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球星风采

横滨水手吧-横滨水手vs长气航海

两个历史问题

横滨水手吧-横滨水手vs长气航海

——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近代化之比较*

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

(上篇)

的东方国家在西方列强的暴力入侵和武力恐吓

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的东方国家在西方列强的暴力入侵和武力恐吓下被迫敞开已尘封了数百年的国门;在蒙受了签署不平等条约的耻辱后,他们终于直观而又痛苦地认识了近代海军这个新型战争机器的威力。于是,在华夏民族和大和民族世代生息的土地上,不约而同地升腾起一个“战舰拜物教”,两支中世纪海军开始向近代海军迈进。但是,两国不同的国情决定了两国海军的近代化进程不可能一致,并由此而产生了双方之间的差异及优劣势的转换。比较分析这种差异及优劣势的转换过程,将有助于理解1894年两国海军的命运。那一年,中国海军以劣势的装备和落后的战术打了一场耻辱的战争,并由此走向衰弱;而日本海军则由这场胜利走向了挑战世界霸权的漫长征途。

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

一、海军舰船建设的比较

的东方国家在西方列强的暴力入侵和武力恐吓

近代战舰是近代机器大工业的产物,而中日两国由于长期闭关自守,当两国做出建设一支近代海军的决定时,国内近代产业机制都还没有建立。为此,两国都不约而同地正确地选择了先买后造、买造结合的舰船建设方向。

的东方国家在西方列强的暴力入侵和武力恐吓 在购舰方面,日本的起步略早于中国。1853年10月,幕府向荷兰订购了两艘军舰;后在1855年,荷兰又向日本赠送了“森宾”号汽船,此舰后成为日本近代海军第一舰。[1]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购舰实施较晚,且一开始就严重受挫。清直到1862年才委托英国人李泰国办理向英国购舰事宜。但由于李泰国暗中与英国勾结,妄图让英国人阿思本控制这支本已属于中国的舰队,结果造成了所谓的“阿思本舰队”[2] ,已驶回中国的8艘军舰又被退回。整个清共用去了70万两白银,但却未得到一艘外国军舰。此事极大地挫伤了清的积极性,使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停止了向外购舰。

在自制舰船上,中日两国几乎是同步进行的。1861年,曾国藩建立了安庆军械所,幕府则建立了长崎造船所,这两个厂分别造出了本国第一艘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1865年,李鸿章办起了江南制造局,日本则开设了横滨制铁所。这些工厂初步奠定了两国舰船建设的物质力量与技术基础。但随后两国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由于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以及洋务运动的兴起,为海军建设提供了相对有利的环境。清先后设立了福建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兵工厂,尤其是1867年建成的福建船政局,后来成为近代中国的造船中心。至1874年,中国的船厂已建造了21艘军舰,其中有2艘的排水量达2800吨。而日本此时却陷入时期,政局不稳,人心不安,经济遭到破坏,海军缺乏有利的建设环境。因此,尽管日本在1870年曾制订了一个建造200艘军舰的庞大,但直至1876年,日本国内并没有造出一艘军舰,而只是购买了7艘外国军舰。这除了财政困难外,应还有技术上的难题。因为日本于1871年建立了横须贺造船厂,此后日本海军的主要军舰皆产于此。但即便如此,该厂1876年生产的首制舰“清辉”号的整体技术还不如1869年福建船政局的首制舰“万年清”号。两者航速都在9节左右,但后者排水量达1370吨,而前者仅890吨。 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3]

沉 没的 锚 链 ——甲午海战前中日海 从上可知,在1874年即日军侵台发生以前,中国海军的舰船建设领先于日本。中国虽然没有购到外国军舰,但中国的造船水平领先于日本,而且中国的自造舰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超过了日本购买的军舰。此时的优势在中国,因此,日军在侵入台湾以后,很快又被迫退回。这刺激日本把它的第一想敌从俄国变为中国,并喊出“强兵为富国之本,而不是富国为强兵之本”的口号, [4]疯狂追赶中国海军。1875年,日本提高起点,向英国订购了一艘3000吨级的铁甲舰,2艘2000吨级的巡洋舰。这些新型军舰的技战术水平是当时中国的造船水平所不能及的,严重地威胁着清的海防。1875年,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文祥在奏折中称:“目前所难缓者,惟防日本为尤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列强的暴力入侵和武力恐吓[5]为了应付威胁,清被迫再次向外购舰。此外,自制军舰造价过高,也迫使清再次把眼光投向国外。1876年,李鸿章在奏折中称:“是以中国造船之银,倍于外洋购船之价。今急欲成军,须在外国定造为省便。” 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6]从这时开始,清开始了大规模的购舰。至1888年,中国一共从英德两国购回了2艘7000吨级的铁甲舰,5艘2000吨级的巡洋舰及2艘1000吨级的巡洋舰,11艘炮艇,22艘鱼雷艇以及数十艘舰。 [7]其中两艘铁甲舰的单舰作战能力当时在远东是无敌的。中国重又夺回了优势,然而这种优势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日本很快也向法国订购了3艘4000吨级的“三景舰”(最后一艘“桥立”号由日本造船厂制造)专门用来对付清的铁甲舰。这些后购战舰的技战术水平普遍高于清购买的外国军舰,尤其是机动性和火力。但清并没有看到这种差距及其潜在的危险,反而颇为放心地于1888年做出了暂停购舰的决策,并将大量海军军费挪做他用,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甲午战争的前夜。与此同时,中国的造船工业也被日本赶上并有所超越。1886年下水的日本军舰“大和”号与“武藏”号已基本上与中国购买的2艘千吨级巡洋舰等量齐观了。而最有说服力的应是“秋津洲”号与“平远”号的比较。前者代表19世纪90年代日本的造船水平,后者则代表同时期中国的造船水平。前者的排水量为3150吨,航速19节,火炮为4门150毫米速与6门120毫米速;后者的数据分别为2200吨,11节,1门260毫米炮与2门150毫米炮。 [8]很明显,后者已落后。可见,中国原有的优势由于对手力量的大幅度增长而变为了劣势。

