的优势种有三道眉草鹀、灰喜鹊、大山雀、红尾伯劳、黑枕黄 鹂、山斑鸠、岩鸽、绣眼鸟、黑卷尾、山噪鹛、石鸡等。
农田区的常见鸟 类是金腰燕、家燕、白鹡鸰、喜鹊、麻雀以及在高层古建筑物上群居的雨 燕等。
两栖爬行动物中以虎斑颈槽蛇、红点锦蛇、赤链蛇、白条锦蛇、蝮 蛇、丽斑麻蜥、山地麻蜥、无蹼壁虎、蓝尾石龙子、北草蜥、大蟾蜍、花 背蟾蜍、中国林蛙、金线蛙、北方狭口蛙等北方广布种较为常见,此外, 乌龟和鳖在本区也有广泛的分布。
一般认为,黑卷尾、山噪鹛、石鸡、大 仓鼠、北方田鼠、原鼢鼠、麝鼹、无蹼壁虎、山地麻蜥、北方狭口蛙等是 本区的代表性动物,而褐马鸡及复齿鼯鼠则为华北区的特有种类。
3.蒙新区 本区的范围东起大兴安岭西麓,往西沿燕山,阴山山脉、黄 土高原北部、甘肃祁连山、新疆昆仑山一线,直至新疆西缘国境线。
包括 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沙漠、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塔里 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天山山地等。
境内大部分地区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属草原和荒漠生态环境。
寒暑变化大,昼夜和季节温差剧烈,雨量少而干 旱,土质贫瘠,致使森林不能生长,缺乏高大的乔木,耐干旱的草本植物 十分繁盛。
夏天和植物生长期短,动物的食源有周期性的丰歉变动;冬季 漫长,积雪深厚,地表封冻期可长达5个月,绝对温度可降至-30℃以下。
这些自然条件对本区动物区系的组成及其生态特征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蒙新区分为东部草原和西部荒漠两个地带,两者大致以集(宁)二(连) 铁路至鄂尔多斯西南部一线为分界线。
本区东部为干草原及草甸草原,其 动物区系由典型的温带草原动物群组成,代表动物有黄羊、达乌尔黄鼠、 草原旱獭、五趾跳鼠、蒙古羽尾跳鼠、草原田鼠、狭颅田鼠、草原鼢鼠、 草原鼠兔、背纹毛足鼠、长爪沙鼠、蒙古百灵、沙百灵、云雀、沙、穗、 地鸦、毛腿沙鸡、大鸨、蓑羽鹤、灰伯劳、草原沙蜥和丽斑麻蜥等。
草原 动物的生态特点是:以草本植物绿色部分为食的啮齿动物特别繁盛,在景 色开阔的草原上集群而居,并发展了地下洞穴生活、贮藏粮食或蛰眠越冬 能力,对草场的破坏严重;中小型食肉目动物较多,常见种类有黄鼬、香 鼬、艾鼬、雪鼬、伶鼬、石貂、黄喉貂、狐等,是啮齿目的主要天敌;黄 羊的奔跑能力强,数量甚多,蕴藏量约有百万头,是内蒙古的重要对 象。
自然环境的急剧变化,可直接影响到产草量的丰歉,也是导致鼠类数 量波动大起大落的一个主要原因。
地栖性的雀形目鸟类繁多,少数种类因 有利用鼠洞栖居的习性而出现“鸟鼠同穴”现象。
蒙新区的西部荒漠-半荒漠地带包括内蒙古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西 部、青海柴达木盆地、宁夏、甘肃北部的河西走廓及新疆地区。
境内戈壁 和沙丘广布,植被稀疏,主要生长着白刺、琐琐、骆驼刺、柽柳、红砂、 沙拐枣等旱生植物,动物区系由温带荒漠-半荒漠动物群组成,而在种类和 数量上均占绝对优势的啮齿目、有蹄类动物、鸟类中的百灵科和蜥蜴目中 的沙生种类是构成动物群的主体。
代表性动物及其优势种有各种跳鼠(五 趾心颅跳鼠、三趾心颅跳鼠、长耳跳鼠、小五趾跳鼠、小地兔、羽尾跳鼠 等)、沙鼠(柽柳沙鼠、红尾沙鼠、大沙鼠、短耳沙鼠等)、长尾黄鼠、 兔尾鼠、小黄鼠、赤颊黄鼠、塔里木兔、荒漠猫、虎鼬、鹅喉羚、岩羊、 原羚、悬羊、双峰野骆驼、蒙驴、蒙古野马、凤头百灵、角百灵、漠、白 尾地鸦、黑腹沙鸡、紫翅椋鸟、巨嘴沙雀、原鸽、红沙蟒、花条蛇、草原 蝰、沙虎、漠虎、长裸趾虎、沙蜥(大耳沙蜥、白条沙蜥、旱地沙蜥、南 疆沙蜥等)和麻蜥(荒漠麻蜥、敏麻蜥、快步麻蜥、网纹麻蜥)等。
两栖 动物少,仅新疆北鲵、绿蟾蜍、湖蛙和中国林蛙等。
