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球队专区

水户对京都-京都vs水户比赛结果

水站有水户500多一天能送多少桶水

水户对京都-京都vs水户比赛结果

恩 恩 !!两部都是我喜欢的片子 呵呵o(∩_∩)o...

《犬夜叉》剧情简介

50年前守护四魂之玉的巫女桔梗,美丽高雅的巫女。当时身为半妖的犬夜叉为增强自己的妖力来抢夺四魂之玉,便在此时结识了桔梗。命运的红线牵引的两人虽然在开始互为敌对,不过日久生情,逐渐了解对方,犬夜叉虽然表面粗暴一些,不过却内心温柔善良,桔梗虽然总是一副高傲的样子,不过身为巫女的她所肩负的责任无奈导致。但是一切都在两人相遇相知中溶化,逐渐相爱。犬夜叉为桔梗打定决心要用四魂之玉的力量变成人类和桔梗永远生活在一起。可是就在一切看起来美好的东西正要展开的时候,悲剧发生了。

桔梗当时救了一个全身烧伤的盗贼鬼蜘蛛,鬼蜘蛛逐渐对桔梗产生了邪念,想得到桔梗和四魂之玉,于是把自己出卖给了无数的妖怪,诞生出了邪恶的妖怪奈落。奈落诞生后第一件事就是,分别变成犬夜叉和桔梗的样子和双方见面,在犬夜叉和桔梗决定要开始使用四魂之玉的力量让犬夜叉变成人类的时候。并且桔梗,中伤犬夜叉,让他们双方互相憎恨都是被彼此所欺骗。桔梗在悲愤中用最后一口气用弓箭将犬夜叉封印到了御神木上,犬夜叉也在绝望中进入了永远长眠。桔梗也在伤心绝望中和四魂之玉一同火化追随犬夜叉。

50年后桔梗的转世一个日暮神社的少女日暮戈薇/阿篱,是最普通的初三学生。15岁生日那天由家中的井时间旅行到了500年前的战国时代,见到了被封印在御神木上50年的犬夜叉。因为戈薇是桔梗的转世,当时体内隐藏着四魂之玉,遭到妖怪抢夺,慌忙中,无意解开了犬夜叉的封印。注定要相遇的两人终于真正相见了,逐渐开始两人间爱的旅程.后来在妖怪抢夺四魂之玉的时,戈薇用弓箭将四魂之玉射散成了碎片。碎片碎落的时候,发出耀眼的光芒,随即四处散落,于是两人便开始了寻找四魂之玉碎片的旅途。中途碰到了七宝、弥勒、珊瑚成为了伙伴,这些伙伴都有着悲惨遭遇,小狐狸七宝的爸爸被雷兽兄弟所,所以来抢戈薇手中的四魂之玉,后来犬夜叉杀掉了雷兽兄弟替七宝报了仇。无家可归的七宝便跟随犬夜叉他们一起开始了寻找四魂之玉碎片的旅途。弥勒的家族从祖父开始被奈落下了风穴的诅咒,一个手掌上的可以无限吸进任何东西的洞,最终连自己都会被吸入消失。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因为这样失去了生命。弥勒便想抢到四魂之玉杀掉奈落解除诅咒,同时为家人报仇。此间遇到了犬夜叉他们,互相了解后,结伴同行。珊瑚是身为妖怪退制屋的除妖师,被奈落陷害,全村人被,自己的家人也被让奈落控制的亲弟弟,还被奈落挑拨说是犬夜叉所为,便找犬夜叉报仇,经过和犬夜叉的一番战斗了解真相后,互相成为了朋友,一起踏上了旅途。

################################################################

剑心有很多篇次(高中超迷他 嘎嘎~~) 分别和你介绍吧~~

内容简介

京都篇(就是TV版1到95集内容)

维新政府建立后的某一天,在一个小村庄里,剑心遇见了一位美丽的少女神谷熏。交谈中得知有个叫比留间五兵卫的人冒充拔刀斋在村里作恶,阿熏手拿竹刀与之拼命,但不是对手。五兵卫手起刀落,眼看阿熏性命难保,千钧一发之际,一个人影风驰电掣般闪过,五兵卫劈了个空,而阿熏已在一位英俊的红发"少年"怀中。

阿熏见救自己的竟然是一位拿逆刃刀的剑士,而且还说自己就是无数的斩人拔刀斋,她很想知道剑心为什么不再,她也很想了解剑心的过去,她希望剑心结束流浪生活,在道场安家,用剑去实现保护受苦受难的人的愿望。

阿熏把自己的身世告诉了剑心,她父亲是神谷活心流创始人,一直遵循以剑活人,以剑救世的宗旨,剑术高超却从不使用真剑专门锄强扶弱。虽然父亲神谷越路郎战死西南战争,门下一个弟子也没有, 但她没有气馁,决心独力支撑大局,并将父亲活人的剑道精神发扬光大,以保护弱者。剑心深深地被阿熏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尤其觉得她的志向与自己很相近,于是他决定留下。此后,剑心最真实的感情世界只向一个人敞开,她就是神谷熏。剑心在道场里过着和平宁静的生活。不久,他遇到并解救了命中注定的几位好朋友,一个是明神弥彦,他父亲是彰义队的队士, 战死上野战争,母亲死后留下大量债务,追债者要弥彦还钱,弥彦无力偿还,只能去当小偷,后被剑心解救,追债的无赖也被打得落花水弥

新撰组,土方岁三以及冲天总司的历史

新选组

新选组(又名“新撰组”,日语“选”与“撰”同音)是日本幕末时期一个亲幕府的武士组织,主要在京都活动,负责维持当地治安,对付反幕府人士。他们在戊辰战争中协助幕府一方作战,1869年战败投降后解散。

新选组在成立初期得到当时担任京都守护职的会津藩主松平容保支持,并纳入会津藩编制。新选组在1864年的池田屋事件中,重创了京都内提倡尊王攘夷的激进派。

新选组最为人所知的特色有“诚”字队旗、衣袖上印有山形图案的独特羽织(一种外衣)、严厉的“局中法度”(为维持组织纪律而采用的严厉规条)等。

历史

组成

日本幕末时期,反幕府浪士常在京都刺杀幕府官员及亲幕府人士。文久二年(1862年),江户幕府将军德川家茂上京之际,清河八郎提议募集浪士组成将军警护,得到幕府采纳。

文久三年(1863年)二月(日本旧历,下同),200多名浪士到达京都。清河与勤王势力私通,企图把那些浪士作为天皇配置下的兵力。计划败露后,清河及200余人离开京都,向江户进发。以近藤勇、土方岁三为中心的试卫馆派及以芹泽鸭为中心的水户浪士留在京都。

同年三月,近藤勇、芹泽鸭等人成立新选组的前身“壬生浪士组”(又名“精忠浪士组”),从此新选组又被称为“壬生狼”。他们在壬生村招募新成员,组成了36人的队伍。京都守护职松平容保委派他们维持京都市内治安,对付倒幕派的浪士们。

同年八月,八月十八日政变发生,壬生浪士组协助幕府势力有功,得到朝廷赐名“新选组”(另有说法是松平容保赐名“新选组”)。“新选组”之名常用于会津藩发给新选组的公文中,而新撰组给予会津藩的文件中常用“新撰组”之名。

发展

文久三年(1863年)九月,近藤派肃清了芹泽派,控制了新选组,近藤勇成为***(称为“局长”)。

元治元年(1864年)六月五日新选组在池田屋事件中重创了京都倒幕派的力量。新选组在七月的禁门之变中,协助幕府击退长州藩的倒幕派进攻。这两次事件使新选组得到朝廷、幕府和会津藩赏赐二百多两黄金。同年九月,新选组进行第二次招募队员,队员增至超过二百人,驻地从壬生村迁移到西本愿寺(京都市下京区)。

庆应三年(1867年)三月,新选组的伊东甲子太郎一派受命成为孝明天皇的御陵卫士, 脱离新选组,同年十一月被新选组肃清。

解散

庆应三年十一月,末代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实行大政奉还。不久新政府和幕府之间展开戊辰战争,新选组站在幕府一方参与1868年初的鸟羽伏见之战,被新政府军击败。新选组屡败屡战,甲州胜沼之战后,新选组返回江户,部份队员在这时离队。近藤勇被新政府军捕获处死,冲田总司也因肺结核而病逝。新选组其后参与宇都宫城之战和会津战争,斋藤一在会津战争其间离队。土方岁三与部份队员跟随其他拥护幕府的军队退到北海道,成立虾夷共和国及参与箱馆战争。明治二年(1869年)五月,土方与明治政府军作战时中弹身亡,相马主计接任,与余下的新选组队员投降,不久虾夷共和国也随著总统榎本武扬的投降而灭亡。

新选组年表

文久三年

二月八日 浪士组从江户出发,二月二十三日到达京都。

三月十二日 成为会津藩的属下,名为壬生浪士组。

八月十八日 八月十八日政变

九月十三日 新见锦切腹自杀(有异说)