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 那么,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的军舰究竟有哪些劣势呢?一是舰龄老化,技术落后。这表现为舰船结构松动,航速低,机动性差,火炮数量少且射速慢。例如在黄海海战中,中国的两艘主力舰“定远”号与“镇远”号的舰龄已达14年,以致于“定远”舰在首次发炮时,竟将己舰的飞桥震塌。在舰船的航速上,北洋舰队军舰的平均航速比日本军舰慢1节。在火力上,中国军舰共有195门火炮,日本军舰有268门,其中120毫米以上的速中日的比例是0:,军近代化之比较* (上篇)[9]而当时速的射速是普通后膛炮的5—6倍,这意味着日本军舰的打击力6—8倍于中国。

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 二是购买舰船和引进技术没有紧密衔接且逐渐脱离了世界舰船发展趋势。中国停购外国军舰之日,正是外国军舰日新月异之时。世界军舰设计的主流已由追求厚装甲转向提高航速;普遍增设速,注重提高侧舷火力。但中国脱离了这个潮流,而日本正赶上了这个潮流,以致中国的军舰无论是自制的还是购买的都相应的落后于日本的军舰。

第三个劣势是中国购买的舰型装备不够协调,整体作战效能较低。中国海军过分依赖两艘主力舰而忽视了支援舰的建设,以致于在黄海海战中,中国海军的侧翼缺乏有效的保护,从而被日军抓住战机猛攻侧翼,终使中国舰队大败而归。

当然,在甲午战争前,中国海军在数量上仍保持着优势。中国海军的总吨位为83,900吨,而日本只有61,373吨,[10] 但这些优势在战场上并没有体现出来,因为中国始终是以北洋舰队的41,200吨迎战日本的61,373吨。

的东方国家在西方列强的暴力入侵和武力恐吓二、海军人才的对比

海军是最专业化、最具技术性的军种,如果缺乏专业人才,海军就不可能成熟并独立运转。因此,人才是决定海上力量的另一物质基础。毫无疑问,中日两国的近代海军在起步时,对此都是有清醒认识的,因为两国都很重视培养海军人才。不管最终目的如何,中日两国都希望能培养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并利用它去创造、操纵一支强大的舰队。

军近代化之比较* (上篇)

日本在幕府统治时期就已为陪养海军人才初步奠定了基础。1855年,幕府在长崎创办了海军传习所,此后又在筑地、兵库(今神户市)建立了海军操练所。封建的幕府垮台之后,新兴的明治更是把对人才的培养当作海军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1870年,兵部省在其提出的“大办海军”的建议中指出:“尽快创办学校,广选良师,教育海军军官是建设海军之头等大事。”的东方国家在西方列强的暴力入侵和武力恐吓[11]从这可以看出,在培养人才与建造舰船的关系上,日本把培养人才放在了首位。在具体的措施上,明治恢复并扩建了幕府时期开设的三所海军学校;创办了海军兵学校、海军大学等新的学校。此外,为掌握专门技术,另开设了财会学校、炮兵学校、水雷学校、航海学校和工程学校。

沉 没的 锚 链 ——甲午海战前中日海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海军院校不但起步较晚,而且发展缓慢。在中国,相对于舰船建设来说,人才的培养显得较为次要。“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12] 这种偏重很快就使清尝到了苦头。1862年,当清下决心购买军舰时,国内并无可操纵近代战舰的舵工、炮手、水手等人,这才让阿思本等人有机可乘,妄图谋取舰队的指挥权。此事平息以后,清吸取教训,开始着手培养近代海军人才。1867年,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福建船政学堂成立。但这比日本晚了12年,而且此后清又裹足不前了,一根独苗的状况一直持续了14年。只是80年代以后,由于风气渐开,也由于当时向国外订购了一大批军舰,急需海军专业人才,海军教育遂呈现出全面发展的势头。1881年,李鸿章创办了天津水师学堂,这是中国第二所海军院校。此外,清还创办了广东水陆师学堂(1889年)、江南水师学堂(1890年),以及水鱼雷学堂、海军西医学堂等一批培养海军各类专业人才的学校。但此时已距甲午炮声不远,这批后办的海军院校的首届毕业生,大部分没有赶上那场战争。

从上可知,如果单从学校的数量来说,中国不逊于日本,但若从学校的教学内容以及内部机制等表象后的因素分析,中日双方则存在着许多差距。

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

在教学内容上,虽然双方都以学习西方的理工科知识为主,但在兼习的内容上,双方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的军事院校向学生灌输的乃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本来就不利于培养军人所需的品质,更何况当时它早已没落变形。因此,中国军校的毕业生在思想上大多是保守的。而日本则极力向学生灌输其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宣扬军国主义,这对他国虽是一种灾难,但对自身来说,无疑将会激励学生的锐意进取之精神和好战之品质,这在战场上就会转化成一股巨大的战斗力。

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

在内部机制上,中国的各海军院校缺乏统一规划,各校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彼此既没有分工与合作,也无初、中、高之分。中国海军的学校教育深受当时封建教育体制的制约。19世纪后期,中国实行的是科举教育与学校教育双体并行的教育体制,并把落后的科举教育放在主导地位而使学校教育处于依附地位。人们依然视登科及第为正途,它使军事院校的毕业生的社会地位较之“武举人”存在很大的差距。这造成了一个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影响便是生员的稀少。如前所述,19世纪70年代中国仅有一所海军院校,但就是这根独苗。在1873年仅有39个学生,至1883年,则只剩29名学员, [13]沉 没的 锚 链 ——甲午海战前中日海且这些学员大部分来自贫困的家庭。如此稀少的生员,使学校的处境举步唯艰。日本海军院校的处境及内部管理则好得多。日本的一整套教育制度都取之于西方,下起幼儿园,上迄大学,皆一脉相承。显然,这比中国那种双轨并行的教育体制先进。日本的海军院校有初、高级之分,它不但培养军官,还培养士官生。而中国军校的毕业生,要么就是纯技术人员,要么就是军官,很少有士官生。日本的社会环境也有利于海军教育的开展。日本是一个尚武的社会,统治者极力鼓励发展海军,因此日本人就读军校不但不会受到歧视,反而为登仕提供了捷径。例如被誉为日本海军之父的山本权兵卫以及广濑武夫等早期名将,都曾是海军学校的学员。由于此,日本的军事院校从来都不会为生员问题而担忧。

