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球星风采

索契奥运会开幕式五环-索契奥运会开幕式失误

索契冬奥会索契冬奥会是哪年

索契奥运会开幕式五环-索契奥运会开幕式失误

1、索契冬奥会是哪一年?2、索契奥运会在哪个国家?3、13992014年冬奥会在几月份开幕索契冬奥会是哪一年?

2014年2月7日至2月23日。

第二十二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英语索契冬奥会:the XXII Olympic Winter Games),一般称为索契冬奥,于2014年2月7日至2月23日在俄罗斯索契举行,是俄罗斯继1980年夏季奥运后第二次举办奥运会、以及首次举办索契冬奥会的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2014年索契冬季奥运会共有参赛国家及地区88个,参赛运动员2873人,设15个大项、98小项,在小项中,女子跳台滑雪、冬季两项混合接力、花样滑冰团体赛、雪橇接力以及男、女U型槽双板滑雪6个项目将成为索契冬奥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该届冬奥会共有26个国家登上奖牌榜。

荷兰速滑选手伊丽恩·伍思特获得5枚奖牌(2金3银)。俄罗斯短道速滑选手维克多·安、挪威越野滑雪运动员玛丽特·比约根,以及白俄罗斯冬季两项选手达荷亚·多姆拉切娃各赢得3枚金牌,并列为获金牌最多的运动员。

中国代表团在索契冬奥会派出了65人的参赛阵容,其中李坚柔为中国队拿到该届首金,张虹夺得中国速度滑冰奥运会的首枚金牌索契冬奥会;周洋则成功卫冕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此外中国队还收获了4银2铜。

比赛项目

本届冬奥赛事共有7个运动15大项98小项。三个滑冰项目包括花样滑冰、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六个滑雪项目包括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自由式滑雪、北欧两项、跳台滑雪和单板滑雪。两个雪橇项目有舵雪橇和俯式冰橇。

其他四个项目是冬季两项、冰壶、冰球和无舵雪橇。总共有12个新项目登场,使本届赛会是历年来最大。

索契奥运会在哪个国家?

俄罗斯索契。

索契冬奥会索契冬奥会,2014年2月7日至2月23日在俄罗斯联邦索契市举行。索契奥运会设15个大项索契冬奥会,98小项。这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2014年2月7日索契冬奥会,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在菲什特奥林匹克体育场举行,2014年索契冬季奥运会正式拉开序幕。2014年2月23日,索契冬奥会闭幕式开始,仪式结束后,正式进入韩国平昌时间。

索契冬奥会索契冬奥会的筹办过程

2009年12月1日,俄罗斯2014年索契冬奥会组委会德米特里·切尔内申科在莫斯科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向公众正式展示索契冬奥会了2014年索契冬季奥运会的会徽。

2011年2月26日,经过俄罗斯全国范围的民众短信投票,2014年索契冬奥会和残奥会吉祥物正式向公布。

13992014年冬奥会在几月份开幕

索契时间2014年2月7日20点14分开幕,取2014的意思,也就是北京时间2014年2月8日0点14分。

第22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014年索契冬季奥运会“2014 The winter Olympics in Sochi ”),简称“索契冬奥会”,2014年2月7日至2月23日在俄罗斯联邦索契市举行。索契奥运会设15个大项,98小项。

这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2014年2月7日,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在菲什特奥林匹克体育场举行,2014年索契冬季奥运会正式拉开序幕。2014年2月23日,索契冬奥会闭幕式开始,仪式结束后,正式进入韩国平昌时间。

申办历程

2014年冬奥会申办工作之初,国际奥委会收到来自7个城市的申请。

2006年6月22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举行会议,确定了三个城市的最终候选资格,时任国际奥委会雅克·罗格宣布俄罗斯索契、奥地利萨尔茨堡和韩国平昌成为候选城市。

2007年7月4日,在危地马拉首都危地马拉城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9次全会确定2014年冬奥会举办地归属,俄罗斯的索契战胜对手韩国的平昌,获得2014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两个城市的票差为4票。

国际奥委会公布了两轮投票的票数情况,第一轮投票:索契34票、萨尔茨堡25票、平昌36票,奥地利萨尔茨堡被淘汰;第二轮投票:索契51票,平昌47票。索契以4票的优势获得2014年冬季奥运会的举办权,这是俄罗斯首次举办冬季奥运会。