由于生活环境比草原差,因此动物的栖息地较为分散,各种环境中往 往只为少数种类所占据,只有在局部水草丰盛的“绿洲”才可能成为多种 动物的聚集处;荒漠动物为适应极端干旱的自然条件,它们的穴居生活、 蛰眠、贮藏冬粮或擅于奔驰的习性,较之草原动物有进一步的发展。
小型 动物的耐旱力强,能从植物中直接摄取水分和依靠特殊的代谢方式,获得 所需的水分,并在节缩水分的消耗方面具有一系列生理生态适应机制。
4.青藏区 本区包括青海(柴达木盆地除外)、 *** 和四川西北部,是 东由横断山脉、南由喜马拉雅山脉、北由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等所 围绕的青藏高原,海拔平均在4500m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气候是冬 季长而无夏天的高寒类型,原有的森林植被逐渐消失而代之以高山草甸、 高山草原和高寒荒漠。
动物区系主要由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动物 群组成,最典型的代表有:哺乳纲中的白唇鹿、野牦牛、藏羚、藏盘羊、 藏驴、喜马拉雅旱獭、白尾松田鼠、根田鼠、藏仓鼠、高原和各种鼠兔; 鸟纲中的雪鸡、雪鸽、黑颈鹤、藏马鸡、蓝马鸡、 *** 沙鸡、雪鹑、虹雉、 雉鹑、高原山鹑、岭雀,以及经常出入于旱獭和鼠兔洞并形成高原上鸟鼠 同穴现象的棕颈雪雀、棕背雪雀、褐翅雪雀、褐背地鸦、藏雀等;两栖爬 行动物中的温泉蛇、高原蝮、 *** 竹叶青、喜山鬣蜥、红尾沙蜥、高山蛙、 倭蛙和 *** 蟾蜍等。
青藏高原的抬升和形成,从地质时间上来看是短促的,尽管现今的自 然条件与蒙新区的差别相当明显,但是从动物区系的组成上分析,仍不难 看出两者存在着密切而深远的渊源关系,两区亲缘关系相近的动物其分化 程度只达到种或亚种上的差异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本区多鼠兔种类,且大多为仅见于青藏高原的特有种, 可认为是鼠兔种、属的分布中心。
5.西南区 包括四川西部、贵州西缘和昌都地区东部,北起青海和甘肃 的南缘,南抵云南北部,即横断山脉部分,往西包括喜马拉雅山南坡针叶 林以下的山地。
境内多高山峡谷,横断山脉呈南北走向,地形起伏很大, 海拔高度在1600m~4000m之间,自然条件的垂直差异显著。
与此相适应的 是,动物的分布也以具有垂直变化为特征。
组成动物区系的动物群有两大 类:一类是分布于横断山脉等高山带的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动物 群、代表动物有鼠兔、林跳鼠、喜马拉雅旱獭、斑尾榛鸡、戴菊莺、旋木 雀和青海沙蜥等古北界种类;另一类是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坡中、低山带 的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这个动物群的种类几乎全是东洋界的成 分,如灵猫、竹鼠、猕猴、黑麂、鹦鹉、太阳鸟和啄花鸟等,而最具代表 性的动物则为塔尔羊、长尾叶猴、红胸角雉、棕尾虹雉、血雉、南亚鬣蜥、 喜山小头蛇、喜山蟾蜍、齿突蟾,以及世界珍奇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牛 羚和小熊猫等。
大熊猫和牛羚是哺乳动物中的残存种,在地质历史时期曾 有过广泛的分布区;金丝猴是猴类中的稀有种,主要产于我国的西南区; 小熊猫是浣熊科中唯一分布在东半球的种类,无疑是由于地理隔离所保存 至今的孑遗种,也是动物地理中动物不连续分布的一个例证。
横断山脉在更新世时,未曾发生过广泛的冰盖,自然景观的变迁相对 地比较稳定,大致与现代类似。
高山垂直带为各类动物提供了不同的栖息 环境,纵向平行的峡谷既有利于古北界动物的南伸和东洋界热带动物北上, 也为动物创造了良好的相对隔离环境,这些对大熊猫、牛羚、分类上属于 单型种的鼹鼠类等古老动物种的保存,以及绒鼠属、雉科、画眉亚科、湍 蛙属动物在此地形成分化中心都是极其有利的。