在内部机制上,双方的师资力量也颇值比较。双方的海军教育在起步时,都曾面临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为此双方都选择引进外籍教师作为解决的办法。但在行动上,双方又出现了差别。日本对此的态度要比中国坚决得多。这表现在日本聘请的外籍教师,不但数量多,而且任期长。据统计,日本海军院校仅在1876年就聘请了100余名外教,而且一直到甲午战争前后,他们才开始在各院校消失。反观中国,只有福建船政学堂在建校初期曾聘请了39名外籍教师,但他们任期只有5年,在期满以后,大部分就被解聘。而在中国另一所较为完备的海军院校——天津水师学堂内,最初仅有4名外教。关于外教的作用,日本史学家外山三郎如是评价:“在引进各先进国家的海军学术和制度方面,对创建时期的日本海军作出的贡献比留学生更大的,是受聘的外籍教师和技术人员。”[14]军近代化之比较* (上篇)在中国,这种评价是没有的。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中国人对洋人存有偏见,另一方面,大部分洋人到中国来纯粹是滥竽充数,并没有真才实学;此外,洋人傲慢的习惯常使谦逊的中国人产生抵制情绪,因此,外教在中国的作用有限。而当时中国国内的教师,并无执教海军的经验,能力也很有限。这就使得中国海军院校的毕业生的素质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而从整体上低于日本海军学校的毕业生。

再来比较双方海军的留学教育。日本派遣留学生,时间早且留学时间长。早在1862年,日本就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此外,日本海军的留学生,人数较多,去的国家也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在甲午战争前,日本总共派出了120多名海军学员留学他国,美、英、德、法等海上强国的海军院校及舰艇上,皆可见日本留学生的身影。这些留学生为日本海军带回了很多新知识,为日本海军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如留学德国的山本权兵卫日后被誉为日本海军之父;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坪井航三,在黄海海战中首创单纵队战术;而从英国回来的东乡平八郎日后则指挥联合舰队在对马海战中获得巨大胜利。相比较而言,中国海军的留学教育所获成就要逊于日本。中国直至1877年才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而此时坪井航三、山本权兵卫已经回国。 截止1890年,中国一共派出了三批海军留学人员,总计70余人。[15]沉 没的 锚 链 ——甲午海战前中日海这三批中的前两批由于经费较足,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而第三批33名学员则由于经费不足,大部分不得不提前回国,尤令人奇怪的是,在本来就急需人才的海军里,这33人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未能得到适当安置,以致于少数人不得不去做苦力活,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流失。

培养海军人才的途径除了军事院校外,基层部队的日常训练是另一条途径。遗憾的是,中国海军的训练状况也很糟糕,它到处散发着封建的腐朽、懒惰气息。北洋海军平时操练,“徒求其演放整齐,所练仍属皮毛。毫无裨益。此中国水师操练之不及他国者,弊在奉行故事耳”;“平时操练演炮靶、雷靶,惟船动而靶不动”。 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16]更有甚者,打靶前“预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行驶,码数已知,放固易中,实属无益” 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17]。由此可知, 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中国海军的训练,常常流于形式,没有明确的针对性,离实战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不可避免的将会给战场上的指挥官和士兵的心理素质及技战术水平带来后果严重的影响。

现在尚不了解日本海军的详细训练状况,但下面的这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据统计沉 没的 锚 链 ——甲午海战前中日海,黄海海战中,中国未沉的7艘军舰共计中弹754发,平均每艘108发;若沉没的也以此计(事实上远不止此),则中国军舰一共中弹1294发。而日本军舰共计中弹134发,平均每艘11发。[18]军近代化之比较* (上篇)这就是说,在历时近5个小时的战斗中,中国海军的195门火炮中,至少有61门一炮未中。显然,这不单是火炮射速问题能解释的。

军近代化之比较* (上篇)三、海军军制之比较

“军制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组织、管理、储备和发展军事力量的制度。”“它的基本职能在于从法规、制度上保障国家进行军事建设,组织和管理军事力量,发展军事潜力,增强军事实力,以便有效地准备和实施战备。” 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19]很显然,军制既是军队自身的制度,又是国家的基本制度,它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军军制就是由国家和海军制定的海军制度,它包括海军领导体制、海军的组织体制和编制、海军后勤保障体制、海军的武器装备建设以及征募、训练等制度。它是否健全,体现着一国的组织能力和行政效率的高低。显然,在这点上,资产阶级性质的明治的效率要优于没落的满清封建。日本很早就注意到了军制建设,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中国的反应则迟钝得多,军制建设明显落后。

1.海军的领导体制、组织体制和编制。近代海军建设和作战强调集中领导与统一指挥,要求统筹规划,优化组合,以使有限的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军近代化之比较* (上篇) 日本于1872年废除兵部省,设立了独立的陆军省和海军省,从而使海军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893年,日本海军军令部成立,它与海军省共同构成了日本海军军政、军令机构双元制的领导体制。在海军组织方面,日本于1875年将其周围海域划分为东西两个海区,1876年又成立了东海、西海两个镇守府。1886年,镇守府增加到3个,下辖5个海区;同年,日本又颁布《海军条例》和《镇守府官制》(后改为《镇守府条例》),规定镇守府除作为海军基地担任后勤保障任务外,还具有内线部队的性质。至此,日本海军组织体制基本确立。在舰队编制方面,日本于1889年组成常备舰队;至1894年7月10日,又增设了一支警务舰队,19日,两支舰队合并,组成了联合舰队。它集中了日本海军的全部力量,下辖本队和游击队两种出击舰队。日本海军建立的统一的领导体制和联合舰队编制,不仅保证和加强了海军作战的指挥能力,而且还全面安排了和舰艇的军备实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全国所有海军力量的作战能力,形成了对北洋舰队的优势。

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反观中国,海军的领导机构和组织一直是混乱、滞后的。中国海军一开始走的是分区建设的道路,中央并无统一的领导机构和专门掌管海军事物的大臣,海军建设基本上是地方的事务。中法战争之前,中国的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海军力量并非由中央统一管理,而是分属于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和两广总督统辖。各省督抚都把各自控制的海军当作巩固其政治地位的资本,常各行其是,不听中央调度。例如中法战争期间,福建水师曾向另三支水师求救,结果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后,也不见一艘增援的军舰的到来。中法战争后,清吸取教训,于1885年设立了海军衙门,企图统筹海防事务,集海防大权于中央,但实际上它只是形式上的统一,原有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因为它上有以那拉氏为首的朝廷主宰一切,下有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分权,海军衙门夹在中间,并无多少实权。此外,它常设的五位海军大臣,皆身兼数职而非专职,且都不是海军出身,这就使机构的效率受到限制。事实上,海军衙门建立以后,原有的痼疾并没有改变,各舰队的武器装备仍不一致,训练和纪律也没有统一标准,海军的整体作战能力并没有提高,各舰队独立的事实依然存在。正如李鸿章在甲午战前所说:“华船分隶数省,畋域各判,号令不一,似不若日本兵船统归海军卿节制,可以呼应一气,万一中东有事,胜负之数尚难逆料。”[20]