普京冬奥会旁边的女人是谁

女孩名叫伊利娜-斯科沃尔佐娃,曾是俄罗斯有舵雪橇运动员。2009年11月在德国的一次训练时,她在高速行进中与另外一个运动员发生碰撞,身上多处受重伤,命悬一线。在德国经过大大小小30多次手术和11个月的康复回到了俄罗斯的莫斯科。

四年多来,她凭着自己的毅力恢复健康,但还是无奈结束运动生涯。今年她参加了索契奥运会圣火在俄罗斯境内的传递。

此次斯科沃尔佐娃受到邀请观看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并和普京等政要以及国际奥委会巴赫坐在了一起。

奥运会开幕式的流程

1、欢迎贵宾入场(东道主国元首,奥委会)升东道主国国旗,奏国歌

2、1——2小时文艺表演

3、运动员入场式,希腊首入场,东道主最后入场

4、升奥运会会旗,奏圣歌(年前还有交接会旗)

5、主办国致辞,奥委会致辞

6、运动员、裁判员宣誓(1968年墨西哥城增加)教练员宣誓(2012年增加)

7、点燃圣火仪式

8、歌舞文艺、燃放烟火表演 1、贵宾入场,国际奥委会和奥运会组委会在运动场入口迎接东道国国家元首,并引导他们到专席就座。入场后升主办国旗奏国歌。

2、文艺表演包括的形式有团体操或其他文艺表演。这是历届奥运会开幕式工作量最大、准备时间最长、花费最多的项目。东道国往往提前一两年即开始准备,并挖空心思,以期能以恢弘的气势、独特的民族精神吸引来宾。开幕式的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体操和表演的效果。在二战前的表演通常是乐队演奏或合唱,二战后发展成运动员入场后的文艺表演,80年代后演变成专门的文艺表演,持续时间从1小时发展到当前的2-3小时。

3、运动员入场占时比较长,80年代之前基本在1小时之内,80年代之后控制在1——1个半小时左右。各代表团按主办国语言的字母顺序列队入场,但希腊和东道国代表团例外,希腊代表团最先入场,东道国最后。每个国家出场时播放的音乐都不同,基本上是播放出场国家的民族性的音乐,并且有现场DJ的伴奏。譬如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出场的音乐。

4、讲话升旗奥运会组委会讲话,国际奥委会讲话,东道国国家元首宣布奥运会开幕。奏《奥林匹克圣歌》,同时奥林匹克会旗以水平展开形式进入运动会场,并从赛场的旗杆上升起。

5、运动员宣誓  运动员宣誓各代表团的旗子绕讲台形成半圆形,主办国的一名运动员登上讲台。他左手执奥林匹克旗的一角,举右手,宣读以下誓言:“我以全体运动员的名义,保证为了体育的光荣和我们运动队的荣誉,以真正的体育道德精神参加本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尊重并遵守指导运动会的各项规则”。

6、裁判员宣誓紧接着,主办国的一名裁判员登上讲台,以同样的方式宣读以下誓言:“我以全体裁判员和官员的名义,保证以真正的体育道德精神,完全公开地执行本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职务,尊重并遵守指导运动会的各项规则”。教练员宣誓在2010年国际奥委会决定在2012年的因斯布鲁克青年冬季奥运会开始首次举行教练员宣誓活动,并从2014年索契奥运会开始,正式在奥运会开幕式时举行这一仪式。内容如下:]“In the name of all the es and other members of the athletesi]]entourage, I promise that we shall commit ourselves to ensuring that the spirit of sportsmanship and fair play is fully adhered to and uphel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Olympismi]](选自国际奥委会网站)i]

7、点燃火炬奥林匹克火炬接力跑,进入运动场,最后一名接力运动员绕场一周后,点燃奥林匹克圣火,然后放飞鸽子(1988年汉城烤乳鸽后,该项取消)。

8、文艺、烟火表演在开幕式后半程的表演通常是以歌曲、合唱为主。主办国名家歌手登台献艺,最后是五彩缤纷的烟火表演。

俄罗斯文学是怎么做大的 刘文飞

色彩斑斓、富丽堂皇的索契冬奥会开幕式让世人瞠目结舌,至少,其中如梦如幻的文化展示会让一部分世人瞠目结舌。它营造出的文学中心主义的优雅和浪漫,似乎迥异于北京奥运开幕式的集体主义的狂欢乃至残忍,以及伦敦奥运开幕式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矜持甚或自得。