古北界和东洋界在横断山脉地区的分界线,大 *** 于北纬30°,由若 尔盖经黑水、马尔康、康定、理塘至巴塘一线,但仍普遍地存在着两界动 物过渡交错现象。
6.华中区 本区相当于四川盆地以东的长江流域地区。
西半部北起秦 岭,南至西江上游,除四川盆地外,主要是山地和高原,海拔大多在1000m 以上,气候较干寒,森林、灌丛常与农田交错。
东半部为长江中、下游流 域,并包括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北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大别山、黄山、 武夷山和武功山等散布其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丘陵低缓,平原广阔, 河道和湖泊密布,农业发达,素称“鱼米之乡”。
分布在本区的动物群与 西南区的中、低山带同属于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
总的说来,华中区的主体动物是东洋界的成分,但有部分古北界的种 类参与组成动物区系。
东洋界的代表动物有红面猴、大灵猫、食蟹獴、豪 猪、穿山甲(鲮鲤)、毛冠鹿、鬣羚、华南兔、黄嘴白鹭、牛背鹭、白颈 长尾雉、火赤链、眼镜蛇、尖吻蝮、竹叶青、王锦蛇、玉斑锦蛇、细痣疣 螈、多疣壁虎、斑腿树蛙等,渗入本区的古北界动物大多是广布于我国东 部的种类,如狗獾、黄喉貂、日本雨蛙等。
本区的特有动物是大伏翼、獐、 黑麂、白鳍豚、灰胸竹鸡、白颈长尾雉、扬子鳄、大头平胸龟、隆肛蛙、 东方蝾螈、中国雨蛙等。
森林面积小,林栖动物仅赤腹松鼠、长吻松鼠、 小麂、毛冠鹿、林麝和野猪等。
居民点及广大农耕地区以黑线姬鼠、黄胸 鼠、褐家鼠、鼷鼠、金腰燕、白鹡鸰、棕头鸦雀、珠颈斑鸠、画眉、大山 雀、腊嘴雀、白头鹎、泽蛙、饰纹姬蛙、日本林蛙、红点锦蛇、乌梢蛇、、 乌龟等较为普通。
7.华南区 本区地处我国的南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包括云南及两广的 南部、福建东南沿海一带,以及台湾、海南岛和南海各群岛。
自然环境复 杂,气候炎热多雨,年均雨量一般在1500以上。
植物生长繁茂而多层次, 属热带雨林和季雨林,但目前原始森林已所剩不多,大多形成次生林灌、 芒草坡和农田,动物种类繁多,然而单位面积内每个种的绝对数量较少, 组成动物区系的是热带森林-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
华南区是我国动物 区系中热带-亚热带动物最集中的区域,特别明显地表现在西部的滇南山 地,不仅具有鹦鹉、蟆口鸱、犀鸟、阔嘴鸟、懒猴、长臂猿、印度象、鼷 鹿、原鸡、绿孔雀、绿鸠、飞蜥、蛤蚧、蟒蛇、鱼螈、滇螈、黑蹼树蛙等 典型的热带动物,而且还是全国动物种类最多的地区,有“动物王国”之 称。
此外,特有动物有:闽广沿海地区的黑叶猴、笔尾树鼠、果蝠、白额 山鹧鸪、花头鹦鹉、鹊色黄鹂、鳄蜥、崇安地蜥、无颞鳞游蛇、红吸盘小 树蛙、瑶山树蛙;海南岛有黑长臂猴、白臀叶猴、海南坡鹿、孔雀雉、原 鸡、海南兔、低泡飞鼠、海南闭壳龟、粉链蛇、海南湍蛙、海南树蛙等; 台湾有台湾梅花鹿、台湾鬣羚、台湾猕猴、蓝鹇、黑长尾雉、高雄盲蛇、 台湾小鲵等,但也有黄鼬、黑线姬鼠、、鹪鹩、蝮蛇等古北界的成分,可 以推测台湾在地质历史时期曾与大陆的北方动物区系有过一定联系;南海 诸岛有红脚鲣鸟、乌燕鸥、白顶海鸥及可能由人类携带迁至西沙群岛的缅 鼠和黄胸鼠等。
野猪、猕猴和麂类是常见的大型兽类,主要农田害鼠为黄 毛鼠、黄胸鼠、板齿鼠、青毛鼠、白腹鼠、褐家鼠,麻雀、白腰文鸟、八 哥、各种画眉、鸦类和太阳鸟则是常见鸟类。
陕西省地理常识
1.陕北,关中,陕南的地理知识陕北,关中,陕南的位置范围,主要