军近代化之比较* (上篇)

2、海军的征募制度。它的基本职能是保障现役部队的补充和更新,后备力量的训练和储备,以满足平时军队建设、战时兵员动员的需要。

的东方国家在西方列强的暴力入侵和武力恐吓 日本于1872年发布“全国征兵诏书”,实行普遍兵役制。而海军由于其职务的特殊性,实行的是以征兵制为基础、志愿兵为重点的兵役制度,这是因为海军——不管是水兵、轮机兵还是枪炮兵,都需要具有比一般陆军士兵更高的技术。显然,只有服役时间长的志愿兵才能更熟练地掌握技术。此外,日本还有预备役和后备役制度,可使战时减员迅速得到补充。清实行的则是临时征兵制度,无后备役,水兵一般是根据形势需要由海军官员到沿海各地招募。这种制度的缺陷是明显的:第一,招募属临时性质,受训时间短,技术不熟练;第二,招募兵员由某一官员负责且无定规,不免要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行为;第三,战场上的减员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补充。对此,清朝一官员在甲午战后总结道:“此次各船虽有添置练勇数名,皆仿绿营习气,临时招募,在岸只操练洋枪,不满两月,派补各船,不但船上部位不熟,大炮不曾见过,且看更规矩,工作号筒,丝毫不谙。所以交战之时,炮勇伤亡不能顶补,只充死人之数。”军近代化之比较* (上篇)[21]

3、海军后勤保障体制。甲午战争前,清集中力量建成了旅顺、威海两个海军基地。前者主要是舰船停泊与维修之处,后者则主要是舰队聚泊、操练和补给之所。它们的建成,部分地解决了北洋舰队的后勤保障问题。但是,港内设施并不完善,还无法解决所有问题。此外,中国海军的武器大多购自国外,而国内厂家的武器生产也无统一标准,由此造成了中国海军舰型复杂,枪炮口径很不一致,这也增加了后勤保障的困难。尤令人担心的是基地内储存的不但质量差,而且数量严重不足。

沉 没的 锚 链 ——甲午海战前中日海

中国海军后期保障制度的混乱与不足,在甲午战争中暴露无遗。战后有人指出:“所领子药,多不合式,亦不切备。东沟之役,有因弹子罄将而炮故缓施者,有因子不合膛而临时减药者。”“配炮零件,所备不足……东沟之役,因零件损伤,炮即停放者不少。”沉 没的 锚 链 ——甲午海战前中日海[22]此外,因平时维修不善而战时深受其害的情况也十分惊人。“‘致’、‘靖’两船,请换截堵水门之橡皮,年久破烂,而不能修整,故该船(致远)中炮不多时,立即沉没。”军近代化之比较* (上篇)[23]

日本海军的后勤保障要比中国完善。如前所述,日本在战前建立了3个镇守府作为海军基地,担任后勤保障任务,内设造船部、军械部、会计部、建筑部、卫生部等机构,对保障作战部队无后顾之忧起了重大作用。当然,日本海军的后勤保障也存在一时无法避免的舰型不一、武器口径多样的难题,但日本仍有优势。据统计,日本在1890年有铁路2733公里,而中国铁路总长在1894年前尚不到400公里。沉 没的 锚 链 ——甲午海战前中日海[24]相对发达的铁路运输对日本战略物资的集中及部队是调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的东方国家在西方列强的暴力入侵和武力恐吓

关于军制问题,还有许多可比之处,如军衔制、军规等,但限于篇幅及其价值的有限,在此就从略了。

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

日职联历史4:4有那几次

日职联历史4:4有以下4次:

1、2001年7月29日,长崎航海王对战横滨水手。

2、2003年11月8日,广岛三箭对战京都不死鸟。

3、2008年6月28日,广岛三箭对战湘南比马。

4、2010年9月18日,大阪钢巴对战湘南比马。

5、2012年8月18日,柏雷索尔对战大宫松鼠。根据查询日本职业足球联赛相关信息显示得到以上信息。日职联是指日本职业足球联赛,全名为日本职业足球联赛(J.League),是日本最高级别的职业足球联赛。

唐人街在哪里

问题一:唐人街在哪? 唐人街最早叫“街”。1673年,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日本,唐时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谓之‘街’,今且长十里矣。”

疤迫私帧闭獯始?872年。那一年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有:“金山为各国贸易总汇之区,中国广东人来此贸易者,不下数万。行店房宇,悉租自洋人。因而外国人呼之为‘唐人街’。建立会馆六处。”1887年,王咏霓在《归国日记》中也使用了“唐人街”:“金山为太平洋贸易总汇之区,华人来此者六七万人,租屋设肆,洋人呼为唐人街。六会馆之名曰三邑,曰阳和。”王咏霓的这句话与志刚的差不多。在这之前,王可能看过《初使泰西记》,因此,他在这里沿用了志刚的“唐人街”。“唐人街”是粤人华侨自创的名称。

疤迫私帧逼涫挡皇墙郑?浅恰?875年,张德彝在《欧美环游记》中就称唐人街为“唐人城”。张通英语,英语称唐人街为 Chinatown。其实,在这以前,张德彝更为直接,他将 Chinatown 直译为“中国城”,如《航海述奇》(1866年):“抵安南国,即越南交趾国……再西北距四十余里,有‘中国城’,因有数千华人在彼贸易,故名。”

爸泄?恰焙罄匆恢庇腥嗽谟茫?930年蔡运辰《旅俄日记》:“饭后再赴旅馆,新章五时亦至,候余甚久,公事毕,同游中国城。城在莫斯科中心,女墙高底,完全华式,华人名之曰中国城。”今人李欧梵有一篇有关唐人街的随笔,题目就叫《美国的“中国城”》(15年),文章说:“唐人街是老华侨的温床、新华侨的聚。也是美国人眼里的小中国。也许我们应该把唐人街的英文原名直译过来,干脆称它为‘中国城’(Chinatown),可能更恰当一点。”

