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球队专区

天主大学对格雷米奥-天主大学vs库里科预测

真敢瞎胡扯!《号手就位》堪比《士兵突击》?四个大学兵全是奇葩

天主大学对格雷米奥-天主大学vs库里科预测

#理娱第七期# 本来指望《号手就位》能拍成爆燃的军旅剧,没成想看了几集的感受却是一部偶像剧,本来指望男主“最强大脑”的人设能带来不俗的表演,没成想却是用降低他人智商的方式来对比。

看该剧的直观感受,四个大学生兵都是奇葩,一个是无所不能的神仙,一个是嫉贤妒能、心理上特别阴暗,一个是入伍后就莫名其妙想当可耻的逃兵,一个是随便给上级领导起外号的碎嘴子,还有一个生拉硬拽进剧情的女心理医生。

更甚至,还有一个坐火箭升迁的吕征,第一集他是新兵班长,第二集他成了连长,第三集又是副营长,看来火箭军的称号还有一层意思——火箭般的升迁速度。

网络写手写了一部,把男主写成最强大脑的人设,完全是为了吸引年轻人眼球的噱头,没想到编剧和导演都信了,我敢断定剧组的人都没当过兵。

有人说,你没当过火箭兵,怎么知道火箭军是啥样?

是的,我当的是通信兵,但我却知道,不管当的是什么兵,中国军人的精神内核是一样的,军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都依靠的是同一部条令条例(三大条令)。

尽管火箭军是高技术兵种,但上下级观念和内部的等级观念,以及对党忠诚、纪律严明、作风顽强和“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理念毫无二致。

我军培养士兵素来不夸大个人的能力,而是提倡集体的凝聚力和团结就是力量,为了提升战斗力向来推崇用严明的纪律来约束和管理部队。

一部军事题材电视剧《亮剑》的火爆,让“兵痞”李云龙十分出彩,也让某些人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刺头兵”就代表了有超出一般人的强大能力。

但事实上,在现实部队中,那些刺头兵往往纪律意识淡薄,喜欢把无知当个性,最擅长的是哗众取宠和偷奸耍滑,更吃不了军事训练的苦,这类士兵的结果不是成为逃兵就是被严厉处分。

李云龙不服从上级命令就可以打胜仗,他经常打骂士兵却有很高的威信,把政委赵刚说的一无是处却又成了军人血性,事实上部队中都严令禁止这些行为。

但是,看了几集《号手就位》,剧中却变相在弘扬这类做法,男一号夏拙最强大脑的人设,就可以擅自闯入禁区,被关禁闭后也可以逃出去,给了一个警告处分还顺带给了一个三等功。

这部剧等级观念混乱,下级可以越级找旅长理论,新兵林安邦就可以挡着吕征这位副营长不让上厕所,夏拙也可以装傻充愣地连续顶撞上级。

当然,我并不是说《亮剑》不好看,而是说部分剧情脱离现实,却迎合了很多观众的欣赏口味,但绝不能把这种理念拔高到理所应当的程度。

当然,归根结底还是把观众预设成傻子!

比如,夏拙提出, “把时间都浪费在了抠被子上,为何不把时间用在好好读书上呢?”

关于军人是否应该叠豆腐块被子的讨论由来已久,这绝对是一个老掉牙的小儿科问题,我在上一篇文章里已经反驳,这里不再浪费时间赘述。

但是没当过兵的网友不清楚的是,对于一个久在军营的老兵来说,想叠出豆腐块被子根本花不了2分钟的时间,因为被子的内部褶皱已经完全成型,对于新兵来说花费的时间要久一点。

这算什么问题?这就是具备“最强大脑”人设的男主提出的高智商问题?

按照男主的逻辑,那么队列训练也应该免了,因为正步踢的再好也和打仗无关,另外单双杠的器械训练也不要了,反正又不是培养奥运会冠军选手。

以此类推,除了发射导弹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学什么、训练什么?这种问题可以有,但不应该是由具备最强大脑的人提出,因为这个问题既可笑又愚蠢。

更让人费解的是,在270旅模拟战争演习期间,却让夏拙和欧阳俊两个新兵蛋子来到旅指挥室,还美其名曰“说不定关键时刻有大用。”

个人认为,“最强大脑”的人设应该是超出一般人的高智商,绝对不是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更不是不学习专业知识就无师自通,当真如此的话,干脆让夏拙在计算机上把对方的导弹干下来就行了。

尽管剧中设定了夏拙被企业开出了五百万年薪,但绝非是他无所不能,对于高深莫测的导弹发射技术,他不可能在地方大学里就会,怎么可能一入伍就懂得导弹发射和拦截技术呢?

难道他是神仙吗?他的辉煌成就会不会让导弹专家汗颜?当他站在一群导弹专业的营长连长面前指点迷津、侃侃而谈时,难道这些军官啥也不是?

如果说夏拙通过半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才具备了超乎常人的专业素质和脑洞大开的能力,我想观众们还容易接受他此刻的惊人表现。

读友们,别忘了他只是个刚入伍的新兵,我估计一般新兵在复杂的待机库里还找不到北,但夏拙却能坐在指挥室里指导军官们如何拦截导弹,你说谁能相信?

对于一支部队来说,铁一般的纪律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但,夏拙不用遵守。他可以擅自进入资料室偷看演习数据,被排长训斥后还有心情开玩笑,这是在传导一种价值观:只要你认为自己有才,就可以不遵守规定。

接下来的剧情更神,被关禁闭的夏拙可以轻松从通风洞里爬出去,把号称管理森严的待机库羞辱的无地自容,如果他可以轻松爬出去,难道不怕别有用心的人从出口爬进待机库?

至于他能顺利找到旅长安雷就更让人匪夷所思了,即使让他撞大运也不可能一下就找准方向吧,但深藏大山中的334旅营地愣是让他顺利找到了。

这,到底是在塑造他的超能力,还是在故意贬低剧中其他人的智商?

他爬出去也就算了,易子梦也在不同的入口爬了出去,!这剧情,有多烂?