九月十八日 芹泽鸭、平山五郎被肃清,平间重助逃脱(有异说)。

九月二十五日 壬生浪士组易名为“新选组”

九月二十六日 御仓伊势武、荒木田左马之助、楠小十郎、以长州藩间谍之罪名被肃清。

元治元年

六月五日 “池田屋事件”发生,奥泽荣助战死,安藤早太郎、新田革左卫门在负伤1个月后死亡。

六月十日 明保野亭事件

七月十九日 禁门之变

八月左右,对近藤勇态度感到遗憾的永仓新八、原田左之助、斋藤一、岛田魁、尾关政一郎向京都守护职松平容保提出非行五条。

十月二十七日 伊东甲子太郎加入新选组。

元治二年/庆应元年

二月二十三日 山南敬助切腹

三月十日 驻地迁移到西本愿寺

九月一日 松原忠司死亡

庆应二年

四月一日 谷三十郎死亡

九月十二日 三条公告牌事件

庆应三年

三月二十日 伊东甲子太郎、藤堂平助等13人离队。

六月十日 新选组获提拔为幕臣

六月十五日 驻地迁移到不动堂村

六月二十二日 武田观柳斋被刺杀

十一月十八日 油小路事件,伊东甲子太郎、藤堂平助、毛内有之助、服部武雄被刺杀。

十二月七日 天满屋事件

十二月十八日 近藤勇被狙击受伤

庆应四年/明治元年

一月三日 鸟羽伏见之战,队员2名战死。

一月五日 淀千两松之战,井上源三郎等14名战死。

一月六日 桥本之战,队员4名战死。

一月十日 新选组队员乘军舰富士山丸与顺动丸前往江户,山崎烝在途中伤重不治,海葬(有异说)。

三月六日 甲州胜沼之战,队员2名战死。

三月十二日 永仓新八、原田左之助等人组成靖兵队(靖共队),脱离新选组。

四月二日 在下总流山设置阵地

四月三日 近藤勇为求保存实力,以假名向新政府军投降,但遭识破。

四月十九日 宇都宫大捷

四月二十五日 近藤勇在板桥被斩首

闰四月二十五日 白河口之战

五月十七日 原田左之助死亡(有异说)

五月三十日 冲田总司因肺结核病逝

八月二十一日 母成峠之战

八月二十四日 斋藤一、池田七三郎等13人留在会津。

明治元年十月二十六日 旧幕府军进入箱馆五棱郭

明治二年

五月十一日 土方岁三战死

五月十四日 相马主计接掌新选组,在弁天台场率领新选组向新政府军投降。

五月十八日 旧幕府军投降,戊辰战争结束。

实像

局中法度与内部肃清

“局中法度”(局中法度书)是新选组队员需遵从的纪律规范。

局中法度大约在“新选组”之名被采用及近藤勇和土方岁三组成领导核心的时候开始生效。鸟羽伏见之战发生前,被内部整肃的新选组队员共有41人,包括初代局长芹泽鸭和新见锦。

局中法度大致如下:

不可违背武士道

不可任意脱离组织

不可任意受取金钱

不可任意介入纠纷

不可私闘

违者切腹谢罪。

维持治安

一般人受了后来众多小说或戏剧作品影响,以为新选组是幕末时期维持京都治安的主要力量,其实不然。负责守卫御所重地的是会津直辖队的二千人精锐,外围是由幕臣组成的“见回组”五百人,而新选组的二百人主要负责京都的伏见区。但是,真正有战力的,依旧是新选组。

羽织

**中的新选组队员通常穿著衣袖上印有白色山形图案的浅葱色(浅蓝色)的羽织。据说山形图案是以前赤穗浪士(忠臣藏)在杀进吉良家时所穿羽织的图案,而浅葱色是武士切腹自杀时所穿礼服的颜色。实际上新选组在成立一年后便停用这种羽织,最后穿著的时间大约在池田屋事件期间。

队旗

红底白色“诚”字旗,下部亦有山形图案。当“诚”字旗飘扬时,看起来好像近藤勇出身的“试卫馆”的“试”字。另有数种队旗。

组织

新选组的最高首领是局长,以副长(副局长)辅助,以下再设副长助勤、监察方(负责情报工作)和勘定方(负责会计)等职位。副长助勤是统率一个小组的组长,新选组共有10个分组,编号从一番至十番(第一至第十),每组约有10人,组长以下又设置了伍长。新选组的组织编制也许受了西式军制的影响。

队员平日进行武术练习,在京都市内巡逻和搜寻潜伏的反幕府浪士。新选组的剑术流派以近藤勇一派的试卫馆的天然理心流为主,此外也有神道无念流、北辰一刀流及其它流派加入,也有队员学习枪术和柔道。

新选组在成立初期时资金不足,营运资金主要来自会津藩的御用金和一些富商的资助。后来新选组成为幕府属下,队员从幕府得到工资,有时也从一些特别行动中得到补偿金。

历任局长

芹泽鸭

新见锦

近藤勇

会津新选组队长

山口二郎

箱馆新选组队长

大野右仲

相马主计

历代副长

新见锦

山南敬助

土方岁三

安富才助

总长

山南敬助

参谋

伊东甲子太郎

武田观柳斋

组长

1865年编成时组长

一番队组长:冲田总司

二番队组长:永仓新八

三番队组长:斋藤一

四番队组长:松原忠司

五番队组长:武田观柳斋

六番队组长:井上源三郎

七番队组长:谷三十郎

八番队组长:藤堂平助

九番队组长:铃木三树三郎

十番队组长:原田左之助

1864年行军录编成时组头

一番队组头:冲田总司

二番队组头:伊藤甲子太郎

三番队组头:井上源三郎

四番队组头:斋藤一

五番队组头:尾形俊太郎

六番队组头:武田観柳斎

七番队组头:松原忠司

八番队组头:谷三十郎

土方岁三

土方岁三,生于天保6年五月五日(1835年5月31日),卒于明治2年五月十一日(1869年6月20日),为新选组副长。讳义豊,雅号豊玉。化名内藤隼人。新选组鬼副长土方岁三为幕末之佐幕派大将。在明治维新后,他成为德川幕府和武士道精神直至最后一刻的末代武士之代表人物。

出身

武藏国多摩郡石田村(现在东京都日野市石田)出生。一般认为他是六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土方家出身为平民。出生前父亲已过世,六岁时母亲亦过世,而由二哥喜六夫妻俩扶养长大。

十一岁时在江户上野的“松坂屋和服店”(现在松坂屋上野店)当学徒,但不久即因和前辈争执而返回日野。十七岁时至江户传马町的和服店工作,亦因为和上司不和而回到日野。之后以其家相传的秘方伤药“石田散药”四处行商,并在此时至各地的剑道道场修业及比试。在日野的佐藤道场, 通过姐夫佐藤彦五郎结识了之后的天然理心流第四代传人岛崎胜太(之后的新选组局长近藤勇)。岁三在安政6年(1859)3月29日、正式成为天然理心流的入门弟子。文久3年2月,岁三随著近藤道馆的师兄弟一起参加了幕府上京都的浪士组召募。

新选组副长

文久3年(1863年)八月十八日政变后,他与近藤勇所参加的壬生浪士组因功赐名为新选组。近藤勇原本与芹泽鸭、新见锦共同领导,但芹泽与新见二人在京都经常酒醉闹事,甚至勒索,后新见锦切腹、近藤派并肃正了芹泽和其党羽、自此近藤勇终于得以一伸报国之志,而土方则就任副长,负责京都的治安警护维持。

新选组的权力集中在局长,出谋划策则由副长岁三承担。

元治元年(1864年)6月5日池田屋事件时、岁三率队前往长州土佐藩士进出频繁的四国屋进行搜索,却不见可疑人物,旋即前往池田屋支援近藤等人。新选组在池田屋事件之后得到破格的恩赏。

新选组的局中法度,对违法犯纪和无故叛逃的队士相当严格,往往切腹是唯一的惩罚。连总长山南敬助叛逃之举,也被下令切腹。

戊辰战争

庆应3年(1867年)6月他被封为幕臣,但同年10月14日即发生大政奉还、12月9日王政复古时事实上幕府已经瓦解。庆应4年1月3日以鸟羽·伏见之战为前哨的戊辰战争爆发、歳三代替因墨染事件时负伤的局长近藤勇,率领新选组参战、但在新政府军新式火炮前败北。

鸟羽·伏见之战失败的幕府军从大坂往江户撤退后,近藤以大久保刚、歳三以内藤隼人之名到甲斐。在3月6日甲州胜沼之战败退。4月3日时在新政府军包围下歳三阻止了近藤的切腹,并前往江戸和胜海舟谈判要求赦免近藤,但未能成功,庆应4年(1868年)4月25日、近藤勇在板桥(现在JR板桥站前)被斩首。