但不管怎么说,现在“唐人街”还是要比“中国城”常用。

-------------------------------------------------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强盛的朝代。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往往称自己是“唐人”, 他们聚居的地方便称为“唐人街”。 美国最大的“唐人街”在旧金山。旧金山的“唐人街”始于1850年前后。当年开发美国西海 岸的华工初来异国,人生地疏,言语不通,因此他们便集中住在一起,团结互助,休戚与共 。起初,他们开设方便华工的小茶馆、小饭铺,接着是豆腐坊、洗衣店等等,逐渐形成了华 工生活区。后来,越来越多的当地人,也经常光顾这里,他们称这里为“中国镇”,爱上了 这里的中国饭菜。后来,“唐人街”成了繁华街道,街上除了饮食业外,刺绣、中国古玩等 也都在当地享有盛名。同时,唐人街办起了华人子弟学校,从事中文教育。还有各种同乡会 、俱乐部、影剧院等,成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特殊街区。 每逢春节,这里均耍龙灯、舞狮子,爆竹声中除旧岁,保留着中国传统的种种风俗。 事实上,唐人街遍及世界许多地方,只是有的地方不这么叫就是了。

--------------------------------------------------

唐人街也被称为华埠或中国城(Chinatown),是华人在其他国家城市地区聚居的地区。唐人街的形成,是因为早期华人移居海外,成为当地的少数族群,在面对新环境需要同舟共济,便群居在一个地带,故此多数唐人街是华侨历史的一种见证。 在唐人街多数会看到很多唐人餐馆,而餐馆和洗衣铺皆为早期华侨主要的营商行业。一些历史较悠久的唐人街,皆位于移民城市的旧区,环境会较为挤迫,治安和种族问题亦是某一些华埠要面对的问题。 多年来,凭著随著华人的富裕,华侨在外国的地位渐渐提高,新一代的华人移民会选择移民城市的其他地区居住,一些唐人街亦出现华口迁离、人口......>>

问题二:北京唐人街在哪儿? 你说的是唐人街购物广场吧?就在鸟巢的旁边,大概还不到800米,很好找。

问题三:美国唐人街在哪? 美国唐人街有俩个,一个在纽约,一个在旧金山。

1.纽约唐人街

纽约唐人街是纽约的一片区域,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南端下城。居民以华人为主。

今天的纽约唐人街,已扩展为45条街道,面积超过4平方公里。它已完全吞并了周边的犹太区和波多黎各区、意大利区。到2007年,纽约的华人已达80万之多,已经形成4座中国城和10个华人社区。

纽约唐人街的变迁就是一纽约中国城,也称纽约唐人街,纽约华埠等。中国城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区,西起百老汇大街,东到Es大街,北起Grand大街和Hester大街,南至Worth大街和Henry大街。整个中国城含40多条街道,面积超过4平方公里,人口约10万。纽约中国城已经成西半球海外华人的最大居住地和商业区。部海外华人发展壮大的历史。

2.旧金山的唐人街(Chinatown)

旧金山的唐人街是美国西部最大的可与纽约唐人街相比的地方,Grant Avenue和California

Street交叉处为其中心形成,这里大约有十万余名华侨居住。这里所写的所听的都是汉语,所见的都十分有中国传统风格,宛然是一个小中国。唐人街具有自生活杂货至珍贵珠宝所有中国货,还保有传统餐饮及建筑穿着,游客尽可享受多彩多姿的中国文化。

19世纪末时,中国移民像“卖猪仔”似的被运来加州修筑太平洋铁路和淘金,对当地的经济建设贡献厥伟,但他们却与义裔移民、黑人、穷白人、水手一块儿被当时的 *** 视为“次等公民”,并规定他们居住在特定区域内以免“污染”其它地方。他们只好在以都板街(GrantAve.)为中心的小范围内活动,后来这里又迁入了新的移民,发展至今,便成了眼前的“唐人街”,也是亚洲之外最大的华人社区。

问题四:唐人街在那个国家? 世界唐人街列表  主要

亚太

泰国,曼谷

菲律宾,马尼拉

越南,胡志明市

马来西亚,槟城

马来西亚,吉隆坡

新加坡唐人街

日本,横滨,中华街

日本,神户,中央区,南京町

日本,长崎,新地

韩国,首尔

韩国,仁川

澳大利亚,墨尔本

澳大利亚,悉尼,Capitol-Terrace

中国,北京,民族园路

美洲

美国,纽约

美国,旧金山,Jackson Street, Stockton Avenue

美国,洛杉矶, Broadway Avenue, Spring Street

美国,波士顿

美国,芝加哥,Along Wentworth at Cermak

美国,费城

美国,波特兰

美国,西雅图

美国,华盛顿,H Street

加拿大,多伦多,登打士西街唐人街

加拿大,多伦多,华埠,Dundas Street, Spadina Avenue

加拿大,温哥华,Pender Street and Main Street

加拿大,列治文

加拿大,蒙特利尔,rue ST-LAURENT

欧洲

英国,伦敦,中国城

法国,巴黎

次要

亚太

缅甸,仰光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

新西兰,奥克兰,Newmarket

新西兰,惠灵顿

美洲

美国,克利夫兰

美国,檀香山

美国,休斯敦

美国,奥克兰,Broadway Avenue, 7th Street, Harrison Avenue, 10th Street

美国,奥克拉荷马,N. West 23rd Street and Classen Blvd

美国,匹兹堡

美国,沙加缅度,3rd, 5th, J, and I Streets

墨西哥,墨西哥城

加拿大,卡尔加里

加拿大,艾德蒙顿

加拿大,温尼伯

古巴,哈瓦那

欧洲

格拉斯哥的小型唐人街是个被称为“中国城”的商场

俄罗斯,莫斯科

英国,曼彻斯特

英国,伯明翰

英国,利物浦

英国,格拉斯哥

英国,加的夫

荷兰,阿姆斯特丹

问题五:重庆唐人街在哪里? 还可以,游乐场,我去玩过一个鬼屋不错

问题六:国外有哪些唐人街 都分布在哪里? 唐人街也被称为华埠或中国城(Chinatown),是华人在其他国家城市地区聚居的地区。唐人街的形成,是因为早期华人移居海外,成为当地的少数族群,在面对新环境需要同舟共济,便群居在一个地带,故此多数唐人街是华侨历史的一种见证。 在唐人街多数会看到很多唐人餐馆,而餐馆和洗衣铺皆为早期华侨主要的营商行业。一些历史较悠久的唐人街,皆位于移民城市的旧区,环境会较为挤迫,治安和种族问题亦是某一些华埠要面对的问题。 多年来,凭著随著华人的富裕,华侨在外国的地位渐渐提高,新一代的华人移民会选择移民城市的其他地区居住,一些唐人街亦出现华口迁离、人口老化的现象。 现在很多地方,唐人街已经成了中华文化区的代名词。无论商业,还是,以及各种文化设施,都是体现东方华夏色彩的。并没有华人聚居地的本意了。