军旅剧巅峰之作《士兵突击》为何会成为永久的经典?哪怕是当过兵的人拿着放大镜也很难在该剧中找到明显的瑕疵。

个人认为,《士兵突击》的成功,绝非许三多这单一角色的成功塑造,而是史今班长、伍六一副班长、五班长老马、连长高城等众多配角的出彩,该剧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深刻的精彩群体塑像,这才是部队官兵该有的整体形象。

而《号手就位》却恰恰相反,为了塑造夏拙的主角光环,不惜让所有人变得智商堪忧,其中就包括他的三位大学同学。

第一个,心理阴暗、嫉贤妒能的欧阳俊。

第二个,搞怪卖萌、耍嘴皮子的林安邦。

第三个,胆小如鼠、想当逃兵的易子梦。

先说欧阳俊。

本来,夏拙和欧阳俊两个新兵坐在指挥室里探讨改变磁场、导弹伴飞等专业知识就够让人匪夷所思了,没想到几分钟内夏拙就找到了拦截飞弹的办法。

而欧阳俊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取了极不光彩的偷窃手段,抢先一步向营长报告了拦截方案,偷就偷吧,万万没想到欧阳俊还解释的理直气壮和冠冕堂皇。

在军营里,品质比才能更重要,事实上在任何行业都在遵从这个理念,因为人才可以培养,但品行不端甚至是德行低下却是本质问题,很难被外因所改变。

为了拔高夏拙,欧阳俊被编剧“毙”了。

再说林安邦。

副营长吕征上厕所被林安邦拦住了。

只有当过兵的人才懂得这个剧情是多么的可笑。由于女心理医生黄文的到来,林安邦奉命把男厕改为女厕所,当他刚刚在墙上贴了“女厕”二字时,吕征就来了。

当时吕征憋的掐着腰、夹着腿,但林安邦就是不让进厕所,还言之凿凿地声称是“奉上级的指示”,而当过他班长、连长、如今是他副营长的吕征却说了不算。

这是什么梗?难道是旅长给林安邦下的命令?别忘了黄文还没用过这个厕所,何况一个新兵有胆量阻拦自己的领导吗?而剧中的林安邦就是婆婆妈妈的不让进。

这剧情,真扯淡!

接下来就更是胡编乱造了。当林安邦来到禁闭室安慰夏拙时,又上演了一出“碎嘴子”的大戏,不但贬低欧阳俊,还给副营长吕征起外号“大叫驴”。

为了设计这个滥剧情,林安邦来到禁闭室外故意不向门里面看,明明门上就有无数个网眼,吕征明明就坐在禁闭室里面,反正就是让他看不见,看不见。

说实话,一个新兵给某个严厉的领导起外号这种情况确实有,但绝对是在心里和极其私密的场合才会说,而剧中的林安邦就敢在开放场合大声嚷嚷。

这种兵,我没见过,估计导演见过。

最后是易子梦。

为了突出夏拙,已经让全体军官们成为菜鸟,接着又不惜“毙掉”了欧阳俊和林安邦,还剩下一个易子梦了,结果也没有逃过剧组的“枪口”。

对,让易子梦胆小如鼠想当逃兵吧。

易子梦想当逃兵的理由很 搞笑 ,他竟然认为战争马上来临,因为恐惧战争所以才不想在部队呆下去了。

按年龄推算,大学生士兵入伍时应该在20岁左右,难道一个拥有高学历的成年人却在判断力上是如此的弱智?

我很难理解易子梦把演习当成战争,如果是牙牙学语的孩子还可以理解,而易子梦却坚信战争来了,难道不可笑吗?

如果说易子梦被一场子虚乌有的演习吓得想当逃兵可以被理解的话,那么黄文给易子梦做心理治疗就不合情理,因为易子梦当逃兵的想法不是心理疾病。

这个思想工作,本来是由连队指导员来做的,可是黄文的出现总得有事可做,于是就越俎代庖地替代指导员做了思想工作。

说什么《号手就位》是首部火箭军题材爆燃剧,还号称《士兵突击》排第一它能排第二,个别推手们更是摇旗呐喊。

我之所以吐槽,是因为年近五旬的我曾经无数次梦回军营,我对这身绿军装充满了深深的眷恋,因此特别希望军旅剧能高度契合真正的军营生活。

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我多么希望再有一部让人热血沸腾的《士兵突击》,但我又不得不说,对这部剧不必太当真,因为它实在不是军营该有的样子。

欢迎说出您的真实看法,只有让伪军旅剧没有市场,才能激励更多、更真实的军旅题材剧的创作和拍摄。

有关地球的问题!

太阳系是这样排位的:

太阳 |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地球是由一个物质分布不均匀的同心球层构成,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17公里。上层为花岗岩层,下层为玄武岩层。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加深而增加。经检测,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而地球生成到现在大约已有46亿年了,这说明构成地壳的岩石不是地球的原始壳层,是地壳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和造山活动形成的。

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上地幔主要是橄榄石,下地幔是具有一定塑性的固体物质。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千米,外核是液态的,可流动;内核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中心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温度最高可达5000℃左右,压力最大可达370万个大气压。

地球还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这三个圈层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它们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在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参与下,使整个地球生机盎然。

地球的海洋面积是占地球的71%,陆地是21%

地球的形成:原始地球的形成

在地球形成之前,宇宙中有许多小行星绕著太阳转,这些行星互相撞击, 形成了原始的地球,当时的地球还是一颗灸热的大火球,随著碰撞渐渐减少,地球开始由外往内慢慢冷却,产生了一层薄薄的硬壳--地壳,这时候地球内部还是呈现炽热的状态。地球内部喷出大量气体,

其中带著大量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就形成了一圈包围在地球的大气层,地球距离太阳的位置不会太近而致使水蒸气被太阳蒸干,地球本身的大小又有足够的引力将大气层拉住,所以地球才会有得天独厚的大气环境,