是年4月11日,江戸城无血开城。岁三率流山残部,与旧幕军会师。之后,岁三和立见尚文、秋月登之助,于半日之内,攻破新政府军名将有马藤太镇守的宇都宫城。但是壬生之战,岁三不幸于乱军中为地面跳弹所伤,转进会津休养了三个月,并在此时兴建了供奉近藤勇的天宁寺。

8月会津战争,岁三前往庄内藩寻求援军支援,之后在仙台加入了榎本武扬率领的旧幕府海军继续奋战新政府军。与榎\\\\本共同出席奥羽越列藩同盟军议、但奥羽越列藩同盟不久即瓦解、同盟藩一一向新政府军屈服投降,遂率领残余的新选组组员和桑名藩士乘上大江号、与榎本武扬于10月12日自仙台折滨(现宫城县石卷市折滨)出航、前往虾夷地(北海道)。

箱馆战争

10月20日、于虾夷地鹫之木上陆后、歳三被任为兼道军总督攻向五棱郭城。箱馆(今函馆市)·五棱郭占领后、歳三率领额兵队直扑松前,松前城(福山城)未几,应声陷落。同时、榎本武扬率领海军掩护、但开阳号军舰却在江差冲遇上暴风雨而触礁沉没。12月15日榎本为招待各国领事返回五棱郭,并举办次记名选举。开票结果,由通晓国际公法的榎\\\\本武扬担任总裁,并公告列强,成立虾夷共和国继续对抗新政府军。岁三就任陆军奉行并(陆军副司令,中将缺)。

先有近代东洋海战史首见之接舷作战,也就是著名的宫古湾海战,岁三以回天一舰突入新政府军泊地,强袭官军总旗舰甲铁舰,虽然因甲铁拥有新兵器格林机关炮而不幸功败垂成。

明治2年(1869年)6月20日(阴历5月11日)、新政府军箱馆战争总攻击开始、新选组队士岛田魁守备的弁天台场被新政府军包围,陷入孤立。岁三率领少数士兵突围相救。岁三一夫当关,力阻自七重滨大举进犯的新政府军于一本木关口,却不幸在乱战之中腹部中弹,落马不治。不久榎本武扬开城投降,虾夷共和国灭亡,岁三的遗体下落不明,和其他战死者则被埋葬在五棱郭内。

墓地(纪念碑)

东京都日野市石田 石田寺

北海道函馆市舟见町 称名寺 (慰霊碑)

福岛县会津若松市东山町 天宁寺 (慰霊木碑)

东京都北区 泷野川 寿徳寺

东京都荒川区 南千住 圆通寺

其他

其佩刀为太刀和泉守兼定(いずみのかみかねさだ)和胁差堀川国广(ほりかわくにひろ)。

其兴趣另有和歌与俳句,展现其风雅的一面。

《丰玉发句集》 土方歳三

差し向かう心は清き水镜

第一章

露のふる先にのほるや稲の花

おもしろき夜着の列や今朝の雪

菜の花のすたれに登る朝日かな

しれば迷いしなければ迷わぬ恋の道

しれば迷いしらねば迷ふ法の道

裏表なきは君子の扇かな

水音に添えてききけり川千鸟

手のひらを砚にやせん春の山

白牡丹月夜月夜に染めてほし

愿うことあるかも知らす火取虫

第二章

朝茶呑てそちこちすれば霞けり

春の夜はむつかしからぬ噺かな

三日月の水の底照る春の雨

水の北山の南や春の月

横に行き足迹はなし朝の雪

人の世のものとは见へぬ桜の花

我年も花に咲れて尚古し

年々に折られて梅のすかた哉

胧ともいはて春立つ年の内

春の草五色までは覚えけり

第三章

来た人にもらひあくひや春の雨

咲ふりに寒けは见へず梅の花

朝雪の盛りを知らす伝马町

冈に居て呑むのも今日の花见哉

梅の花一轮咲てもうめはうめ

山门を见こして见ゆる春の月

大切な雪は解けけり松の庭

二三轮はつ花たけはとりはやす

玉川に鮎つり来るやひかんかな

春雨や客を返して客に行

第四章

暖かなかき根のそはやいかとほり

今日もきょうたこのうなりや夕けせん

うくひすやはたきの音もつひやめる

武蔵野やつよふ出て来る花见酒

梅の花咲るしたけにさいてちる

(井伊公)ふりなからきゆる雪あり上巳こそ

年礼に出て行空やとんひたこ

春ははるきのふの雪も今日は解

公用に出て行みちや春の月

あはら屋に寝て居てさむし春の月

冲田总司

冲田 总司(1842/1844-1868) 是江户时代后期,幕末的新选组队士、局长助勤、一番队组长、剑术指导。一说生年为天保13年6月1日(1842/7/8), 一说生年为天保15年(1844)。 生于江户(东京旧称)白河藩宅(东京都港区),庆应4年5月30日(1868/7/19)卒于江户。本名冲田宗次郎藤原春政、后改为冲田总司藤原房良。

生涯

冲田生为陆奥国白河藩士冲田胜次郎之长子、有两个姐姐。 1845年时父亲去世。大姐冲田光与冲田林太郎(本名井上林太郎)结婚后继承冲田家户主。九岁左右(1850年-1850年其间)成为江户天然理心流道场——试卫馆主人近藤周助的内弟子,同时和日后组织新选组的重要人物近藤勇等人成为同门师兄弟。冲田凭出色的工夫在1861年拿到"免许皆传", 年纪轻轻就成为天然理心流试卫馆塾长,被称为无比的天才剑士。据说塾长在任期间冲田指导剑术的方式相当粗暴。

1863年,冲田加入浪士组前往京都,在浪士组分裂之后和近藤等人留下来组织新选组、之后成为新选组副长助勤。在这个时期,冲田亲自参与了新选组局长芹泽鸭、内山彦次郎的暗杀行动。

1864年,冲田活跃于池田屋事件,砍倒数名尊王攘夷志士,却突然在池田屋中因肺结核晕倒(有各种说法)。但是在那之后的新选组历史中,冲田依然相当活跃,实在很难想像在那一天曾经发病。

1865年起, 冲田所领导的一番队总能完善达成重要的任务,据说即使在剑豪云集的新选组之中,剑技也是数一数二。

1865年2月,在新选组总长山南敬助的脱逃事件中,冲田被遣去追返,在近江草津将其逮捕。2月23日(1865/3/20), 山南在冲田介错之下切腹。(介错 意指待在将切腹的人身边,在那个人举刀刺向腹部同时,斩下其首级,助其死亡的人。)虽然冲田一直都像对待兄长一样地仰慕山南,但是在他的家书中关于山南的死却仅轻轻带过。

1867年以后,由于病情,冲田由最前线沉寂下来。鸟羽伏见之战,冲田因无法参战而被护送至大坂。败战之后,他和队士沿海路回到江户,在参加甲阳镇抚队途中不得已而脱队(有各种说法)。之后便投靠幕臣松本良顺,被藏匿在浅草今户的松本良顺家(一说为千驮谷植木屋平五郎家的客舍),于1868年,在近藤勇遭斩首2个月后仍未获知死讯的情况之下死去。同日夜间遗体被送到现东京都港区元麻布三丁目的専称寺. 悄悄埋葬了。専称寺寛永年间起是冲田家的菩提寺(冲田家累代之墓)。

人物

传说中,有一次,佐久间象山的儿子三浦启之助被某个队士侮辱了。后来有一天,土方和冲田正在下棋时,不远处,三浦从背后砍了那个队士。冲田怒不可遏,大喊“你这个浑蛋”,扯起三浦的后领,把他的头强押在榻榻米上来回拖行,三浦的鼻子于是被磨得赤红。冲田并不是因为同伴被攻击而暴怒,而是愤怒于三浦从背后攻击他人的那种胆小而不光明的行径。 据说在临死之际,冲田欲斩杀出现在植木屋庭院的黑猫,但无论试了几次都失败了。痛感己身衰微的冲田于是叹道:“啊啊,斩不动了。老婆婆(照护冲田的老太太),我已经斩不动了。”(但是,有人认为这是子母泽宽的个人创作) 也有人传说,一直到死之前,冲田仍然“近藤老师不知道被如何处置了?还没有消息吗?”地不断说著担心近藤的话。因为关于近藤的死,身旁的人皆被严厉告知保密,因此冲田才会在不知道近藤已死的情况下逝世。 据说在这之前,甲阳镇抚队出战之际,近藤前去探视冲田时,只有在这个时候,素来相当开朗的冲田不禁泣不成声。