世界主要唐人街列表

亚太

泰国曼谷

菲律宾马尼拉

越南胡志明市

马来西亚槟城

马来西亚吉隆坡

新加坡

日本横滨中华街

日本神户中央区南京町

日本长崎新地

韩国首尔

韩国仁川

澳洲墨尔本

澳洲悉尼Capitol-Terrace

美洲

美国纽约

美国旧金山 - Jackson Street, Stockton Avenue

美国洛杉矶 - Broadway Avenue, Spring Street

美国波士顿

美国芝加哥 - Along Wentworth at Cermak

美国费城

美国波特兰

美国西雅图

美国华盛顿 - H Street

加拿大 多伦多 登打士西街唐人街加拿大多伦多华埠 - Dundas Street, Spadina Avenue

加拿大温哥华 - Pender Street and Main Street

加拿大列治文

加拿大蒙特利尔-rue ST-LAURENT

欧洲

英国伦敦中国城

法国巴黎

世界次要唐人街列表

亚太

缅甸仰光

澳洲布里斯班

新西兰奥克兰Newmarket

新西兰威灵顿

美洲

美国克里夫兰

夏威夷檀香山

美国休士顿

美国奥克兰 - Broadway Avenue, 7th Street, Harrison Avenue, 10th Street

美国奥克拉荷马市 - N. West 23rd Street and Classen Blvd

美国匹兹堡

美国沙加缅度 - 3rd, 5th, J, and I Streets

墨西哥墨西哥市

加拿大卡尔加里

加拿大艾德蒙顿

加拿大温尼伯

古巴哈瓦那

欧洲

格拉斯哥的小型唐人街是个被称为“中国城”的商场俄罗斯莫斯科

英国曼彻斯特

英国伯明翰

英国利物浦

英国格拉斯哥

英国卡的夫

荷兰阿姆斯特丹...>>

问题七:荷兰的唐人街在哪里? 阿姆斯特丹,Den Haag

问题八:唐人街在哪? 唐人街是对国外中国人(华人)聚居区的俗称,按英文直译为中国城(China town),世界各地都有,以北美地区最多,现在最有名气的唐人街在纽约法拉盛。

问题九:美国的唐人街在哪座城市? 美国有很多城市都有人街,比如:波士顿,西雅图,旧金山,纽约,洛杉矶,芝加哥,费城,波特兰,华盛顿

最大的唐人街在旧金山

问题十:唐人街在纽约的详细位置在哪? 20年前,纽约只有一条唐人街,位于曼哈顿下城。现在新增加了3条唐人街,一条是在皇后区的法拉盛,两条在布碌仑区的羊头湾和日落公园。唐人街沿东西方向横穿曼哈顿,占据了Mott大街、Bayard大街、Pell大街。这个地区的人口足有22000名,主要是广东人。

重读甲午,甲午海战中国半点赢的机会都没有吗?

唤起吾国千年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的最?痛四万万人齐下泪,中国社会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马关条约》索巨款,割国土,致使大清朝野上下,自信心丧失殆尽,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甲午战争中最重要的一战,当属黄海海战,因当时的北洋舰队拥有??之光环,后世常觉得其本有击败日本的机会,故对此役之全军覆没,不胜扼腕叹息。殊不知,北洋舰队当年根本没有半点取胜的希望。

对甲午前后中日海军的实力演变,一种相当广泛的意见认为:中国本来领先,但因诸如慈禧挪用费用等高层腐败问题,海军建设渐趋停滞,遂使日本海军后来居上,进而有甲午年的悲剧。这种意见虽足以满足国人某种心理安慰,但却不是事实。事实是:自晚清以来,中国的海军建设,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从来都被日本远远地甩在屁股后面。

先说硬件。按理说,中国1840年经历战争之败,后又饱受英法等国海军欺凌,早该知海军重要。然而,除战争期间林则徐等人曾向法美等国购得三四艘洋船外,此后三十年,清廷完全就没想过要建立海军。一直到1874年的日军侵犯台湾之后,朝野上下受到日本刺激,建立海军才真正被提上议程。而自战争后至日本侵台这30年多年时间里,清廷虽有向国外购买战舰的意向,但都未成功,最终只购进了十三四艘用于听差、军报、巡海、捕盗的非战斗性木质汽轮,皆非战船。

而日本则不然,从1853年美国派裴理率舰打开日本门户之日起,幕府便立即命令模仿西洋炮术铸造铁炮,1853年又解除大船禁造令,设置浦贺造船所,仿造西洋轮船。在幕府的号召下,其他藩侯如佐贺、萨摩、长洲、土佐等也先后设立造船所仿造汽船,奠定了日本造船业的基础。在仿造洋船的同时,幕府及诸藩也积极地向西方国家购买了多艘新舰。计至幕末时期,幕府已拥有美英等国所制之战船9艘,其他类船只25艘;诸藩向英法等国所购船只77艘,合起来计有百余艘之多,此外还有国内仿制的25艘。

也就是说,明治维新还没开始,中国的海军发展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之后中国在海军发展上便是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而日本的海军发展处处都处于优先地位。

在造船方面,日本的第一座近代造船所早在1853年11月就于浦贺设立了,该所制造了日本第一艘西洋式舰船,并于1854年下水。1854年日本人从俄国人那里学到了欧洲造船技术。1863年幕府又向荷兰购造船机器,建设长崎军舰所,专造小型汽船。1865年慕府还与法国合作,在横滨设一制铁所,使横滨日后成为日本海军著名的军港。相比之下,中国真是相差甚远,直到1862年才由曾国藩在安庆设立了军械所,1865年9月方于上海设立江南制造局,1866年10月在福州设立马尾造船厂。中国自行生产的第一艘大型机器轮船?恬吉?号,直至1868年始由江南制造局建成。也就是说,中国建第一个造船厂比日本晚了9年,而自己造出第一艘机器轮船更是比日本晚了14年之久。