大气层形成之后就开始降雨,而形成了原始的海洋。

大约在47亿年前,宇宙中尘埃聚集,形成了地球及其所在的太阳系的其他星球。当时的空气中不含有氧气,而含有很多二氧化碳(碳酸气体)、氮气。

最初的地球很小,但不断有宇宙中的尘埃及小的星体撞击,体积不断增大。而且撞击时能量聚集,温度不断上升,最终融化为液体。

不久,星体撞击的次数减少,地球表面的温度降低,形成地壳。这就是今天的地表。但是,地球内部的岩浆不断喷涌,形成大量的火山。火山灰中的水蒸气冷却凝结为水,从而形成海洋。

原始地球的形成

在地球形成之前,

宇宙中有许多小行星绕著太阳转,

这些行星互相撞击, 形成了原始的地球,

当时的地球还是一颗灸热的大火球

随著碰撞渐渐减少,

地球开始由外往内慢慢冷却,

产生了一层薄薄的硬壳--地壳,

这时候地球内部还是呈现炽热的状态。

大气与海洋的形成

地球内部喷出大量气体,

其中带著大量的水蒸气,

这些水蒸气就形成了一圈包围在地球的大气层,

地球距离太阳的位置不会太近而致使水蒸气被太阳蒸干,

地球本身的大小又有足够的引力将大气层拉住,

所以地球才会有得天独厚的大气环境,

大气层形成之后就开始降雨,

而形成了原始的海洋。

火山的形成:1943年2月,人们在墨西哥的一片玉米地的中间看到了一个罕见的令人惊奇的现象:当时一座火山正在那里形成。三个月后形成了一座高约300米的火山堆。两座城镇被摧毁,散落的火山灰渣毁了一大片地区。

火山是由什么形成的?地表下面,越深温度越高。在距离地面大约32公里的深处,温度之高足以熔化大部分岩石。

岩石熔化时膨胀,需要更大的空间。世界的某些地区,山脉在隆起。这些正在上升的山脉下面的压力在变小,这些山脉下面可能形成一个熔岩(也叫“岩浆”)库。

这种物质沿着隆起造成的裂痕上升。熔岩库里的压力大于它上面的岩石顶盖的压力时,便向外迸发成为一座火山。

喷发时,炽热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突然冒出。这些物质堆积在开口周围,形成一座锥形山头。“火山口”是火山锥顶部的洼陷,开口处通到地表。锥形山是火山形成的产物。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是气体,但是像渣和灰的大量火山岩和固体物质也喷了出来。

实际上,火山岩是被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当岩浆上升到接近地表的高度是,它的温度和压力开始下降,发生了物理和化学变化,岩浆就变成了火山岩。

自转公转:

产生四季的变化

地球公转

The Earth revolution around sun

地球公转的特性

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地球的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些规律从地球轨道、地球轨道面和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地球公转速度等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1.地球公转轨道和方向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线上的每一点,都在同一个平面上,而且构成一个封闭曲线。这种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所走的封闭曲线,叫做地球轨道。如果我们把地球看成为一个质点的话,那么地球轨道实际上是指地心的公转轨道。

严格地说,地球公转的中位位置不是太阳中心,而是地球和太阳的公共质量中心,不仅地球在绕该公共质量中心在转动,而且太阳也在绕该点在转动。但是,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太阳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3万倍,日地的公共质量中心离太阳中心仅450千米。这个距离与约为70万千米的太阳半径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与日地1.5亿千米的距离相比,就更小了。所以把地球公转看成是地球绕太阳(中心)的运动,与实际情况是十分接近的。

地球轨道的形状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椭圆有半长轴、半短轴和半焦距等要素,分别用a、b、c表示,其中a又是短轴两端对于焦点(F1、F2)的距离。

半焦距与半长轴和平短轴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即 c2=a2-b2

半焦距c与半长轴a的比值c/a,是椭圆的偏心率,用e表示,即e=c/a,

偏心率是椭圆形状的一种定量表示,e的数值大于0而小于1。椭圆越接近于圆形,则e的数值就越小,即接近于0;反之,椭圆越扁,e的数值就越大。经过测定,地球轨道的半长轴a为149600000千米,半短轴b为149580000千米。根据这个数据计算出地球轨道的偏心率为:

可见,地球轨道非常接近于圆形。

由于地球轨道是椭圆形的,随着地球的绕日公转,日地之间的距离就不断变化。地球轨道上距太阳最近的一点,即椭圆轨道的长轴距太阳较近的一端,称为近日点。在近代,地球过近日点的日期大约在每年一月初。此时地球距太阳约为147100000千米,通常称为近日距。地球轨道上距太阳最远的一点,即椭圆轨道的长轴距太阳较远的一端,称为远日点。在近代,地球过远日点的日期大约在每年的7月初。此时地球距太阳约为152100000千米,通常称为远日距。近日距和远日距二者的平均值为149600000千米,这就是日地平均距离,即1个天文单位。

根据椭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L=2πα(1-0.25×e2)

计算出地球轨道的全长是940000000千米。

地球的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从黄北极看,是按逆时针方向公转的,即自西向东。这与太阳系内其它行星及多数卫星的公转方向是一致的(如图3-17)。

2.太阳周年视运动

地球公转是从太阳的周年视运动中发现的。为了说明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我们首先用一个动点与一个定点的关系来进行分析。

如,动点A在绕定点B做圆周运动,方向如图3-18。则在定点B看上去,A点的轨迹是一个圆形,A点的运动方向是逆时针的。这种情况,与从动点A看定点B的运动特征是完全相同的,B点的运动轨迹也是圆形的,运动方向也是逆时针的。但是,A绕B的运动是一种真运动,而B绕A的运动则是一种视运动,它是A绕B运动的一种直观反映。

地球的绕日公转和在地球上的观测者见到的太阳视运动的特点与上述情况相同。如图3-19,尽管实际情况是地球绕日公转,但是作为地球上的观测者,只能感到太阳相对于星空的运动,这种运动的轨迹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是重合的,方向、速度和周期都与地球的相同。太阳相对星空的运动,是一种视运动,称为太阳周年视运动。太阳周年视运动实际上是地球公转在天球上的反映。