剑技

冲田有名的招术是“三段突刺”(突刺 剑道中,刺向对手喉咙的招术)。由左八相的架式开始,只听到一次脚步声,但是在那之间连出三招突刺,以迅雷不急掩耳的速度,在对手意识到重了一招突刺的瞬间,攻击早已结束(由于在那之后没有人了解此招,因此真相仍然不明)。 但是和那样的剑南辕北辙地,冲田这个人是一个言谈幽默、笑口常开的人,也常和屯所附近的小孩子们玩,因此作家司马辽太郎要执笔写作以新选组为题材的作品时,还请教了小时候曾和冲田一起玩的老婆婆(那时为1960年前后,由于明治维新是1868年前后开始,因此可知岁数相当高)。 有关冲田的剑术,也有来自新选组内部以外的声音。文久2年(1862年)新选组结成前, 小岛鹿之助在“小岛日记”中记述道:“以这个人的剑术,晚年必成臻完善境地之人”;对于新选组处批判态度的西村兼人在“壬生浪士始末记”中道:“他是近藤关爱有加的部下,同时也是队中第一流的剑客。”而且,和新选组敌对的阿部十郎也在“史谈会速记录”说:“冲田总司,他啊,身为近藤(门中)的一弟子,还挺不错的。”、“冲田总司、大石锹次郎这些年轻人,不过是稍具才能,剑术之类倒使得不错。”、“大石锹次郎、冲田总司、井上这些人,不分是非对错,不计后果地斩。”等等,能特别看见站在敌对立场的剑客笔锋所带的挑衅感。另外,千叶弥一郎(新征组队士,冲田姐夫林太郎的同僚)说道:“在我们看来,他充其量是目录(低段位)左右的实力。”这是对其唯一否定的见解。

冲田的刀

在小说中,冲田总司持有的刀是被称为“菊一文字则宗”。根据子母泽宽等人的作品“冲田的刀是‘菊一文字细身造’”,而在后来司马辽太郎的著作“新撰组血风录”中,这样的观念被普及。但是则宗打造的刀对惯用日本刀的当时来说是相当贵重的古刀。无论是以经济观点或实战必要性的观点来看,冲田持有此刀的可能性都是微乎其微。因此在研究者之间首先这样的说法就不被采用。现在一般认为冲田实际持有的刀是“加州清光”。又或者,也有人推是则宗以外的人打造的纹有“菊间一”的几把刀之中的一把。无论是哪种,和其他队士一样在京中交换过几次刀的可能性也很高。

美少年

自作家司马辽太郎的作品以后,冲田在小说、影剧等的构筑世界中频繁地被赋予美少年的形象。有关冲田的容貌,现在残存的冲田的肖像画,是在昭和4年,以冲田家的人为基准绘制。根据八木家的人或与新选组有关的人所言,并没有“美少年”这样的概念。据载,冲田“脸平色黑”、“肩膀强健”、“驼背”、“高大”。(在“交给龙马!”、“月明星稀——再见新选组”中正是使用类似这样的说法)在这样的记述下呈现的形象,也对美少年的说法抱存疑义。冲田是美少年这样的印象,是因为他有著剑术高超,但却不幸肺痨早逝这样富含戏剧性的生涯,再加上演出这样戏剧性一生时的需要,于是由司马辽太郎的“燃烧吧剑”为首,承继著这种趋向的“幕末纯情传”等等许多的作品中定位了“剑术超乎常人地强,有著开朗的性格,但在另一方面,却是病弱苍白的美少年。”这样深植一般人心中的印象误解。还有人认为,多数的**等影像媒体中总是让年轻美男子饰演冲田的角色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有关冲田的肖像,1977年出版的“激录新撰组”(原康史著 东京运动新闻社刊)的表纸中刊载了宣称是冲田的照片。书中收录了许多宣称是新选组队士的年轻武士照片,照片中也能看见和冲田同年代武士的姿态,研究者中有不少是抱存疑虑。

恋爱

在创作世界中的冲田,自司马辽太郎的小说以后,一般都被刻画成纯情的青年。因此几乎都是被描写成和镇上医生的女儿心灵间纯纯的爱恋。实际上冲田身边并没有花街柳巷女性走动,近藤或土方等人则否。不过在壬生光缘寺的冥帐中有写著“冲田氏亲”的女性纪录,有人认为这是冲田的恋人。根据研究,这位女性是一位名叫石井秩的寡妇,有一个女儿。虽然有人说冲田和这名女性在一起的期间生下一女,但缺乏证据。而且,在新选组中还有一个姓冲田的队士“冲田承之进”(庆应元年4月、土方等人在江户募集的队士之一),有人认为冥帐中的“冲田氏”其实是他。

发病时期

提到冲田总司,在创作作品中描述他在池田屋的战斗中激烈地喀血、倒下已经可以说是理所当然。但是现在上述的说法在研究者之间并不被采信。因为明确纪录冲田曾喀血的是子母泽宽的“新选组始末记”,但冲田在事后仍加入追捕长州残党(也就是名保野亭事件7/13 池田屋事件为7/8),翌月的禁门之变仍有冲田和近藤、土方、武田、永仓共同出动的纪录(西村兼文的“甲子战争记”),如果病情已进展到喀血的程度,实在无法想像还能勉强硬撑出动。 一方面,庆应2年(1866年)左右,幕府御医松本良顺在为新选组集体检查诊断之际,记下了“有一名肺结核患者”,有一说认为这就是冲田总司。小岛鹿之助的“两雄实录”写道,庆应3年2月(1867/3)左右冲田罹病,周围的人都能察觉其明显的发病。而且在小岛鹿之助给近藤的信中还能看到他对冲田身体异常的关心。西村兼文的“壬生浪士始末记”中则说其在将屯所移转至不动堂村的9月左右患了大病。自此,一般认为冲田难以承受战斗,陷入病重状态的是在庆应3年秋冬左右。而且,有人认为以“新选组始末记”为首,成为池田屋喀血、昏倒场面的由来是永仓新八的“新选组颠末记”,但是在那本书中没有“吐血”、“喀血”的字眼,取而代之的是冲田昏倒的记载。这被认为是由于在初夏闷热异常的高温之下战斗而引起的暂时性中暑症状等,至少是对近藤、永仓等周围的人来说肺方面不会感觉异常的状态之下。

第一个武力逼迫日本开国的西方国家

●黑船来航

一般都把1853年的“黑船来航”作为日本锁国体制崩溃的开端,然而事实上早在十八世纪初期,西方列强就已经把矛头瞄准小小的岛国日本了。首先给日本带来威胁的是沙皇俄国,俄国船经西伯利亚南下,频繁出没于日本近海。对应这种举动,江户幕府向虾夷地区派出了探险队,并于宽政十一年(1799年)将北海道东部地区划归幕府直辖地,争取加以有效的控制。

俄国远洋船队数次来到日本,递交国书,要求通商,但这是和幕府锁国政策相违背的,因此遭到断然拒绝。当时日本内部有两种比较开明的声音:一是老中田沼意次,他曾想要和俄国人交易,以补充幕府的财政收入,但被群情汹汹压制下去了;二是工藤平助、林子平等有识之士,他们意识到继续锁国可能引发战争,就请求创建现代海军,巩固海防,但此议同样被束之高阁。

江户幕府既不肯开国,又只愿意进行陆上防御,文化四年(1804年),下令把北海道全境作为幕府直辖领地,原驻北海道的松前藩被移封到陆奥国伊达郡。日俄两国在北海道东北方频繁发生冲突,直至文化十年(1813年)才终于达成和睦协议,日本控制了北方四岛(择捉、色丹、齿舞、国后),俄国则占领了更东北方的得抚岛。

刚刚解决俄国人的问题,英国人和美国人突然又从海上冒了出来。文化五年(1808年),英国军舰“菲顿号”追逐荷兰商船,侵入了日本的长崎港,几乎同时,大量美国捕鲸船也出现在日本沿海。幕府为此重申锁国政策,颁发了《异国船打拂令》,打拂就是驱逐的意思,命令除中国船和荷兰船外,其余外国船只要接近日本,一律予以击退,甚至不允许它们靠港补充食水和燃料。

天保八年(1837年)七月,美国商船“摩理逊”号来到日本,因为《异国船打拂令》的缘故,先后在相模浦贺和萨摩山川遭到炮击。事后,以渡边华山、高野长英为首的兰学者纷纷向幕府上书,认为此举过于蛮横,会遭到世界各国的谴责,希望撤销《异国船打拂令》。然而守旧派心中只有日本、中国和朝鲜,哪里晓得“世界”是什么东西,对此根本置之不理。

天保九年(1838年)十二月,幕府为了防止外国船侵入日本沿海,命令鸟居耀藏和江川太郎左卫门两人测量和调查海岸,江川太郎左卫门邀请渡边华山等兰学家相助,此事引起了鸟居耀藏的极大不满。耀藏是彻底的守旧派,又为了和江川太郎左卫门争权,就诬告渡边华山等人诽谤幕府,图谋不轨,由此掀起了“蛮社之狱”。

所谓“蛮社”,就是指渡边华山等人创建的兰学研究会“尚齿会”,因为当时称西洋人为南蛮人,所以又名“蛮学社中”。幕府老中水野忠邦轻信了鸟居耀藏的检举,派人查抄“尚齿会”,果然从华山的私人笔记中找到了对幕府的诸多不满言辞,因此兴起大狱。其结果是包括渡边华山、高野长英等二十余人被逮捕,小关三英“畏罪”自杀。