差距还不止造船,对于武器与的改进,中国也明显落后于日本。比如在火药上,1885年法国人发明了爆炸力强于TNT的苦味酸,即?**火药?。在1891年,日本人下濑雅允就通过仿制,研制出灵敏度极高、燃烧能力极强的苦味酸?下濑?,并广泛应用于甲午海战。卢毓英在《卢氏甲午前后杂记》中如此描述甲午海战中这种的威力:?超?、?扬?火,烈焰腾空,左顾?定?、?镇?亦燃。盖敌人火药甚异,无论木铁,中炮之处随即燃烧,难于扑灭。?下濑具有极强的燃烧性,甚至能够燃烧钢铁,与北洋海军炮弹使用的黑火药相比,完全是划时代的差距。

海军建设除了军舰和外,还必须有齐备的配套设施,特别是修理厂。1855年10月,日本幕府为了修理洋船,在长崎设立一座修船所,全部及建造皆出自荷兰人之手,机器也由荷兰购买,该厂1861年竣工。而中国同样的修船所直到30年后的1890年11月才在旅顺建成。

这30年的差距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仅有一例即可说明,那就是1886年当?定远?、?镇远?等北洋舰队的主力战舰抵华之后,在中国竟然找不到可以修理这些战舰的船坞,只能转往日本长崎为?定远?等舰上油修缮!

此外,当时中国连一个了解近代海军舰艇发展情况的人都找不出来,最终导致李鸿章等人总被忽悠,花大价钱买回的军舰却不实用,最典型的有两例:

一是?超勇?、?扬威?的购进。据马幼垣先生介绍,这是一款?设计错误,优点远远弥补不了缺点的舰只?。英国阿摩士庄厂先后造了三艘,最早建成于1880年11月的一艘,由智利认购,后因设计有问题智利不要,于是英方于1883年6月16日将此舰卖给了日本,易名为?筑紫?。随后造的两艘卖给中国,即?超勇?和?扬威?。

甲午战争爆发时,?筑紫?号在日海军服役已11年,日人早就弄清楚了这是一艘问题舰,故在整个甲午海战中都不派它上前线。而中方统帅丁汝昌却视?超勇?、?扬威?为上阵必选。其实在长期维修不佳的影响下,?超勇?和?扬威?在甲午年间的状态还不如?筑紫?,是绝不该推上前线的。由此也可看出日本海军和北洋海军差距之大。

二是?定远?、?镇远?舰的购进。这两艘舰不但北洋海军当时引以为豪,后人也不断赞其威猛。然而据马幼垣先生介绍,此二舰用炮塔斜置法来安装的每舰四门十二寸主炮中看不中用。因为炮塔斜置法在当时尚在实验阶段,从未用于实战,后来证明此法有三大危害:1、增加了舰船在海上的颠簸程度,严重影响射击精确度。2、射界十分狭窄;3、射击时很容易灼伤自己的甲板。实际上,?定远?舰?中看不中吃,基本上是德人利用中国出资去做的实验失败的产品,本就不该买。?

这几次购舰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北洋舰队的发展和甲午战局。 而自从李鸿章购买的铁甲舰、巡洋舰等船只于1886-1887年抵华,北洋海军1888年成军后,除从福州船政局调来了?平远?号钢甲兵轮外,北洋舰队就没有再添购任何舰只。到了1891年,朝廷更是要求北洋舰队在两年内停止向外洋购炮、船只及器械。这对于北洋舰队无疑是致命打击。

相对于中国军备八年的停滞不前,日本却从来没闲着。1875年,明治向英国订购了三艘铁甲舰,即?扶桑?、?比睿?与?金刚?。以当年的海军年度经费而论,三舰的购费几乎占其全部。就当时日本全国的总预算而言,一舰的购费也占去12.6%,其决心与气魄可见一斑。

为了克制中国海军的优势,1887年日本又聘请法国著名造船专家白劳易专门替日本设计建造了三艘大的铁甲舰,号称为?三景舰?。这三艘军舰排水量虽不及中国的?定?、?镇?二舰大,装甲没有?定?、?镇?厚,但在火力及速度方面却务求超过。此外,就在甲午战前一年,日本倾全国之力筹措经费,继续向英国购买铁甲舰两艘:一为?富士丸?,排水量11750吨,一为?八岛丸?,同样11750吨。同时自制军舰两艘,一是?明石丸?,2700吨,一是?宫古丸?,1800吨。这些舰艇因时间关系未能参加甲午海战,否则恐怕北洋海军更难过。

讫至甲午战前,日本的海军兵力已有各种类型军舰31艘,鱼雷艇24艘,合计55艘,总排水量63373吨。同时尚有6艘军舰(33330吨)及2艘鱼雷艇(165吨)正在制造中。而当时北洋舰队的军舰25艘,鱼雷艇12艘,计约4万吨,如再加上广东及南洋各舰队的兵船,数量大抵与日本吨位相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海军不但留意于军舰的购置,同时在军械方面诸如?下濑火药?、?山内速?、?保式14英寸鱼雷?、?LBS测距仪?等的改良与使用方面,也都超过了中国。

此外,北洋海军的后勤保障之差,军舰装备陈旧、修缮不济、奇缺和质量低劣等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事情。更致命的是连作为军舰燃料的煤也严重供应不足,比如1889年4月据丁汝昌披露:?经发交定远五吨,到威过磅,仅三吨有奇,数目甚为悬绝。?供应北洋海军的煤炭不仅缺斤短两,而且到急用之时,往往久催不到。

1894年6月底,朝鲜半岛正紧张备战之时,需煤甚切,丁汝昌竟收到电报称?矿局下次实难送煤?。矿局不仅不向朝鲜送煤,连威海基地的煤也供应不足。甚至到了8月24日中日战争早已爆发,丁汝昌还要向煤矿发电报催煤。

再讲软件建设,也就是人才的培养。甲午海战中,许多中方将领、士兵战死,后世多慷慨赋予其?民族英雄?的璀璨光环。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战死的将领和士兵,有一部分不能算合格的近代海军人才。