3.地球轨道面和黄赤交角

如前所述,地球在其公转轨道上的每一点都在相同的平面上,这个平面就是地球轨道面。地球轨道面在天球上表现为黄道面,同太阳周年视运动路线所在的平面在同一个平面上。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在天球上,自转表现为天轴和天赤道,公转表现为黄轴和黄道。天赤道在一个平面上,黄道在另外一个平面上,这两个同心的大圆所在的平面构成一个23°26′的夹角,这个夹角叫做黄赤交角(如图3-20)。

黄赤交角的存在,实际上意味着,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自转轴对地球轨道面是倾斜的。由于地轴与天赤道平面是垂直的,地轴与地球轨道面交角应是90°——23°26′,即66°34′。地球无论公转到什么位置,这个倾角是保持不变的。

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没有明显改变的。目前北极指向小熊星座α星,即北极星附近,这

就是天北极的位置。也就是说,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平行地移动的,所以无论地球公转到什么位置,地轴与地球轨道面的夹角是不变的,黄赤交角是不变的。

黄赤交角的存在,也表明黄极与天极的偏离,即黄北极(或黄南极)与天北极(或天南极)在天球上偏离23°26′。

我们所见到的地球仪,自转轴多数呈倾斜状态,它与桌面(代表地球轨道面)呈66°34′的倾斜角度,而地球仪的赤道面与桌面呈23°26′的交角,这就是黄赤交角的直观体现。

4.地球公转周期及岁差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地球公转周期。笼统地说,地球公转周期是一“年”。因为太阳周年视运动的周期与地球公转周期是相同的,所以地球公转的周期可以用太阳周年视运动来测得。地球上的观测者,观测到太阳在黄道上连续经过某一点的时间间隔,就是一“年”。由于所选取的参考点不同,则“年”的长度也不同。常用的周期单位有恒星年、回归年和近点年。

地球公转的恒星周期就是恒星年。这个周期单位是以恒星为参考点而得到的。在一个恒星年期间,从太阳中心上看,地球中心从以恒星为背景的某一点出发,环绕太阳运行一周,然后回到天空中的同一点;从地球中心上看,太阳中心从黄道上某点出发,这一点相对于恒星是固定的,运行一周,然后回到黄道上的同一点。因此,从地心天球的角度来讲,一个恒星年的长度就是视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

恒星年是以恒定不动的恒星为参考点而得到的,所以,它是地球公转360°的时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用日的单位表示,其长度为365.2564日,即365日6小时9分10秒。

地球公转的春分点周期就是回归年。这种周期单位是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得到的。在一个回归年期间,从太阳中心上看,地球中心连续两次过春分点;从地球中心上看,太阳中心连续两次过春分点。从地心天球的角度来讲,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就是视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

春分点是黄道和天赤道的一个交点,它在黄道上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每年西移50〃.29,也就是说春分点在以“年”为单位的时间里,是个动点,移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的,即顺时针方向。而视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即逆时针的。这两个方向是相反的,所以,视太阳中心连续两次春分点所走的角度不足360°,而是360°—50〃.29即359°59′9〃.71,这就是在一个回归年期间地球公转的角度。因此,回归年不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只表示地球公转了359°59′9〃.71的角度所需要的时间,用日的单位表示,其长度为365.2422日,即365日5小时48分46秒。

地球公转的近日点周期就是近点年。这种周期单位是以地球轨道的近日点为参考点而得到的。在一个近点年期间,地球中心(或视太阳中心)连续两次过地球轨道的近日点。由于近日点是一个动点,它在黄道上的移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即与地球公转方向(或太阳周年视运动的方向)相同,移动的量为每年11〃,所以,近点年也不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一个近点年地球公转的角度为360°+11〃,即360°0′11〃,用日的单位来表示,其长度365.2596日,即365日6小时13分53秒。

只有恒星年才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在下面章节中,我们将学习到回归年是地球寒暑变化周期,即四季变化的周期,它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极为密切。回归年略短于恒星年,每年短20分24秒,在天文学上称为岁差。

为什么春分点每年西移50〃.29而造成岁差现象呢?这是地轴进动的结果。

地轴的进动同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形状、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月球绕地球公转轨道的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

地轴的进动类似于陀螺的旋转轴环绕铅垂线的摆动。当急转的陀螺倾斜时,旋转轴就绕着与地面垂直的轴线,画圆锥面,陀螺轴发生缓慢的晃动。这是因为地球引力有使它倾倒的趋势,而陀螺本身旋转运动的惯性作用,又使它维持不倒,于是便在引力作用下发生缓慢的晃动。这就是陀螺的进动。

地球的自转,就好像是一个不停地旋转着的庞大无比的大“陀螺”,由于惯性作用,地球始终在不停地自转着。地球自身的形状类似于一个椭球体,赤道部分是凸出的,即有一个赤道隆起带。同时,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中心与地球中心的连线,不是经常通过赤道隆起带的。所以,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尤其是对于赤道隆起带的吸引力,是不平衡的。另外,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黄道面和天赤道面都不重合,与黄道面呈5°9′的夹角,也就是说,地球中心与月球中心的连线,也不是经常通过赤道隆起带。所以,月球对地球的吸引力,尤其是对赤道隆起带的吸引力,也是不平衡的。据万有引力定律,F1>F2。

日月的这种不平衡吸引力,力图使赤道面与地球轨道面相重合,达到平衡状态。但是,地球自转的惯性作用,使其维持这种倾斜状态。于是,地球就在月球和太阳的不平衡的吸引力共同作用下产生了摆动,这种摆动表现为地轴以黄轴为轴做周期性的圆锥运动,圆锥的半径为23°26′,即等于黄赤交角。地轴的这种运动, 称为地轴进动。地轴进动方向为自东向西,即同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反,而陀螺的进动方向与自转方向是一致的。

这是因为陀螺有“倾倒”的趋势,而地轴有“直立”的趋势。

地轴进动的速度非常缓慢,每年进动50〃.29,进动的周期是25800年。

由于地轴的进动,造成地球赤道面在空间的倾斜方向发生了改变,引起天赤道相应的变化,致使天赤道与黄道的交点——春分点和秋分点,在黄道上相应地移动。移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的,即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反,每年移动的角度为50〃.29。因此,年的长度,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周期单位要比以恒定不动的恒星为参考点的周期单位略短,这就是产生岁差的原因。