顾名思义吧 陕北 陕西北部黄土高原一带 陕南 陕西南部陕南山地、秦巴山脉 关中 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 陕西地处内陆中纬度地带,形成显著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从北到南跨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三个气候带。 冬季干燥寒冷,雨雪 稀少;夏季炎热湿润,雨水偏多;春季多旱;秋季多涝。
年平均气温摄氏8.9-12.3度,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年平均降水量在555.8-709.3毫米之间。
属于温带半干旱地区,为黄土和黄褐土,植被比较稀疏,多以耐旱植物居多。 丰富的煤炭 衍生了诸多型城市。
交通比较发达,铁路成网。近年来,由于国土开矿产,造成短缺,城市萎缩。
环境恶化,人地矛盾突出。
2.陕西省的地貌特征是什么
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地势由西向东倾斜明显,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陕北黄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约占全省总面积45%。其北部为风沙区,南部是丘陵沟壑区。
经过50年来的建设,陕北防护林体系、生态农业、沙漠绿洲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畜牧业较为发达,煤、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平均海拔520米。东西长360千米,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
基本地貌类型是河流阶地和黄土台塬。渭河横贯盆地入黄河,河槽地势低平,海拔326?600米。
从渭河河槽向南、北南侧,地势呈不对称性阶梯状增高,由一二级河流冲积阶地过渡到高出渭河200?500米的一级或二级黄土台塬。 阶地在北岸呈连续状分布,南岸则残缺不全。
渭河各主要支流,也有相应的多级阶地。宽广的阶地平原是关中最肥沃的地带。
渭河北岸二级阶地与陕北高原之间,分布着东西延伸的渭北黄土台塬,塬面广阔,一般海拔460?800米,是关中主要的产粮区。渭河南侧的黄土台塬断续分布,高出渭河约250?400米,呈阶梯状或倾斜的盾状,由秦岭北麓向渭河平原缓倾。
陕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巴山和汉江谷地,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秦岭在陕西省境内东西长400~500千米,南北宽约300千米,海拔为1500?2000米。
秦巴山区是林特产的宝库,汉江谷地土质肥美,物产丰富。 陕西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孕育出了万千物种和世间珍奇,堪称自然博物馆,有“小中国” 之称。
3.陕西省情知识
陕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处于北纬31度43分-39度34分与东经105度29分-111度14分之间,跨纬度7度51分、经度5度45分。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500公里,状似袋形,面积205603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14%。省会西安市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81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省会西安市。1994年底全省共设5个地区、5个地级市、8个县级市、84个县。(注:详见"陕西省行政区划及变更"条)