而日本着力培养海军人才30年,至甲午时已是人才济济。早在1855年10月,日本就在长崎设立了海军传习所,并将?观光丸?作为训练船,聘请23个荷兰海军官兵为教习,培养日本自己的海军人才。到了1859年,日人已经可以操纵任何类型的船只而不用外人之助。该传习所培养出了日本第一批海军人才。1863年幕府又在神户设立一个操练所,这里培养出了日后的海军大将伊东佑亨、外相陆奥宗光等人才。

明治维新开始后,1869年特在东京设立一个海军训练所(次年改称为海军兵学寮),航海、轮机、操炮等教习都从英美聘请,共计有34人,此所培养出了海军名将山本权兵卫、近藤真琴及东乡平八郎等人。海军军官教育之外,日本还成立了海军陆战队军官学校(1871年10月),招募青年人学训练。

为了扩大水手兵源,日本于1873年命各镇守府设置训练所,负责新兵教育工作。在海军留学方面,日本在1862年就已经开始已派遣海军学生留学荷兰;1871年更是派遣海军学生16人前往英、美海军学习,而东乡平八郎即系此次留英学生之一。集30多年的海军培养之功,甲午之时日本海军已经是人才济济了。

反观中国的海军人才培养,则要迟缓得多,也拘束得多。直到1866年,中国才在船政大臣沈葆祯的主持下于福州设立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马尾船政学堂,比日本晚了11年。至于海军留学,中国的第一批海军留学生直到1877年才得以成行,比日本晚了14年。

这十多年的差距对中国海军建设的影响是致命的,最明显的是,与同时期的日本海军相比,李鸿章选拔海军人才时要为难很多。

一来是没有合适的高级海军将领:原有的湘军水师和广东水师只知江河湖泊水战,不知海战为何物。不得已,李鸿章只能选拔陆军出身对海军完全不了解的丁汝昌为北洋海军统领。不可否认,李鸿章选择丁汝昌是因为他乃是淮军旧部,对其言听计从。但中国洞开国门40多年后仍然没有熟悉现代海战的可用将才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二来,李鸿章不得不过于依赖貌似?专业?,但历练太浅缺乏实战经验的海军留学生刘步蟾等人,让他们一回国就担任?定远?镇远?等主力战舰的舰长职位,并给予他们相当于?少将?军衔的总兵官阶,此后将近十年未曾变动过他们的职位。

而相形之下,比刘步蟾早6年留学英国的东乡平八郎则没那么??,他在回国后经过八艘各式战舰、陆海军多个职位的磨练,到甲午战前也不过是个大佐而已。相较两人功绩,刘步蟾终是没成大器。而东乡不但参加了甲午海战,更是在日俄战争中一战成名。

难怪很多人诟病北洋舰队的用人制度说:?北洋订购英、德两国的七艘?远?字号巡洋舰,自来华至甲午启衅,全都是由同一人始终任管带。连同早前购自英国的姊妹巡洋舰?超勇?、?扬威?,亦长期没有更换管带。这是在世界海军史上绝无可能找到另外一例的长期自杀性行动。说此举无异自杀,因为这样的一支舰队必定迟钝不前,暮气消沉职位长期固结,人才上升渠道堵死,自然只能是暮气沉沉。

更要命的是,李鸿章所任用丁汝昌、刘步蟾等一些将领都是长期吸食的瘾君子,上行下效,整个北洋海军吞云吐雾不亦乐乎,李锡亭在《清末海军见闻录》里说:?海军军官生活大都奢侈浮华,嫖赌是平常事。刘公岛上赌馆、烟馆林立,妓院有七十多家?,包括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严复,当时在北洋水师学堂担任教习,也是一刻不能离开,其师如此,学生不问可知!

泰莱《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中说刘步蟾是被部下所逼,才吞自杀的,自杀后曾屡次求救:?总兵刘氏尝凄然自夸,谓虽受西方教育,仍守中国礼教,苟丧舰,将自裁。是时舰已丧;其僚属予彼一二日之宽限,以处决其自身之事,并请彼于就义之前,预相通知,俾往致最后之敬礼。故此不幸之可怜虫实被迫而吞,然吞后立使召克尔克来救,如是者屡。其后一次,克尔克方开始为一伤兵割治,问予曰,?泰莱,君能代毕此事否??予答曰,?予无意试此,君宜先尽对此人之责任,事毕乃赴总兵处可也。?此次克尔克至已晚,而刘君之苦难毕矣。?

一群瘾君子统帅的北洋海军,当甲午开战时,其训练已荒废了四年之久,丝毫不会使人奇怪。在1890年之前,由于英籍海军总查琅威理治军严格,所以北洋海军训练和军纪都还过得去。然而在1890年左翼总兵刘步蟾和右翼总兵林泰借?香港升旗?,挤走琅威理之后,北洋海军开始风纪转坏,训练渐弛。据时任?来远?舰帮带大副张哲深的报告说:?前琅威理在军中时,日夜操练,士卒欲求离船甚难。是琅之精神所及,人无敢差错者。自琅去后,渐放渐松,将士纷纷移眷,晚间住岸者,一船有半。日间虽照章操作,未必认真。至有事之秋,安耐劳苦。?据姚锡光在《东方兵事纪略》中记载甲午战前的北洋海军情形是:?操练尽驰,自左右翼总兵以下,争挚眷陆居,军士去船以嬉。每北洋封冻,海军岁例巡南洋,率*赌于香港、上海。?

训练荒废四年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在决定命运的黄海海战中,中日两国海军的命中率天差地别。北洋海军诸舰除?济远?因先逃跑而仅中弹十五发外,其余?定远?中弹159发、?镇远?200发、?来远?225发、?靖远?110发,而被击沉的五舰(?致远?等)每艘中弹不下200发。日方舰只不仅没有被击沉,受伤最烈的?赤城?不过中弹30发,其次的?比睿?23发、?神松岛?13发。北洋海军的命中率之差真是令人难以置信!此外,据游战洪在《北洋海军作战失利的技术因素分析》一文中介绍,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12英寸口径舰炮发射了1发钢弹,只有10发命中目标;其他各种口径舰炮发射了482发炮弹,竟然只有58发炮弹击中日舰!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海军是西方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是工业文明的产物,19世纪的世界是属于海洋的世界,任何国家想要发展并有所作为,没有一支强大的舰队作为后盾是不可能的。百年海军之路多艰!南洋覆没于法国,北洋覆没于日本,中国进入了有海无防的时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