由于地轴的进动,造成地球的南北两极的空间指向发生改变,使天极以25800年为周期绕黄极运动。所以,天北极和天南极在天球上的位置也是在缓慢地移动着。如图3-24,北极星在公元前3000年曾是天龙座α星,目前的北极星在小熊座α星附近,到了公元7000年,移到仙王座α星附近,到公元14000年,织女星将成为北极星。

由于地轴进动造成天极和春分点在天球上的移动,以其为依据而建立起来的天球坐标系也必然相应地变化。对赤道坐标系来说,恒星的赤经和赤纬要发生变化,对黄道坐标系来说,恒星的黄经要发生改变。但是,地轴的进动不改变黄赤交角,即地轴在进动时,地轴与地球轨道面的夹角始终是66°34′。

在这里还要说明一下,由于地轴进动而造成的天极、春分点的移动角度相对来讲是很微小的,在较长的时间里不会有很大的移动。所以,我们仍然可以说天极和春分点在天球上的位置不变,恒星的赤经、赤纬和黄经也可以粗略地认为是不变的,以此为依据而建立的星表、星图仍是可以长期使用的。

5.地球公转速度

地球公转是一种周期性的圆周运动,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包含着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如果我们用恒星年作地球公转周期的话,那么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就是每年360°,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360°,即每日约0°.986,亦即每日约59′8〃。地球轨道总长度是940000000千米,因此,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就是每年9.4亿千米,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了9.4亿千米,即每秒钟29.7千米,约每秒30千米。

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我们知道,春分点和秋分点对黄道是等分的,如果地球公转速度是均匀的,则视太阳由春分点运行到秋分点所需要的时间,应该与视太阳由秋分点运行到春分点所需要的时间是等长的,各为全年的一半。但是,地球公转速度是不均匀的,则走过相等距离的时间必然是不等长的。视太阳由春分点经过夏至点到秋分点,地球公转速度较慢,需要186天多,长于全年的一半,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和南半球的冬半年;视太阳由秋分点经过冬至点到春分点,地球公转速度较快,需要179天,短于全年的一半,此时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和南半球的夏半年。由此可见,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造成地球上四季不等长的根本原因。

地球生物的形成:生命从何而来?在广袤的宇宙中到底有没有外星人?这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科学界....。自从证实生命的最基本物质是氨基酸,那地球上最初的氨基酸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科学家提出如下的想: 大约120亿年前,在系诞生初期的星球上,氢气和氦气占据了整个空间,随早期星球的爆发,产生了第二代星球,并先宇宙空间释放出大量的碳和氧气,从而产生了有机分子,据有了生命的基础。

约在45亿年前,由尘埃和气体包裹着的地球诞生了,气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激烈运动,不断混合发生一系列变化,终于产生了现今生物体的基础物质--氨基酸。

为了验证这个说,美国科学家模拟地球上还没有生命时的大气,把甲烷、氨气与氢气三者的混合气体注入到一个真空大玻璃器皿中,然后仿造原始雷电交加的自然条件,并用电火花辐照这些混合气体。经过8昼夜的反复作用,原来无色的混合气体逐渐变成了淡红色最终变为深红色。结果是原来完全没有生命的玻璃器皿中,发现了五种构成蛋白质的重要氨基酸。这就是说,只要有能量辐射,就能使宇宙中的一些构成有机分子的原子靠拢并合成氨基酸。这一重现,打开了生命之迷的大门,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或生命从哪里来?

在生命和生命活动闪耀着光芒、欣欣向荣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的奇妙,可迄今为止,生命从何而来?它是如何起源?它又是怎样进化的?这仍然是一个还没有完全解开的谜。

关于生命起源的两种理论

对于生命起源的问题,自古以来有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种理论。

特殊创造论、自然发生论、泛孢子理论

特殊创造论是指在宇宙历史的某一特殊时刻,由上帝创造出生命。这种学说曾一度占统治地位,但不被科学家所接受。自然发生论认为生命可以从非生命物质中自然产生。例如蛙可以从泥中长出,蛆虫可从腐肉中生出。这一理论是由于实验观察错误,经不起科学的批评。泛孢子理论则提出生命的胚芽来自地外空间,然后生长发育。但是由于微生物附着于陨石活着到达地际显然不可能,它们将被紫外线杀死或因空间真空死亡。泛孢子理论最多只说明生命存在于宇宙空间的某颗特殊的行星里,但仍未能解答宇宙中生命起源的问题。

化学进化学说

1871年,达尔文首先设想生命怎样起源,提出"在一个存在着各种状态的氨和磷酸盐的温暖小池中,在光、热、电存在的条件下,某种蛋白质化合物形成了,并进行更复杂的变化。1924年,苏联的生物化学家奥巴林(A.I.Oparin)提出,生命是长期进化的结果。1928年,英国的霍尔丹 (Haldane)提出:"当紫外线作用于水、二氧化碳和氨的混合物时,形成多种有机物,包括糖类。其中有些物质可以构成蛋白质,在原始海洋达到一个热的稀汤之前,它们早已聚集。"1947年,贝尔纳(Bernal)提出,在有机物丰富的原始海洋里,各种不同的活动过程可以把有机物结合起来,并描述了使小分子聚集产生生命大分子的方式和方法。上述学者的思想奠定了化学进化实验的基础。

探索生命起源的第一步

生命从那里来?地球上第一个生命体是怎样诞生的?