陕西位于中国的中纬地带,兼跨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三个热量带,成为中国自然地带结构最复杂的省份。在地理位置上,陕西是黄河中游偏东靠南的省份。60%以上位于黄河流域,所以陕西历来被认为是黄河中游的省区之一。陕西地理位置处于内陆的特点,使陕西在中国从东南湿润区域到西北干旱区域,从东部森林区域到西北草原、荒漠区域,从东部农业区到西北农牧区之间起着过渡带的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开拓的战略重点由东向西逐步转移,陕西将处于承东启西的重要地位。
陕西地貌的总特点是南部、北部高,中部低。全省有秦岭、乔山横贯东西、把境内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大自然区。从南向北,依次由山、川、塬组成,地貌分区明显,类型复杂。位于凤翔、铜川、韩城一线以北是著名的黄土层覆盖的陕北高原,海拔一般为800-1300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5%、基本地貌类型有黄土塬、梁、峁、沟、壑、石质山地和河流谷地,长城沿线以北是风沙地形、属毛乌素沙漠,煤丰富,牧业较为发达。关中平原东起潼关,西至宝鸡,东西长约300多公里,宽约30-80公里,一般海拔325-800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号称"八百里秦川",土壤肥沃,农产品富饶。基本地貌类型是河流阶地和黄土台塬。陕南包括秦岭、大巴山和夹于两山之间的汉水谷地。海拔一般在1200-2500米之间,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是陕西农林特产和矿产的宝库。秦岭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主要分水岭,是中国南、北方的主要分界线;主峰为太白山,北坡分布许多温泉,著名的骊山泉,还有断崖千尺、雄伟壮观、险要峻峭的西岳华山。大巴山为汉中、四川两盆地的界山。基本地貌类型有各类山地,河谷地貌以及众多的山间构造盆地。
陕西的山脉按其走向可分为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两大类型。其中以东西向山脉为主,包括横山、秦岭和大巴山;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以北的黄土高原上,包括子午岭、黄龙山和陇山等。秦岭有许多全国著名的山峰,如华山,以及太白山,终南山,骊山。
太白山位于太白、周至两县边界上,海拔3767米,为全省最高峰。华山在华阴县城以南,渭水之滨,海拔2160米,群峰挺拔,以险著称,是中国名山"五岳"中海拔最高的山峰、又称西岳华山。
陕西的河流除黄河经本省东部外,主要有渭河、汉水、泾河、洛河、延河、无定河、嘉陵江、丹江、窟野河等。全省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83条,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全长757公里,也是本省的主要河流。它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流贯于关中平原到潼关注入黄河。汉水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全长1532公里,发源于本省米仓山两端的宁强县,流经秦巴山区,至湖北省武汉市注入长江。
陕西境内湖泊很少,仅在陕北风沙草滩区有"海子"300多个,水面近90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是神木县的红碱淖,面积近67平方公里,水深8-10米。
4.陕西省地理位置、地势特点、壶口瀑布介绍精简一点,不用太长.