主持直播的央视名嘴将开幕式的主题说成“俄罗斯的梦”,这听上去有些别扭,何不直接译成“俄国梦”呢?待后来看到这个主题的俄文表述“СныоРоссии”后,方知这“俄国梦”与“美国梦”和“中国梦”的确有所区别。以强国富民的集体主义理想为内涵的“中国梦”,其官方译法是“ChinaDream”,似乎是在有意与主张个人主义价值实现的“美国梦”(AmericanDream)拉开一点距离;而索契冬奥会上的“俄国梦”则是“关于俄国的梦”(DreamsaboutRussia),也就是说它是虚幻的而非现实的,是审美的而非功利的,它体现的与其说是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不如说是个体关于民族的自由想象。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以此为题,同时也是对于这一主题之内涵的形象诠释。

开幕式的文艺表演从小姑娘柳波芙的梦境开始,她睡前阅读的识字课本被晚风掀动,33个俄语字母依次幻化成她梦中的34个场景(其中的字母Т含有“托尔斯泰”和“电视”两个场景)。这份所谓“俄国文化字母表”的构成很能说明问题:列入其中的俄国科技成就有10项,而文化艺术成就则近20项;现身其中的帝王将相仅两人,即两位“大帝”彼得和叶卡捷琳娜,而作家和艺术家则多达10余位,仅作家就有5位,即陀思妥耶夫斯基、纳博科夫、托尔斯泰、契诃夫和普希金,被提及的其他艺术家还有柴可夫斯基、康定斯基、马列维奇、佳吉列夫、夏加尔、爱森斯坦等人(以出场先后为序)。

在第二单元关于俄罗斯历史的情景再现中,被放在中心位置的居然是根据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改编的一段芭蕾舞,换句话说,娜塔莎第一次参加舞会的场景居然可以与莫斯科城的形成、彼得大地建造彼得堡城、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伟大的卫国战争、战后重建等最为重大的历史相提并论,甚至超过它们(至少就它们在开幕式中所占的时间长度而言)。而对于整个苏联时期的回溯,则又是通过马列维奇等人的现代派绘画艺术视角来进行的,用戏仿的姿态面对沉重的意识形态遗产,对苏联时期的历史进行艺术化的后现代解构,这似乎既是一种政治智慧,更是一种审美手段。身着民族服装的俄罗斯民众齐声合唱鲍戈廷的歌剧《伊戈尔王》的片断,一家修道院的合唱团高唱国歌,大剧院的歌剧明星演唱奥林匹克会歌,马林斯基剧院的芭蕾舞演员在《天鹅湖》音乐的伴奏下变成翩翩飞翔的和平鸽……俄国的文化艺术元素深深地渗透进了开幕式的每个环节。综观整个开幕式,俄国人的厚人文和艺术而薄政治和科技的传统历史取向在这里表露无遗,俄罗斯民族崇拜文学和艺术的审美乌托邦情结在这里也昭然若揭。

俄国是一个传统的政治和军事强国,也是一个传统的体育和文艺强国。一如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体育往往也被视为和平时期的战争。然而,与俄国在政治和外交领域的毫不退让、我行我素相比,他们在文艺领域却体现出了强大的亲和力。一个民族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对于其民族而言越是伟大,他们对于异族而言或许就越是可恶;一个民族的伟大艺术家则永远能赢得普世的尊重和拥戴。伟大的运动员则介于这两者之间,他们往往既能是民族英雄也能成为世界偶像。就竞争而言体育与政治相当,就而言体育又与文艺有缘,而在体育盛事中注入浓厚的文学艺术因素,去千方百计地发掘和放大体育运动中的审美因素,这或许是举办索契冬奥会的俄国人所乐于并善于展示给世人的一种天赋能力。俄罗斯《体育快报》关于索契冬奥会开幕式所作的一句评论似乎很能说明问题:“我们中的许多人担心开幕式会被表现成力量和强大,事实上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开幕式充满人性和艺术,整个世界都能欣赏其美妙。”

笔者曾在多个场合说过,俄国最好的东西不是它的自然和能源,不是它的航天技术和工业,而是它的文学和艺术。从索契奥运会开幕式来看,俄国人自己显然也是这么看的。他们在索契冬奥会上打出的这张文化牌是亮丽的,他们的文化软实力是让人羡慕的,也是令人敬畏的。

在世界文学史上,19世纪俄国文学被认为是继古希腊罗马文学和莎士比亚之后的第三高峰;在中国,所谓“俄苏情结”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俄国文学情结”;而就其在国家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所占据的地位而言,俄罗斯文学在世界上更是独占鳌头。俄国作家在社会和历史中享有的崇高、甚至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其他民族的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的。关于每一位大作家的研究都可以成为一门学问,如“普希金学”、“陀思妥耶夫斯基学”等等;俄国文学界的“寻神”和“造神”运动从未停止,从“普希金崇拜”、“托尔斯泰崇拜”一直到20世纪的“高尔基崇拜”、“索尔仁尼琴崇拜”乃至“布罗茨基崇拜”。俄国文学的这种影响和这份殊荣究竟自何而来呢?换句话说,俄国文学是怎么做大的呢?