“蛮社之狱”对兰学研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幕府也因此变得更为保守和腐朽。随即德川家齐将军去世,水野忠邦实行“天保改革”遭到惨败,灰溜溜地滚下台去。但锁国保守并不能消解西洋列强的觊觎之心,各国陆续向幕府递交国书,请求开港通商,在反复遭到拒绝后,终于决定用武力逼迫日本开国了。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两年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消息传到日本,幕府大受震动,以老中阿部正弘为首的开明派官僚纷纷表示,竟然连清朝都打不过洋人,则一旦洋人杀至日本,将给幕府带来严重危机,还是尽量别得罪洋人为好。于是当年就修改了《异国船打拂令》,允许外国船只靠港补充食水和燃料。

到了嘉永六年(1853年),外患终于正式产生——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培理率四艘军舰来到浦贺,递交国书,要求幕府取消锁国令。美国国书上的言辞颇为平和,然而培理本人的态度却极其骄横,他说隔一年将再度率领军舰前来,要幕府届时必须给予满意答复。因为美国军舰都漆成黑色,所以这一事件就被称为“黑船来航”。

培里来到日本的时候,正巧德川家庆将军身染重病,卧床不起,于是千钧重担就此压在了首席老中阿部伊势守正弘的肩上。这位阿部老中本是福山藩主,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幕府的寺社奉行,管理宗教事务。天保十二年(1841年),他公正地审理了中山法华经寺日启和尚蛊惑和勾搭大奥女中(女官)的案件,从而声名鹊起,并且得到了家庆将军后宫妻妾们的敬仰。于是,两年后水野忠邦被赶下台,阿部正弘得以继任老中之职,时年仅二十五岁。

弘化二年,阿部正弘升任首席老中,掌握了幕府的实权。然而他屁股还没坐热,就发生了“黑船来航”的事件。可该怎样处理这件事呢?阿部正弘左思右想,终于被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这个所谓的好主意促使日本迈上了近代社会之路,但更直接的,则是导致幕府的权威彻底垮台。

●尊攘派的崛起

黑船来航,几乎动摇国本,对于如此大事,年轻的阿部正弘老中不敢擅专,决定付诸公议。他首先向幕府中高层官僚和各藩大名通报了情况,然后又派特使前往京都觐见天皇,请求朝廷的宣谕。在此之前,相关国家大事,幕府从来都是独断专行的,很少听取诸侯们的意见,而至于听取朝廷的意见,恐怕千余年来都是头一遭。

阿部正弘或许是希望藉由把黑船来航之事告知全国,从而凝聚人心,统一思想,一致对外吧,但此举同时也导致幕府的权威扫地,而相对的,很多有力诸侯得以参预幕政,就连失权多年的朝廷公卿也开始对天下大事指手划脚。日本自此就从和平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的时代,虽然暂时并没有爆发大规模内战,但人心乱成一团,各种学说纷至沓来,形成了很多个社会集群的相互对立。

且说幕府就解决黑船问题咨询大名和朝廷的意见,所得到的回复不外乎截然相反的两种,一是“攘夷”,一是“开国”。所谓“攘夷”,就是坚持锁国政策,把外国人统统赶出去,以保证日本国的“纯洁性”,所谓“开国”,就是打开国门,和西方列强互通贸易,平等建交,同时吸取对方的长处以改革本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这两种极端思想的碰撞下,首先是攘夷派占了上风,终究头脑清醒,认识到贸易有利国家民生的人并不是很多,甚至就连认识到日本国很难以武力对抗西方列强的人也还不是很多。

德川家庆将军于当年去世,第四子家祥继任为幕府将军,后来改名为德川家定。等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安政元年(1854年)七月,一年之限未满,培理又率七艘军舰来到日本,强迫日本签订《日美亲善条约》,美国得到了在下田、箱馆两地派驻领事的权力,以及单方面的最惠国待遇。

一看美国人得了手,西方列强纷纷趁虚而入,英、俄、荷等国也陆续和幕府签订所谓的亲善条约。这些亲善条约虽然并没有很具体的内容,但总算是敲开了日本的国门,使得幕府延续两百年的锁国体制濒临崩溃。或许是受此事刺激吧,安政二年(1855年),阿部正弘辞去老中职务,首席老中变成了堀田正睦。两年后,阿部正弘病殁,享年仅三十九岁。

对于日本的近代化进程来说,这位阿部老中可谓功不可没,他不仅放松限制,让诸侯和朝廷全都回归到政治舞台上来,还为了重建幕府威信而大举起用人才,不仅包括幕府“直参”,还包括了很多“陪臣”(大名的家臣),比如川路圣谟、大久保忠宽(一翁)、江川太郎左卫门(英龙)、高岛四郎大夫(秋帆)、胜麟太郎(海舟),等等,其中很多都是著名的兰学者。

在这些新进幕臣的推动下,幕府设立了很多引进和研究、传播西洋科学的机构,比如江户的番书调所、讲武所,长崎的海军传习所,等等。尤其是利用荷兰国王赠送的军舰和派来的海军人员创设的海军传习所,甚至允许各藩藩士前往学习。

受到幕府这种行为的鼓励,水户、萨摩、长州等藩也开始加快自己领内的改革步伐,建立起崭新的钢铁厂、武器制造厂,甚至采用西方的军队建制。可以说,开办学校以研究西方学问、重用中下级武士、进而进行体制改革,这股时代的旋风是从雄藩开始刮起的,随即影响到了幕府,又反过来刮回雄藩。并且,这种风潮最终还刮到了民间,就在幕府设立番书调所和讲武所的同一年,也就是安政三年(1856年),吉田松阴开办了著名的松下村塾。

吉田松阴本名虎之助或者寅次郎,松阴是他的号,他是长州藩士杉百合之助的第二个儿子,过继给了叔父吉田大助贤良,成为贤良的继承人。据说松阴从小就聪明过人,二十一岁的时候遍历九州,和许多知名人士交上了朋友。嘉永四年(1851年),松阴跟随藩主毛利敬亲前往江户参觐,随即没有请假就自作主张前往东北地区游历,因此被削夺了士籍(武士资格),没收了世代的俸禄,被勒令归家反省。

毛利敬亲乃是当时著名的“贤侯”,他非常看重吉田松阴的才能,所以隔了不到两年就赦免了松阴之罪。松阴这次不敢再胡来了,提出请求去江户留学,在得到批准后,就孤身前往江户,投在大儒佐久间象山的门下。

这位佐久间象山乃是信浓国松代藩士,是阳明学派的著名学者,并且也接受了部分兰学思想,开国色彩非常浓厚。吉田松阴受到象山的影响,逐渐成为当时著名的尊攘派思想家,甚至可以说是尊攘派的始祖。

所谓尊攘,就是“尊王攘夷”,尊王是指奉戴天皇,遵从大义名分,而攘夷思想其实逐渐地不再和锁国体制可以划上等号了。吉田松阴希望能够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改革日本的内政,从而得以阻挡列强对日本的威胁。这种攘夷的“攘”,不是一概驱逐,而是抵抗侵略,与洋人平等建交。

为了看清世界,学习西方科技,吉田松阴曾经打算利用俄国船偷渡出国,可惜误了船期,其后他又趁着安政元年(1854年)培理二度来航的机会,想要混上黑船。这次的努力再度无可奈何地失败了,松阴也被遣返回藩,收押入萩城(长州主城)监狱。

下狱仅仅一年,松阴就因为身体原因而获得赦免,随即开办了松下村塾,收徒讲课,希望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更多有志报国的年轻人。他的努力获得了回报,后来很多叱咤一时的长州藩志士,比如久坂玄瑞、高杉晋作、伊藤博文,等等,全都出自松下村塾。

开办松下村塾的时候,吉田松阴年仅二十六岁。

●安政大狱

美国人并不以轻轻敲开日本大门为满足,安政三年(1856年),下田总领事哈里斯来到日本,要求幕府与之缔结新的条约。经过长时间谈判,最终议定的条款是对日本相当不利的,内容包括开放神奈川、长崎、新泻、兵库四港和江户、大坂二城,承认领事裁判权,日本关税需与各国协商决定,等等。

老中堀田正睦不敢在这样丧权辱国的条约上签字,于是把烫手山芋扔去了京都,请求朝廷“敕许”。这帮幕臣虽然僵化腐朽,倒也知道真打起仗来,自己不是洋人的对手,而朝廷公卿却全都没有见过大世面,只知道国体不能更改,国威不能降低,坚持传统的“攘夷”思想,毫无转寰余地地坚决不肯同意。

一直拖到安政五年(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清朝再次惨败而告终,哈里斯趁机恐吓说:“如果不答应我们的条件,等到英国人以武力攻来要求开港,日本就危险了。”于是幕府吓得不再管什么“敕许”了,匆匆忙忙地就在协议上签了字。此举立刻引发了轩然大波,本来幕府执掌国柄,你爱怎么干就怎么干,不必要朝廷点头,可是既然已经请求朝廷“敕许”了,却又违背朝廷的命令,在没有得到“敕许”的情况下就签订了条约,这根本是悖逆之举。一时间,群情汹涌,所有矛头都指向了江户幕府。