地处东经105°29′至110°15′、北纬31°42′至39°35′之间,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约160~490公里.全省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是第二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中国西北、西南、华北、华中之间的门户,周边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庆、甘肃、宁夏、内蒙古8个省、市、区接壤,是国内邻接省区数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之便.陕西省是中国唯一真正意义上跨越南北的省份.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也很明显.陕北黄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约占全省总面积45%.其北部为风沙区,南部是丘陵沟壑区.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孕育出万千物种和世间珍奇,堪称自然博物馆,有“小中国之称”.壶口瀑布是中国黄河上的著名瀑布.位于山西省吉县西部南村坡下.黄河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瀑布落差9米,蕴藏丰富的水力.壶口瀑布是黄河中游流经晋陕大峡谷时形成的一个天然瀑布.西濒陕西省宜川县,东临山西省吉县,距山西吉县城西南约25公里.瀑布宽达30米,深约50米,最大瀑面3万平方米.是中国仅次于贵州省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5.陕西西安人文地理历史常识
西安市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辖境东西长约204公里,南北宽约116公里。截至2016年,西安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66平方公里。
西安市的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距今约1.3亿年前燕山运动时期产生横跨境内的秦岭北麓大断裂,自距今约3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以来,大断裂以南秦岭地槽褶皱带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山体北仰南俯剧烈降升,造就秦岭山脉。
西安市境内海拔高度差异悬殊位居全国各城市之冠。巍峨峻峭、群峰竞秀的秦岭山地与坦荡舒展、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界线分明,构成西安市的地貌主体。
流行于陕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称乱弹,又叫“梆子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流传于户县钟馗故里的傩舞跳钟馗,是中国戏曲舞蹈的活化石,傩是中医的鼻祖。
西安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文化遗存具有密度大、保存好、级别高的特点,在中国旅游普查的155个基本类型中,西安旅游占据89个。
西安周围帝王陵墓有72座,其中有“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周、秦、汉、唐四大都城遗址,西汉帝王11陵和唐代帝王18陵,大小雁塔、钟鼓楼、古城墙等古建筑700多处。
扩展资料:
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 。丰镐都城、秦阿房宫、兵马俑,汉未央宫、长乐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兴庆宫等勾勒出“长安情结”。
西安是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之一 ,有两项六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分别是: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兴教寺塔。
另有西安城墙、钟鼓楼、华清池、终南山、芙蓉园、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等景点。
搜狗百科-西安
6.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梳理
一、中国的疆域 (1)位置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2)疆域 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跨纬度近50度 南: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南北相距5500千米 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的相交处 跨经度60多度 西:新疆帕米尔高原 相差5个时区相距5000千米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五带位置: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北回归线穿过台、粤、桂、云四省区优 越 性:纬度位置和南北气候差异,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条件(3)濒临的海洋 北→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太平洋领海:海岸基线至12海里的海域,领土的一部分——约300万Km?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 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从鸭绿江口(中朝界河)到北仑河口(中越界河) 台湾岛、海地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6000多个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东部深受季风影响,有利农业生产,沿海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西部陆上交通可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直接往来(4)陆界和邻国陆界:长2万千米 东:朝鲜 北:俄罗期、蒙古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 东:韩国、日本 东南:菲律宾 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二、行政区划 (1)行政区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附1:我国邻国记忆十五邻国陆上环 朝鲜俄国和蒙古 哈吉塔阿富汗印度尼不缅老南 隔海六国要记全 印尼马文菲日韩附2:我国省级行政中心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空格处请学生自己填写)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大区 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大区 黑 东北区 湘 中南区 吉 鄂 辽 粤 晋 华北区 桂 内蒙古 琼 京 豫 津 川或蜀 西南区 冀 云或滇 沪 华东区 贵或黔 苏 藏 浙 渝 赣 陕或秦 西北区 鲁 甘或陇 皖 宁 闽 青 台 台北 新 港 香港 澳 澳门 附3:中国省级行政区歌诀东北三省黑吉辽,最东最北纬度高;华北山西内蒙古,京津之外河北包;华东六省上海市,三江鲁皖闽台岛;中南五省加一区,两湖两广南到;西南三省一区市,川云贵藏添重庆;西北三省加二区,陕甘宁青新疆好.三、我国的人口分布和民族 (1)2000年我国总人口:12.95亿,平均人口密度:135人/ Km? (2)人口分布很不均衡 东部人口多,人口密度较大;西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人口密度线:黑龙江的黑河至云南的腾冲一线.人口密度线东南——面积占43%,人口占94%(3)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城市发展政策: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建设新型乡镇,大小城市有机结合,城乡人口合理布局.(4)华侨(中国国籍或双重国籍)与华人侨乡 :广东、福建 (5)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实行生育的必要性分析:四、我国的民族(1)分布:我国的民族分布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 *** 尔自治区等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区.