自从上帝造人、造物的神话破灭后,在生命起源问题上有两大学派:一派认为生命是从外星球移殖到地球上来的;另一派认为生命是地球自身的产物。

美国的尤里(Urey)主张生命源自地球本身,他与学生米勒(Miller)设计了模拟原始大气,研究在自然条件下能否产生与生命有关的物质。米勒以甲烷、氨气、氢气和水蒸气组成强还原性气体,通过火花放电模拟雷电闪击,通过一个星期放电,向气体提供能量6.27×103~6.27×104kj。在一次典型实验中,由950mg甲烷产生了约200mg的氨基酸,而氨基酸是构成生命蛋白质的零件。

1961年,西班牙生命化学家奥罗(Oro),把氰化氢和甲醛加入原始大气中,实验结果除氨基酸外,还得到腺嘌呤、核糖和脱氧核糖,得到了构成生命核酸的零件。

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都是磷酸酯类,结构中的磷是从哪里来的呢?1982年,我国生命化学家王文清,根据近代行星化学的研究,探测到三氢化磷(PH3)存在于木星和土星的大气层中,在模拟原始大气中引入了PH3,进行了甲烷、氮、三氢化磷、氨、水蒸气的火花放电,并与不含三氢化磷的上述体系气相放电作了对照。实验结果用气相色谱鉴定出含PH3体系放电后产生19种氨基酸。而无PH3体系在相同放电条件下,只产生6种氨基酸。王文清的实验发现了PH3在气相放电反应中的催化作用,被美、日杂志引用作为生命起源的第一步,火花放电产生氨基酸的一个重要进展。

最近美国加州大学海洋生物学家巴达(Bada)提出一个机关报论点:亿万年前地球上的第一线生机孕育在厚冰层之下。巴达说,数十亿年前混沌初开,地球表面覆盖冰层,但地球核心是炽热的,辐射出的热量是今天的5倍,因此远古海洋底部仍是液态水,冰下海水是原始生命的温床。冰层起屏蔽保护作用,使海水中有机分子积累,变得愈来愈浓。当小天体撞在地球上时,产生的热量使厚冰层融化成一个大洞,使水中有机分子与大气接触,形成更复杂分子,不久冰层又冻结,这些新分子又被封存。冰层每次争冻都使"浓汤"里的氨基酸、碱基更丰富,直至生命诞生。

(据中国公众科技网)

至于地球为什么是圆的嘛,其实确切的来说,地球是个椭圆的球体,那为什么是球体的话前面有说。

NBA历史上谁拿过五双,四双

NBA官方数据库中没有人拿过五双,有四人拿过四双,分别是:

内特·瑟蒙德,22分、14个篮板、13次助攻、12次盖帽,14年10月18日公牛vs老鹰

埃尔文·罗伯特森,20分、11篮板、10助攻、10抢断(联盟历史上惟一一个由抢断构成“四双”),1986年2月18日马刺vs太阳

奥拉朱旺,18分、16个篮板、10次助攻、11次盖帽,1990年3月29日火箭vs雄鹿

大卫·罗宾逊,34分、10个篮板、10次助攻、10次盖帽,1994年2月17日马刺vs活塞

内特·瑟蒙德(Nathaniel Thurmond,1941年7月25日—),身高2.11米的内特·瑟蒙德是NBA历史上球风最为凶悍的中锋之一。在14年的征战中,他平均每场得15分和抢15个篮板球,而且是NBA历史上第一个达到“四双”纪录的球星。

唯一的遗憾是,他职业生涯没有得到一枚NBA总冠军戒指。年,入选美国篮球名人堂。2016年7月,内特·瑟蒙德在美国旧金山因病逝世,享年74岁。

埃尔文罗伯特森,NBA抢断大师。1986,1987,1991三次荣膺NBA抢断王。埃尔文·罗伯特森年被选入马刺队,曾在1986年被评为了联盟年度最佳防守球员。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曾三次入选全明星赛。

在1986年2月18日的比赛中,他还创造出了惊人的“四双”成绩——20分11个篮板10次助攻和11次抢断。罗伯特森在1985-86赛季有301次,创下了个人抢断单赛季总抢断数最多记录,当赛季场均3.67次抢断也是联盟记录。职业生涯场均2.71次抢断也是球员职业生涯最高记录。

哈基姆·奥拉朱旺(Hakeem Olajuwon),1963年1月21日出生于尼日利亚拉各斯,前尼日利亚裔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司职中锋,绰号“大梦”(The Dream)。哈基姆·奥拉朱旺大学时就读于休斯顿大学,曾带领休斯顿美洲狮队三度杀到了四强赛。

2002年11月9日,哈基姆·奥拉朱旺正式宣布退役。火箭队也在当天退役了他的34号球衣。截止至2016年,他的盖帽总数位于联盟第一。2008年9月1日,哈基姆·奥拉朱旺入选奈·史密斯篮球名人纪念堂。

大卫·罗宾逊(Did Robinson),1965年8月6日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前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司职中锋。

大卫·罗宾逊在1987年NBA选秀中被圣安东尼奥马刺队以首轮第一顺位选中,之后在美国海军服役两年,1989年正式进入NBA,职业生涯(1989年-2003年)全部效力于马刺队。新秀赛季获选NBA年度最佳新秀;1999年与2003年随马刺队两夺NBA总冠军。1995年获选常规赛最有价值球员(MVP);4次入选NBA最佳阵容一阵;4次入选NBA最佳防守阵容一阵;10次入选NBA全明星赛;获得1次得分王、1次盖帽王和1次篮板王。1994年在比赛中拿到“四双”数据;1995年得到生涯单场最高得分71分。1992年和1996年代表美国男篮“梦一队”和“梦三队”获得两届奥运会金牌。

2002-03赛季结束后,罗宾逊正式宣布退役。同年11月10日,圣安东尼奥马刺队为罗宾逊举办了球衣退役仪式。2004年,罗宾逊成为马刺队股东。

1996年,罗宾逊入选NBA官方“50大巨星”。2009年,入选篮球名人堂。2013年,罗宾逊入选FIBA名人堂。

参考资料:

NBA中国官方

CJ麦科勒姆:从157cm的小个子如何成为NBA顶

CJ麦科勒姆:从157cm的小个子如何成为NBA顶级球员

联盟炙手可热的顶级后卫-CJ麦克勒姆

但他进入NBA之前的故事

我们国内球迷了解的还是不多

那么就跟着我们一起来看看

他的成名之路是怎样的...