吉田松阴为此愤怒地斥责幕府,说:“不思国患,不顾国辱,不奉天敕,将军之罪天地不容,神人皆愤!”他的尊攘思想因此而产生了决定性的改变,即从尊奉天皇而并不反对幕府,转化为想要依靠天皇的权威来打倒幕府。作为尊攘派的祖师爷,松阴的思想立刻成为尊攘派的主流思想,幕府就此变成众矢之的。从此日本国内的思潮,从单纯的“开国”和“攘夷”之争,添加了更为复杂的“佐幕”和“倒幕”的对立因素。

不过指示在条约上签字的并不是幕府老中堀田正睦,而是刚刚被任命为大老的井伊直弼。大老比首席老中还有权力,向来就由德川家的世代重臣来担任,比如首任大老土井利胜、宽永年间权倾一时的酒井忠胜,等等。

且说这位井伊直弼大老,出自德川氏谱代的彦根藩,前藩主、兄长井伊直亮去世后继承了藩主之位——井伊直亮也曾经担任过幕府大老。黑船来航的时候,井伊直弼是少数开国派之一,等他当上大老之位,立刻就和尊攘派发生了严重冲突。

攘夷派的首脑乃是御三家之一的水户藩主德川齐昭,正好家定将军体弱多病,看着随时都可能咽气,又没有子嗣,德川齐昭就联合越前藩主松平庆永、萨摩藩主岛津齐彬、土佐藩主山内丰信、宇和岛藩主伊达宗城等人,企图靠着把一桥家的德川庆喜推上将军宝座而掌握幕政——这些人就被称为“一桥派”。对于德川齐昭的这种图谋,井伊直弼当然不会坐视不理,他针锋相对地推举血统更近的纪州藩主德川庆福为将军继承人。就这样,幕府一分为二,表面上是因为将军继嗣问题产生了分歧,实际上是开国与尊攘两种思潮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或许井伊直弼是为了提升幕府威信,也为了贯彻自己的理念,他不等朝廷“敕许”就匆忙地和美国人签订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不仅如此,同一年还和荷兰、俄国、英国、法国缔结了内容相近的条约,史称“安政五国条约”。他的这一举动更加触怒了尊攘派,两派的冲突已如箭在弦上,“安政大狱”就此爆发。

且说德川家定将军于安政五年(1858年)七月去世,井伊直弼立刻派遣使者前往京都,请求朝廷“宣下”,任命德川庆福为新的将军。然而孝明天皇因为不满幕府签订开国的条约,迟迟不肯颁发正式诏命,“一桥派”趁虚而入,萨摩、水户等藩驻在京都的藩士,如梅田云滨、赖三树三郎、西乡吉之助(隆盛)等人大搞串联,并且游说朝廷公卿,想要让朝廷下诏罢免井伊直弼,任命德川庆喜为幕府将军,德川齐昭为副将军。

为了说明自己签订条约的理由和苦衷,也为了催促朝廷尽快“宣下”,井伊直弼委派老中间部诠盛前往游说,又派亲信长野主膳去京都监视尊攘派的动向。到了八月十日,尊攘派请到了朝廷谴责井伊大老的“敕掟”,并将此公文交给主子德川齐昭。齐昭皇命在手,变得更加不可一世,想要集合各地雄藩一起对幕府施压。虽说从黑船首次来航的时候起朝廷就开始插手政治,但越过幕府直接向诸侯下令,这还是第一次,朝廷的这种举动使得尊攘派士气高昂,而尊王倒幕的思想也开始甚嚣尘上。

井伊直弼得知此事后,要求德川齐昭交出天皇“敕掟”,并且惩处为了获得此公文而在京都大搞游说串联的各藩志士。此举激怒了尊攘派,水户藩士一千多人,尾张藩士近两千人浩浩荡荡前往江户城请命,另有二百多人增援京都,倒幕内战似乎一触即发。

面对如此险恶的局势,井伊直弼决定痛下狠手,严惩这批尊攘派。当年九月,在长野主膳、酒井忠义等幕臣的策划下,幕府全面反攻,兴起大狱。朝廷方面,支持尊攘派的尊融亲王被勒令永年蛰居(终身闭门反省),包括前关白鹰司政通在内的十六名公卿也先后遭到惩处。大名方面,德川齐昭永年蛰居,德川庆喜被勒令隐居,山内丰信、德川庆笃(现水户藩主,齐昭的继承人)等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处分。幕臣方面遭到处置的则有“一桥派”的岩濑忠震、永井尚志、川路圣谟等人。

受到最严重惩罚的还是各藩尊攘志士,安岛带刀、鹈饲吉左卫门、赖三树三郎、桥本左内等人均被判以死罪,梅田云滨死于狱中,其余受牵连者不计其数。至于那位精神领袖吉田松阴,据说他曾策划过刺杀老中间部诠盛的阴谋,所以也遭逮捕,于安政六年(1859年)十月二十七日在小冢原被处斩。松阴临终前作诗道:“吾今为国死,死不负君亲。悠悠天地事,鉴照在明神!”

当然,也有很多志士东躲西藏,暂时逃过了大难,其中就包括萨摩藩的西乡吉之助。据说吉之助慨叹国家多难,壮志难酬,和京都清水寺成就院的住持月照相约跳海自杀,幸运的是,月照就此葬身洪涛,吉之助却奇迹般地被救了上来。

这一年,被杀的吉田松阴和获救的西乡吉之助都是三十岁,死者已矣,生者却还有很漫长而坎坷的道路要走。

●樱田门外之变

在幕府大老井伊直弼的冷血屠杀下,反对派被镇压了下去,尊攘志士们暂时蛰伏,而德川庆福得以继任为幕府将军,并且改名为德川家茂。然而井伊大老并高兴不了多久,很快他就变成了尊攘派的刀下之鬼。

且说在安政大狱兴起以前,水户藩很多激进的尊攘志士就齐集江户,大狱兴起后,井伊直弼向水户藩施压,要求召回这些过激分子。其中部分志士被迫归藩,部分人则干脆脱藩,在江户城中潜伏了下来,打算寻找时机为主家复仇。

次年为安政六年(1860年,后改为万延元年),三月三日上午九时,井伊直弼离开自己在外樱田地区的官邸,前往江户城中办公。据说行前就有人警告说,近来城中发现很多前水户藩士,行动诡秘,恐怕将不利于大老,请求增加警卫力量。然而井伊直弼却回答道:“人的命运由上天注定,如果真有刺客想要杀死我,他们可以寻找各种机会,加强警卫是没有用的。况且对于出行的队列,幕府有着严格规定,身为大老,我怎能率先破坏制度呢?”

大老的随从和警护人员一共六十人,簇拥着乘轿的井伊直弼通过江户市街,此事天降大雪,寒风卷着雪花扑向行进队列——因为寒冷,街面上行人很少。在经过外樱田门前的杵筑藩藩邸之时,刺客们突然出现了。

刺客的首脑乃是水户藩的激进尊攘派金子孙二郎,他聚集了包括水户脱藩志士高桥多一郎、关铁之助,以及萨摩脱藩志士有村次左卫门等共十八人,早就埋伏在外樱田门外。当井伊大老的轿子到来之时,刺客们披风冒雪,一拥而上。轿中的井伊直弼匆忙掏出短枪,射倒了志士森五六郎,但随即就被五、六柄长刀刺中,一句话都没来得及说就咽了气。

这就是著名的“樱田门外之变”。

井伊大老的被刺,对于日本社会的转型起到了非常深刻的作用。一方面,气焰大降的幕府在安抚彦根藩士的同时,也处罚了被视为井伊派的纪州藩家老水野忠央,并且解除了对德川庆恕、德川庆笃、德川庆喜、松平庆永、山内丰信等人的处分,实际上是在血的教训下被迫向雄藩们低下了“尊贵”的头颅。

然而在幕府作出让步的同时,各地雄藩也因为“安政大狱”而收敛了原本的狂妄姿态,转而向幕府靠拢。在井伊直弼之后掌握幕权的老中安藤信正改变了井伊大老的铁血手段,一方面停止对“一桥派”藩主们的迫害,一方面恭顺地对待朝廷,想要利用朝廷的权威来巩固幕府的统治。安藤老中提出迎娶孝明天皇的妹妹和宫为家茂将军的正室夫人,从此公家和武家联起手来应对乱局——这一举措被称为“公武合体”,受到了尊攘派各藩藩主和重臣们的一致赞同。

雄藩的上层就这样被幕府拉拢过去了,然而已经在各藩内崛起的中下级武士却对此大感不满,尤其是吉田松阴的弟子们,他们秉承被害恩师的思想,认定尊王则必须倒幕,绝不能向幕府妥协,绝不能再让幕府延续其腐朽的统治。上层尊攘派和下层尊攘派就此分裂为两个阵营。在这种态势下,文久二年(1862年),安藤老中在江户坂下门外遭到水户藩志士的袭击,虽然侥幸逃得了性命,却很快就被赶下了台。