首先是因为,俄国文学在俄罗斯民族和国家崛起中曾发挥重要作用。俄国科学院俄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巴格诺院士在中国社科院所做的题为《西方的俄国观》的讲座中曾提及:西方的俄国观在神圣同盟时期形成,后一直呈现为“哥萨克威胁”之敌对形象,直到19世纪70--80年代,随着俄国文学的崛起,尤其是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的面世,才使得整个西方针对俄国的轻蔑、责难和声讨迅速转变为好奇、同情和赞赏。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俄国文学从此成为俄国的文化名片,蕴含在俄国文学中的俄罗斯意识和俄罗斯思想也凭借俄国文学的翅膀翱翔于整个世界,获得广泛的理解、认同和接受。也就是说,在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和俄罗斯民族意识的形成过程中,俄国文学居功至伟。

其次,俄国文学始终是一种思想性、意识形态性十分浓重的文学。在俄国,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最好赞誉是“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别林斯基),关于“美”的最著名定义之一是“美即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文学被奉为“生活教科书”,作家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文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第二自然”(高尔基),在于“创造生活”(别雷)。换言之,在俄国人的心目中,文学从来就不是无关紧要的高雅文字游戏,而是介入生活、改变生活乃至创造生活的最佳手段。所谓“审美的乌托邦”,是俄罗斯民族意识和思想构成中一种特殊的集体无意识。可以说,俄国作家始终在扮演社会代言人和民族思想家的角色,俄国文学始终是俄罗斯人最重要的思想载体和思想表达方式。在《往事与沉思》中,赫尔岑通过对19世纪中期俄国社会文化生活的描写展示了“思想成为一种力量”的过程,而别林斯基则曾将赫尔岑的文字的价值归结于其中的“思想的力量”。俄国文学仰仗其强大的思想力量在俄国文化中谋得“中心”位置,它反过来又成为俄罗斯思想、俄罗斯意识的主要载体,俄国文学与俄罗斯思想相互叠加,相互渗透,构成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独特构成和特殊本质,也构成了俄罗斯思想的表现形式或曰存在方式。

俄国文学这一身份和功能的获得,与俄国的社会体制不无关联。近代以来,俄国一直是一个相当专制的国家,从伊凡雷帝到彼得大帝,从叶卡捷琳娜女皇到沙皇尼古拉,再到二十世纪的苏联体制,专制统治和君主意志的传统在这个国家源远流长。人民的不满和抱怨,甚至愤怒和抗议,在这个言论和出版不够自由的国度往往只能通过文学的形式来间接地表达,久而久之,作家们便逐渐扮演起社会良心、民族先知、民众导师、真理代言人等角色,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家,文学作品也逐渐被视为俄国思想的集大成者以及新思想产生的源泉和温床。

俄国横亘于欧亚大陆,所谓“欧亚”之合称是俄罗斯人标榜其独特性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果说西方人相对而言更为理性、更重分析而东方人更为感性、更重综合,那俄罗斯人似乎就介于理性和感性、分析和综合之间,文学性的思想或思想性的文学,或许正是这种思维模式的最佳体现。得到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表现和别尔嘉耶夫的理论描述的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二律背反”、“双重人格”或曰极端性,自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持续,却无疑有利于文学和艺术。俄国人大多生活在寒带森林中,地广人稀,被迫的独处或主动的隐居,对自然的静观和对相遇的渴求,都会同时促进静思和倾诉这两种能力的发达。俄罗斯人信奉东正教,东正教相对于天主教而言较多原始宗教的神秘色彩和温情柔和,较之于新教而言它则保持了更多的仪式性和传统性,而同时相对于其他两种基督教流派,它的最大特色或许就是由所谓“弥赛亚意识”带来的虔诚感和使命感,以及由“罗斯受洗”时便已表露出的宗教审美情感。可以说,对于俄国文学有着强大影响的东正教,自身也蕴含着教谕和审美、亦即思想和文学这两大因素。

由此可见,俄国文学具有如此强大的势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还有民族心理和宗教传统方面的原因。或许,正是所有这些因素以及其他许多未知因素的相互抱合和相互作用,才造就了俄国社会文化生活中文学一家独大的奇特景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