(2)分布特点:小聚居,大杂居(3)人口最多少数民族:壮族 400万人口以上还有:满、回、苗、 *** 尔、彝、土家、蒙古、藏等8个.(4)少数民族节日:傣族——泼水节、孔雀舞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摔跤五、地形1.地形概况(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阶梯的情况: 海拔(米) 主要地形类型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高 原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级阶梯 1000~2000米 高原、盆地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第阶梯 500米以下 平原、丘陵①关注:阶梯交界处的水电站②德国地形的阶梯:由南向北——阿尔卑斯山脉、巴伐利亚高原、北德平原③我国沿不同经纬度的地形剖面图:沿经线作剖面:30°N、38°N、45°N沿纬线作剖面:90°E、100°E、110°E大陆架的分布:黄海、渤海全部、东海大部(最宽广)、南海一部分 利于湿润空气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使许多大河东流、沟通东西交通 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地段,产生巨大水能 (2)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五种基本地形齐全:为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条件山区面积广大:占三分之二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在林、牧、矿、旅游等方面有优势2.地形分布 (1)主要山脉——构成地形骨架,成为地形区之间的分界线东西走向:北:天山—阴山;中:昆仑山—秦岭;南:南岭东北—西南走向:东:台湾山;中:长白山—武夷山;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雄伟,主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尼泊尔边境,海拔8848米其他走向: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南北走向:横断山脉、贺兰山注意:跨阶梯的山脉——秦岭;位于第阶梯的山脉:长白山、南岭、武夷山、台湾山脉.省区界线附近的山脉:太行山(山西、河北)、贺兰山(内蒙古、宁夏)、武夷山(江西、福建)、南岭(湖南、广东)、大巴山(四川、陕西)、巫山(重庆、湖北)、祁连山(甘肃、青海)流域界线:巴颜喀拉山(黄河、长江)、南岭(珠江、长江)、冈底斯山(雅鲁。
7.求陕西的地理介绍
1.位置、四邻与面积:
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地处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全省总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
2.地形:
陕西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其中高原926万公顷,山地面积为741万公顷,平原面积391万公顷。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等。秦岭在陕西境内有许多闻名全国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
3.河流湖泊:
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支流)、渭河等。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
陕西的河流除黄河经本省东部外,主要有渭河、汉水、泾河、洛河、延河、无定河、嘉陵江、丹江、窟野河等。全省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83条,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全长757公里,也是本省的主要河流。它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流贯于关中平原到潼关注入黄河。汉水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全长1532公里,发源于本省米仓山两端的宁强县,流经秦巴山区,至湖北省武汉市注入长江。
陕西境内湖泊很少,仅在陕北风沙草滩区有"海子"300多个,水面近90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是神木县的红碱淖,面积近67平方公里,水深8-10米。
4.气候:
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其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全省年平均气温13.7℃,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14℃-16℃。1月平均气温-11℃-3.5℃,7月平均气温是21℃-28℃,无霜期160-250天,极端最低气温是-32.7℃,极端最高气温42.8℃。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8.陕西地貌特征如何
陕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南 北长约870千米,东西宽200?500千米, 状似袋形,面积约21万平方千米,约占全 国土地总面积的2。
14%。陕西地势的总特点 是南北高,中部低。
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 的特点也很明显。全省有秦岭、乔山横贯东 西、把境内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大自 然区。
陕北黄土高原海拔800?1 300米,约占 全省总面积45%,位于凤翔、铜川、韩城一 线以北。其北部为风沙区,南部是丘陵沟壑 区。
经过50年来的建设,陕北防护林体系、生态农业、沙漠绿洲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畜牧业较为发达,煤、石油、天然气储量 丰富。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平均海 拔520米,东西长360千米,宽30?80千 米,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基本 地貌类型是河流阶地和黄土台塬。这里地势 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经 济发达,粮油产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省 的2/3,是全省的精华之地,号称“八百里 秦川”。
陕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巴山和汉 江谷地,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秦岭 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主要分水岭,是中 国南、北方的主要分界线,在省境内东西长 400?500千米,南北宽约300千米,海拔 1 500?2 000米。
秦巴山区是陕西农林特产 和矿产的宝库。
9.有趣的地理知识