水户藩尊攘先锋的地位自“坂下门外之变”后就逐渐丧失了,在藩主德川庆笃等人的着力压制下,逐渐地水户藩站到了幕府一边,反而成为“尊王佐幕”的急先锋,而代替水户藩举起尊攘派大旗,决定以武力推翻幕府的,则是西国的长州毛利藩和萨摩岛津藩。

顺便一提,以刺杀井伊大老为开端,各地大批尊攘志士脱藩,混入京都和江户城中,对他们所看不惯的大人物们挥舞刀剑,认为这才是救国之道。一时间,血雨腥风洒满了这两座名都,到处都是口呼“天诛”的志士,这些人被称为“人斩”。文久二年(1862年),土佐藩大思想家吉田东洋被本藩的那须信吾等人所杀;同年,佐幕派官僚岛田左近被萨摩藩志士田中新兵卫所杀;元治元年(1864年),主张公武合体和开国论的大思想家佐久间象山被熊本藩志士河上彦斋所杀……

为了扭转日益恶化的治安,恢复京都的秩序,幕府招募了大批浪人,组建起一支名为“浪士队”的准警察部队。其后“浪士队”改名“新征组”,被调往江户,很多成员不愿意离开京都而滞留了下来,为了避免这些浪人成为更大的祸害,京都守护职、会津藩主松平容保把其中部分人招募到麾下,组成了“新选组”。

新选组的中坚分子,乃是以近藤勇为首的来自于武藏国多摩郡乡下的一批下级武士,这个组织以行动迅速,下手狠辣而享誉一时。但在恢复京都治安的同时,新选组逐渐成为佐幕派的一枚棋子,成为屠杀尊攘志士的刽子手,成为逆潮流而行的者,这实在是相当可悲的事情。

●无谋攘夷

文久二年(1862年)元月,老中安藤信正在坂下门外遭到袭击。二月,德川家茂将军和御妹和宫正式举办婚礼。四月初,萨摩藩隐居岛津久光(岛津齐彬之弟,现任藩主忠义之父)率领藩兵进京,请求朝廷下旨敦促幕府,改革政治制度,并且明令攘夷。

四月三日,萨摩藩的激进尊攘派有马新七、田中谦助等人想要趁此时机举兵倒幕,他们在京都旅馆寺田屋集结,计划首先杀死关白九条尚忠和京都所司代酒井忠义。此事为岛津久光得知,就派遣奈良原喜八郎等九人前往弹压,双方发生冲突,结果有马新七等六人当场死亡,另有两人翌日即被勒令自杀——是为“寺田屋骚动”。

这一事件恰好说明了公武合体派和倒幕派之间的分歧已经无可磨合,虽然同样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但两派根本上就已经分道扬镳了。

其后岛津久光与朝廷敕使先后前往江户,幕府被迫对其强横态度作出妥协,于当年七月任命松平庆永为政事总裁,德川庆喜担任将军的后见,同时放宽参觐交待制度。幕府还答应,家茂将军将于次年也即文久三年(1863年)上洛觐见天皇,正式宣布攘夷。八月,岛津久光从江户回藩途中,路经横滨附近的生麦村,其家臣以四名英国人冲撞了久光的坐骑为理由,拔刀相向,当场砍死一人,砍伤两人——是为无谋攘夷的重要代表:“生麦事件”。

家茂将军是次年三月上洛的,当年四月,确定了攘夷期限为五月十日。这种攘夷,事实上就是把外国人全部赶出日本,恢复幕府旧有的锁国体制,它是根本悖离时代发展潮流的,因此也必然引发始料未及的严重后果。

且说攘夷之诏一下,幕府权威徒然提高,各地尊攘志士无不欢欣鼓舞。首先动手攘夷的是长州藩,长州军利用海岸炮台封锁了关门海峡,随即向企图通过此处的美、法、荷兰等国商船和军舰开炮。六月一日,美、法两国舰队发动全面反击,长州军损失惨重。

其次和西方列强全面交火的是萨摩藩。因为岛津久光拒绝严惩“生麦事件”的凶手并向英方支付高额赔偿,英国舰队就于文久三年(1863年)七月炮击鹿儿岛。担任萨摩藩前线指挥的乃是久光的宠臣大久保利通,他本以为经过多年学习西方先进科技,苦心经营的沿岸炮台可以抵挡住英军的进攻,谁料激战过后,伤亡惨重,藩城鹿儿岛遭到严重破坏。这场“萨英战争”极大地刺激了大久保利通等萨摩藩尊攘志士,他们原本狂热的头脑逐渐冷静了下来,思想逐渐从锁国向开国转化。

最终大久保利通从幕府借得巨款赔偿英国,双方取得了和解,同时萨摩藩开始加强与英国等西方列强的合作,加速了开国的步伐。

无谋攘夷终于产生了恶果,不过仍有相当一大批激进尊攘派看不清形势,仍然执着锁国的理念,认为都是幕府指挥不力才导致了对外夷战争的失败,于是以长州的真木和泉等人为首,开始策划让天皇“攘夷亲征”。所谓的“攘夷亲征”,实际上是彻底推翻天皇朝廷委任幕府处理政务的旧体制,要将大权收归朝廷,对于凝聚全国力量,推翻腐朽的幕府统治来说,这本是非常具有进步性的举动,然而就其攘夷初衷来说,其实也相当的无谋而可笑。

佐幕势力当然不可能看不清真木和泉等人的真实用意,于是以萨摩、会津两藩为首,也开始计划将尊攘派的势力彻底从京都清除出去,完成他们所谓“公武合体”的调和主义理想。八月十八日凌晨,支持公武合体的中川宫亲王、京都守护职松平容保(会津藩主)等人指挥萨摩和会津的藩兵控制了皇宫,随即下诏剥夺了数名尊攘派公卿的职务。三条实美、三条西季知、东久世通禧等七名公卿被迫逃出京都,往依长州等藩——史称“七卿落难”。

这就是“文久政变”,又称“八月十八日的政变”。

激进尊攘派当然不甘心就此失败,他们陆续在各地起事以反抗幕府的统治,想要杀回京都。其实早在“八月十八日的政变”以前,公卿中山忠光就组建的“天诛组”,在大和举兵,政变爆发后,筑前藩士平野国臣又占领了但马国生野代官官署。这些起义陆续都被幕府指挥各藩围剿,血腥地镇压了下去。

而激进尊攘派中最大的集团长州藩则正策划着更为危险的举动,他们打算从内部扰乱进而占领京都,挟制天皇,让天皇下诏讨伐江户幕府——这一行动被称为“夺玉”,“玉”指的就是当时在位的孝明天皇。

次年是元治元年(1864年),六月五日,负责京都治安的新选组逮捕了一名化装成武具商的尊攘志士古高俊太郎,俊太郎受刑不过,供出当晚将有长州、土佐、肥后等脱藩志士二十余人聚集在京都三条河原町的旅馆池田屋开会,打算在京都纵火,然后趁乱攻入皇宫,夺取天皇。于是新选组在通报了京都守护职松平容保以后,快速展开行动,乘夜奇袭了池田屋,包括宫部鼎藏、吉田稔麿在内的七名志士被当场斩杀,其余数人被逮捕——桂小五郎倒是侥幸逃得一命,被迫化装成乞丐逃出京都。

“池田屋事变”,可以说是日本维新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长州藩从此作为倒幕的急先锋稳稳站在历史的舞台上。

德川幕府的末代将军是谁?他的结局是怎样的?