1.CJ麦科勒姆1991年9月19日

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坎顿

2.高一时候,CJ麦科勒姆身高仅有157cm

乔丹高一时候的身高是177.8cm

科比高一时就有185.4cm

但他凭借控球技术和精准投射进入高中校队

3.高一毕业后疯狂长个

两年时间长了9英寸(约22.8公分)

身高从157cm长到了190cm

4.高三的时候,在一场比赛中砍下54分,创下队史记录

5. 到了高四,CJ场均能够得到29.3分的高分

毕业的时候他成了校史得分王

并且荣获2008-09赛季的俄亥俄州年度最佳高中生奖项。

6. 高中毕业后,CJ选择加入了理海大学

理海大学篮球队实力一般

自1938年成立以来,71年的时间里只打过3次NCAA锦标赛

不过理海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顶尖研究型院校,属于爱国者联盟盟校之一

爱国者联盟在学术界很有声誉和影响力

有西点军校、美国海军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

在这些学校里学术是第一位的,所以很难招到好的球员。

7. 进入大学后,CJ大一(2009-10)赛季平均每场贡献19.1分

带领球队在六年后重夺爱国者联盟的冠军

他也成为爱国者联盟历史上第一个能够摘下年度最佳球员的大一新生

但接下来NCAA的比赛中,他们面对分区头号堪萨斯大学,很快败下阵来

8. 大二 (2010-11)赛季,CJ 的进攻能力继续增强,场均数据上升到了21.8分

然而他命中率的下滑和球队战绩的下降,使得球队没能再次进入NCAA锦标赛。

9.大三 (2011-12)赛季,CJ场均得到21.9分

获得了那个赛季爱国者联盟的MVP,球队也再一次进入NCAA的锦标赛

甜蜜16强比赛中,CJ砍下30分,带领着15号理海大学爆冷战胜了2号杜克大学,创造黑15的奇迹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杜克阵中有奥斯汀里弗斯,赛斯库里和普拉姆利兄弟,4名大家熟知的NBA球星

而且杜克大学的教练是美国国家队教练老K。

在这之前,NCAA70多年的历史只发生过6次黑十五

上一次是1993年史蒂夫-纳什率领圣克拉拉大学击败亚利桑那大学

10.大三结束时,CJ的NBA选秀顺位直逼区

但他并没有参加选秀,而是选择留校继续读完大四的课程

11.到了大四 (2012-13)他场均得分更是达到23.9分

但在1月份的一场比赛中他左脚骨折,导致缺席了大四赛季之后所有的比赛

CJ大学四年的总得分达到了2361分,成为了爱国者联盟的历史得分王。

12.2013年,他参加NBA选秀,

以首轮第十顺位加盟波特兰开拓者队

媒体为他拟定的最佳模板竟然是之后最好的搭档利拉德

CJ他在技术风格上和利拉德很像,他们的运球、得分能力都出众

不过组织能力就比较一般,另外他们两个人大学都同样的读了4年。

13.CJ麦克勒姆凭借着出色的发挥和优秀的数据,在15-16赛季当选了年度最佳进步球员,力压库里、字母哥、肯巴沃克。

14.故事讲到这里就可以对应开头的了

CJ在访中说到,他这一路走来可以用一句歌词来形容,“从最底层做起”。

高二之前,如此大的身高劣势他也没有放弃打篮球,还进入了校队,可以想象他是付出了多少的努力。

当身高长高后,他很好的抓住了机会,通过篮球脱颖而出。

15. CJ在篮球之外有一个很大的兴趣爱好,那就是新闻写作

他在大学主修新闻学,大一的第二学期开始,就为里海大学校报撰写稿件,也负责着体育赛事的访

进入NBA后也没有放弃这项爱好,在《球员论坛》网站有自己的专栏

休赛期等空余时间会去访一些球员,甚至总裁萧华,十分的专业。

16.另外一个与我们国内球迷息息相关的是今年10月份时候,CJ与国产品牌李宁进行了签约,我们也可以期待一下CJ会与李宁出一款什么样的签名鞋。

求5篇中国数学家的故事!急!!!

筹算女杰王贞仪

女数学家王贞仪(1768-17 ),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从她遗留下来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数学家。算筹,

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种棒状的计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样长短粗细的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的,不用时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的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应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方法叫做“筹算”,算筹传入日本称为“算术”。算筹在中国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现在所见的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渐为珠算所取代。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的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的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的乘除法筹算的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中国筹算法。今天的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用的是由外国传入的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1903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的历史只有100年。

数学会女前辈高扬芝

高扬芝(1906-18 ),江西南昌人,从小学习勤奋,特别喜欢数学。

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由于学习成绩优秀,1930年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上海大同大学担任数学教员,后成为教授、数学系主任。在课堂教学中,她遵循《学记》中所说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所以,高扬芝的数学教学一贯是兢兢业业、讲求实效,深受学生欢迎。

高扬芝长期从事数学分析(旧时叫高等微积分)、高等代数和复变函数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她深知,高等数学比初等数学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义、定理、法则统治着的王国。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诉学生,数学结构严谨,证明简洁,蕴含着数学的美。它像一座迷宫,只要你潜心学习、研究,就能寻求到走出迷宫的正确道路。一旦顺利走出迷宫,成功的愉悦会使你兴奋不已,你会向新的、更复杂的迷宫挑战,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学工作不到五年的时间里,自身潜在的科研天赋很快被唤醒催发。经过刻苦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实践,她撰写出论文《Clebsch氏级数改正》,1935年在交通大学主编的《科学通讯》上连载,得到同行好评。解放后,她又著有《极限浅说》《行列式》等科普读物多部。

高扬芝是中国数学会创始时的少数女性前辈之一。1935年7月25日中国数学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举行成立大会,共有33人出席,高扬芝就是其中的一位。在这次年会上,她被推选为中国数学会评议会评议,后连任第二、三届评议会评议。1951年8月,中国数学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了规模空前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高扬芝出席了大会。她是这次到会代表63人中惟一的女代表。20世纪60年代,她被选为江苏省数学会副理事长。

第一位数学女博士徐瑞云

徐瑞云,1915年6月15日生于上海,1927年2月考入上海著名的公立务本女中读书。徐瑞云从小喜欢数学,读中学时对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因此,1932年9月高中毕业后报考了浙江大学数学系。当时,浙大数学系的教授有朱叔麟、钱宝琮、陈建功和苏步青。此外,还有几位讲师、助教。数学系的课程主要由陈建功和苏步青担任。当时数学系的学生很少,前一届两个班学生共五人,她这届也不过十几人。