世界地理之最1、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逊平原 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2、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洲南极洲 最低的大洲欧洲3、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最小的大洋北冰洋4、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5、世界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最高的大高原青藏高原6、世界季风最显著的地区东亚 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度尼西亚7、世界火山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有"火山国"之称.8、世界(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最大产地东南亚9、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 最小的大洲大洋洲10、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 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11、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 人口最多的国家(1中国 2印度 3美国)12、世界石油储量(出产、输出)最多地区中东地区13、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多的大洲非洲(28‰),最少的大洲欧洲(3‰).14、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四大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大部;北美洲东部.15、世界人口最稀少的四大地区严寒的苔原带、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带;干旱的沙漠地区.16、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17、世界最高大而绵长的两条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18、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日本,世界最大的佛教国家泰国.19、世界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东南亚20、世界淡水最丰富的大洲南极洲21、世界上,国家和地区的数目最多的大洲非洲22、(日本)的量常占世界第一位23、日本之最:A 最大的岛本州岛 B 最大的平原关东平原 C 最大的贸易对象美国24、东亚之最:A 最大的半岛朝鲜半岛 B 最大的群岛日本群岛 C 唯一内陆国蒙古25、东南亚之最:A 最大的平原湄公河平原 B 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湄公河C 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 D 唯一内陆国老挝26、世界应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27、世界环境日:每年6月5日,呼吁世界各国保护并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世界林业节:每年3月21日 世界水日:每年3月22日世界地球日:每年4月22日 世界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每年6月17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每年9月16日 世界动物日:每年10月4日28、重要地理数据:A、赤道半径6378kmB、赤道周长40000km 1度纬线或经线长=111kmC、地球极半径6357kmD、地球平均半径6371kmE、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F、地球上陆地面积占29%G、地球上的水总量中,海洋水占96%H、现在人们大量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水的总储量的7/10万I、现在人们大量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29、重要地理公式:G、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K、人口密度(人/km2)= 该地区人口数量(人)/ 该地区土地面积(km2)L、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度、即(-0.6℃/100m)30、易混淆的概念:M、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N、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地点连接起来,就是等温线O、等压线:在地图上,把同一时间气压值相同的点用曲线连起来,就是等压线P、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深线Q、等降水量线: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同的地点用线连接起来,就是等降水量线31、重要地理界线(世界)1:R、热带和(北)温带(北)回归线, 热带和(南)温带(南)回归线S、(北)寒带和(北)温带(北)极圈,(南)寒带和(南)温带(南)极圈T、亚洲和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U、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V、南美洲和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Z、南极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得雷克海峡32、重要地理界线(中国)2:a、地形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b、地形二级阶梯和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c、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d、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e、中国南方和北方的界限:秦岭——淮河33、A、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B、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和人口结合和利用的程度.C、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水的丰歉程度,通常以多年平均径流总量(R)为主要指标.外流河:P-E-R=△S 内流河:P-E=△SD、Chinese、English、Russian、French、Spanish、Arabian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34、世界最大的湖泊 里海,世界最大的内陆湖 里海, 世界最大的咸水湖 里海.35、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世界面积最小的国家梵蒂冈36、世界面积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世界人口最多的内陆国埃塞俄比亚37、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6600km,(亚马逊河6400km;长江6300km;密西西比河6200km)38、世界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亚马逊河39、世界拥有牛数量最多的。
中国茶道精神是什么?
中国茶道精神主要是指“怡”、“清”、“和”、“真”四个方面。
1、怡是指怡情、养性,指的是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茶本身就有保健作用能够强身健体,同时人们以茶悟道,从而怡然自乐,在精神方面得到升华。
2、清是指清廉、清正、清苦,清心,清寂等,主要讲求人的身体和心灵上的清净,其与“道家”的思想一脉相通。
3、和是指以和为贵,中华民族向来崇尚中庸之道,以茶交友,以茶待客,以茶联谊等。
4、真是指真诚守信,不虚,是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真”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扩展资料:
日本茶道精神:
1、日本的茶道虽然源于中国,但在大和民族独特的环境下,它与宗教、哲学、、美学自然地融为一体,成为日本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2、日本茶道精神可浓缩为四个字“和、敬、清、寂”。这是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吸取了村田珠光等人的茶道精神后提出来的。“和”指的是和谐、和悦;“敬”指的是纯洁、诚实,主客间互敬互爱;“清”和“寂”则是指茶室内外清静、典雅的环境和氛围。
3、 日本茶道中的闲寂、恬静,已成为日本人欣赏美的意识。这种美意识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原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级走上政治舞台。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此很多贵族隐居山林,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
百度百科-茶道精神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