当时苏步青才30岁,看上去十分年轻,因此徐瑞云的同学中有人认为苏步青是助教,可是听完一堂课后就不住地赞叹说:“想不到助教竟能讲得这么好。”这件事引起知情者的哄笑。徐瑞云在陈建功和苏步青的教导下,勤奋学习,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她的考试成绩经常是满分。1936年7月,徐瑞云以优异成绩毕业了,被浙大数学系留校任助教。1937年2月,26岁的徐瑞云与28岁的生物系助教江希明喜结伉俪。新婚三个月后,徐瑞云夫妇获得亨伯特留学德国的奖学金,双双乘船漂洋赴德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

徐瑞云有幸被德国著名的数学大师卡拉凯屋独利接受,由他担任她的数学博士指导老师。当时有不少学生想请他作导师,他都没有同意。而徐瑞云这位东方女士因学习勤奋,数学功底扎实,成了卡拉凯屋独利的关门弟子。徐瑞云主要研究三角级数论。这门学科起源于物理学的热传导问题的傅里叶分析的主要部分,是当时国际上研究的热门之一,在中国还是一个空白。

徐瑞云为将来能在分析、函数论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废寝忘食,广撷博,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图书馆里。1940年底,徐瑞云获得博士学位,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数学博士。她的博士论文“关于勒贝格分解中奇异函数的傅里叶展开”,1941年发表在德国《数学时报》上。

完成学业的徐瑞云夫妇,随即离德回国,于1941年4月回到母校,双双被聘为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战火硝烟的大后方培养人才的讲台。在艰苦的条件下,陈建功和苏步青没有中断在杭州时共创的函数论和微分几何两个数学讨论班,这是一种教学相长、遴选英彦的科研形式,徐瑞云也参与其间。1944年11月,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李约瑟参观了浙大数学系和理学院,连声称赞道:“你们这里是东方的剑桥!”这更加激励了徐瑞云的勤奋工作。她这时教的学生曹锡华、叶彦谦、金福临、赵民义、孙以丰、杨宗道等,后来都成了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1946年,31岁的徐瑞云提升为正教授。

1952年,徐瑞云调入浙江师院,被任命为数学系主任,从此全身投入了艰苦的创建数学系的工作中。在她的领导下,没有几年功夫,数学系已初具规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第一届本科毕业生约有三分之一考取了研究生。他们系也成为全国同行的楷模,进入全国同行前列。徐瑞云在建设数学系的同时,没有忘记科学研究。她翻译了苏联那汤松的名著《实变函数论》。译本于195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一位女数学院士胡和生

胡和生于1928年出生在南京市一个艺术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画家。她从小耳濡目染,聪明好学,画感、乐感很强,祖父和父亲特别喜欢她。读小学和中学时,她不偏科,文理兼优,这些对她后来从事数学事业帮助很大。

胡和生虽然爱好广泛,但她的理想不是成为一位画家,而是考上大学继续深造。抗战胜利以后,胡和生考进大学数学系,1950年毕业,又报考了浙江大学著名数学家、中国微分几何创始人苏步青教授的硕士研究生。1952年院系调整,苏教授与她转入了上海复旦大学。复旦是以苏步青为首的我国微分几何学派的策源地,人才济济,加之老一辈数学家的鼓励指导,同行的互勉竞争,托着这颗新星冉冉升起。

胡和生长期从事微分几何研究,在微分几何领域里取得了系统、深入、富有创造性的成就。例如,对超曲面的变形理论,常曲率空间的特征问题,她发展和改进了法国微分几何大师嘉当等人的工作。19 60-1965年,她研究有关齐次黎曼空间运动群方面的问题,给出了确定黎曼空间运动空隙性的一般有效方法,解决了六十年前意大利数学家福比尼所提出的问题。她把这个结果,整理在与自己的丈夫谷超豪合著的《齐性空间微分几何》一书中,受到同行称赞。她早期在我国最高学术刊物之一《数学学报》上发表了《共轭的仿射联络的扩充》(1953年)、《论射影平坦空间的一个特征》(1958年)、《关于黎曼空间的运动群与迷向群》(1964年)等重要论文。至今,她发表了七十多篇(部)论文、论著。她在射影微分几何、黎曼空间完全运动群、规范场等研究方面都有很好的建树,成为国际上有相当影响和知名度的女数学家。她的一些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例如,在调和映照的研究中,她撰写的专著《孤立子理论与应用》,发展了“孤立子理论与几何理论”的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982年,胡和生与合作者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年起担任《数学学报》副主编,并担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1989年被聘为我国数学界的“陈省身数学奖”的评委;199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至今选出来的数学家院士,只有胡和生一人是女性。

华裔算杰张圣蓉

张圣蓉1948年生于陕西省西安市,出生不久便随父母到台湾居住。她从小聪慧,喜爱读书,对数学情有独钟。张圣蓉中学毕业后考入著名的台湾大学数学系,10年获学士学位。她不满足于此,又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

“函数”是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一位著名数学家说过“函数概念是近现代数学思想之花”。它的产生、发展实质上反映了近现代数学迅速发展的历程,同时也与函数论、解析数学的发展相辅相成。张圣蓉选择了现代数学的重要前沿分支之一“函数论”作为攻读对象。她的导师是一位著名的函数论世界大师,她要同函数论专家一道去摘取函数论上的明珠。

14年,张圣蓉获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学位,从此在美国从事函数论的研究工作。她对函数论中复平面上的解析函数、多复变函数以及有界函数的解析函数的逼近等高深领域都有涉猎,16年,28岁的张圣蓉通过对道格拉斯函数的研究撰写了世人没有发现的这类函数特征的论文,这为第二年著名数学家马歇尔解决著名的道格拉斯猜测铺平了道路。张圣蓉一鸣惊人,17年又撰写出另一篇令函数论专家惊叹的论文,证明了马歇尔攻克道格拉斯猜测中的一个未发现的难题。在清一色的男数学家主导的函数论领域,她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