德川庆喜(天保八年9月29日(1837年10月28日)-大正二年(1913年)11月22日)江户幕府(德川幕府)第15代将军,也是末代将军。

将军生涯

出生于德川御三家之一的水户家,父为德川齐昭,母登美宫吉子为齐昭的正室,庆喜在众多兄弟中排行第七。11岁时奉将军德川家庆之命,过继到御三卿之一的一桥家为养子,直到出任将军为止。庆喜面对日渐衰落,原希望在继承后借助法国协助进行西化(取得法国贷款600万美元以招募法国军官、购买兵器及船只,并组成日法的公司发展工商贸易),重提公武合体以改革幕政。不料1866年7月,法国新外相穆斯蒂(Marguis de Moustiers)出掌政府,不再支持法国公使罗叔亚联结幕府的外交路线,反而与英国采取同一阵线,倾向组成解除幕府的公议政体;庆喜顿失外援,加上在1866年尾,一直支持公武合体,反对倒幕的孝明天皇暴毙(因此有传是倒幕派所为),更使庆喜维护幕府政权合法性的美梦幻灭。

结果在1867年6月,土佐藩的坂本龙马及后藤象二郎定下“船中八策”,主张幕府奉还大政,组成以天皇领导的大名公议政体,更取得萨摩藩、土佐藩及安芸藩签订约定书支持。1867年9月,萨摩藩及长州藩达成出兵协议,后再加入芸州藩组成倒幕同盟;10月,三藩代表更在京都集合,取得天皇讨幕密诏,决意出兵。庆喜为避免一场日本内战,主动在二条城里举行了大政奉还的仪式,将奉还大政予天皇。天皇颁布《王政复古令》,废除幕府。庆喜希望以此作为苦肉计,以令最终能在新政体下保留实力,以便争回主导权。不过倒幕同盟并不信任幕府举动,决心发动以“王政复古”为名的政变,建立由天皇主导的新政府。

庆喜面对朝廷及倒幕派的苛刻要求,迫于一战,带领幕府军一万五千人由大阪进攻京都,决战为数五千人的政府军,最后幕府军却于鸟羽及伏见两地大败,庆喜只得逃回江户。

最后,庆喜在海军奉行胜海舟游说下,同意投降,在1868年5月,德川庆喜交出江户,改封于静冈,领70万石地,江户在德川幕府265年的统治下结束。

归隐生活

退任将军后,德川庆喜对政治活动兴趣明显减退,连一些旧家臣因在新政府任职,他为免被人猜疑,亦尽量避嫌而不见面。反而热衷于投入摄影、狩猎、民谣歌曲研究等趣味的生活之中。他在日本的摄影史享有一定地位。徳川宗家的家督由他的养子德川家达,田安家的龟之助接任。1897年(明治三十年)他从静冈回到东京居住。翌年他前往皇居(即前江户城)参觐明治天皇,之前他因为自小便受水户藩盛行的尊王学说薰陶影响,认为自己是乱臣贼子,故一直都无意面见天皇。1902年(明治三十五年)他被册封为公爵。1913年因肺炎而逝世,享年七十六岁。

明治维新成功原因是什么?倒幕战役是决定性因素吗?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快速跻身于强国之列,为什么明治维新在日本就能成功呢?其中倒幕战役成为了决定性因素。在德川幕府末期,日本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开始出现不同于封建经济的情况,导致幕府根基直接被动摇。加上大名、武士、商人和农民,他们对于改革有着迫切的希望,所以这些人组成了倒幕的坚实力量。黑船事件以后,倒幕运动彻底爆发,幕府再也没有能力维持现状了。

1

在佩里的威胁下,日本不得不签订了《日米通商友好条约》,开放神奈川、兵库、新泻、大阪和长崎作为通商口岸,美国人拥有领事裁判权。

日本不但没有把佩里怒斥为侵略者

反而将其视为促进日本开国的功臣,树立雕像

同时,京都作为日本的神圣古都,其周边十里不允许被日本人视为的美国人进入。然而,由于不得不允许和美国自由贸易,日本的生丝大量出口,导致京都的丝织品成本大幅上涨,京都商人大面积破产。随着物价高速飞涨,原本在京都不问政治两百多年的天皇和贵族们也不得不为将来担心了。

京都的朝廷虽然批准了条约,但孝明天皇却大为震怒,而签订这一条约的幕府更是被视为众矢之的,受到全日本的声讨,此前曾预言日本若不整备海防必沦为大清第二的先知者吉田松阴更是喊出了打倒幕府的口号。不过,聚集在孝明天皇身边的贵族和大名不想走的那么激进,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利用德川幕府13代将军德川家定天生弱智、身体多病的弱点,尽快确立出身水户藩的一桥庆喜为将军继承人,与其他大名携手尊皇攘夷。

这个相对温和的办法因为保守力量在幕府内部占上风而早早夭折了。1858年,弱智将军德川家定突然暴病去世,由保守派大老井伊直弼拥立的14代将军、12岁的德川家茂继位。尽管井伊直弼对日本面临的内忧外患也有清醒认识,但他首先考虑的仍是重塑幕府权威。

1858年8月8日,孝明天皇向水户藩发出批评幕府,要求幕府改革的敕书。由于之前原计划以武力上京、威胁幕府进行改革的萨摩大名岛津齐彬意外去世,使这道著名的戊午诏书成为了一纸空炮。站稳脚跟的井伊直弼很快领导幕府开始反扑,指责该诏书是伪造,逮捕了水户藩的鹈饲吉左卫门、鹈饲幸吉,鹰司家的小林良典等人。京都的关白九条尚忠因此辞职。

不过幕府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掀起了更大规模的抓捕活动。京都所司代酒井忠义的家臣梅田云滨、水户藩主德川齐昭的心腹近藤茂左卫门、越前藩松平春岳的亲信桥本左内等100多人被抓捕处决。皇族青莲院宫尊融法亲王、德川齐昭和参与此事的多位大名则受到幕府处分,余生不再参加政治活动,史称“安政大狱”。血腥的镇压活动很快从京都蔓延到各地,不仅此前提倡打倒幕府的吉田松阴被处死,就连幕府内部主张宽大处理此事的川路圣谟和岩井忠濑也都被处分。一时间,京都上下人人自危,噤若寒蝉。

然而梦想着定于一尊的井伊直政没有想到的是,经过他的这一番操作,原本只是想推动幕府改良的各路诸侯现在迫于威胁不得不真的开始倒幕了。

从家康以来就喜欢利用忍者搞秘密政治的江户幕府很快收到报应,1860年3月3日,井伊直弼在江户城樱田门外的风雪中倒毙在水户脱藩浪人的长刀之下。之前被寄予厚望的幕政改良者松平庆永和一桥庆喜重新进入江户幕府的权力中心。然而,武装倒幕的车轮一旦转动,就再难停下。有一个人在这时悄悄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决定性地改变了幕府占优的局势。

刺杀井伊直弼的樱田门外之变

这个人就是出生在德国北部小城威斯玛,却在1862年担任大英帝国驻日公使的萨道义。

英国和日本之间原本没有多少贸易额,英国议会对日本也漠不关心。但是,1857年,印度爆发了反英起义,同时,太平天国把与英国有着商业往来的长江流域扫荡一空。在和东方各民族打过交道以后,萨道义觉得,相比动不动把英国人投入黑牢的印度王公、言而无信的满清王爷、滥杀俘虏的李中堂,受过多年兰学熏陶和吉田松阴等人启蒙的日本人还是可以打交道的伙伴。正是由于萨道义的活动,日后英国支持明治维新和扶持日本在东方抵御沙俄的外交方针逐步确定下来。

从井伊直政之死中得到教训的幕府开始拉近与朝廷的关系,14代将军德川家茂与孝明天皇的妹妹和宫子内亲王结婚,摆出公武合体的姿态。然而,孝明天皇对幕府并不放心,在联姻确定后不久就接见了上京参觐的长州藩主毛利庆永,并赠诗给他“国势艰危风浪起,浮云蔽日昼犹昏,赖卿光辉照世间”。此后,萨摩的岛津久光也不甘落后上京觐见。

萨长的这种表现让幕府显得有些尴尬,1863年3月,德川家茂在5位大老簇拥下带3000人马上京,与天皇、将军后见德川庆喜一起参拜了京都的石清水八幡宫。而在这次上京途中,德川家茂受到的并未付诸实施的死亡威胁也让幕府有了整肃京都治安的想法。

从1862年起,京都的守备工作一直由会津藩主松平容保负责。理论上他应该提供1000名士兵负责京都的治安,但由于会津藩和幕末其他各藩一样遭遇了财政困难,所以实际上处于缺额状态。各藩的倒幕志士在幕府眼皮底下在京都大肆串联,联络公卿,让幕府非常头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出羽武士清河八郎倡导下,浪士组——后来的新选组就此诞生了。

1864年7月8日,新选组袭击了位于京都三条小桥附近的池田屋,杀死了20多名来自长州、土佐等地的倒幕人士,抓捕数十人。经此一战,新选组名声大噪,在幕府的支持下由成立时的几十人壮大到200多人,一时在京都横行无忌,又制造了多起暗杀事件。然而,有两个人侥幸躲过了这次袭击,一个叫桂小五郎(即木户孝允),另一个叫坂本龙马。

制造池田屋骚动的新选组

从池田屋事变中死里逃生的木户孝允一回到长州,就开始鼓动藩里派兵上京,向天皇伸冤。1864年8月,长州藩2000多名士兵兵分三路,屯兵京都山崎、嵯峨和伏见,向朝廷献上进言书。

在御所内里总管德川庆喜的要求下,天皇下达了讨伐长州的命令。8月20日,长州军与守卫京都的幕府军发生激战。虽然原本驻防京都的会津军并不强,新选组纯属凑热闹,由于萨摩军加入幕府一方作战,使战斗形势变得对长州非常不利。尽管长州军一度打到离天皇近在咫尺的京都御所蛤御门,但在萨摩军的抵抗下,长州指挥官来岛右兵卫阵亡,400多人战死,不得不撤出战斗。撤退之际,气急败坏的长州士兵甚至炮击了天皇御所。经此一战,长州藩坐实了朝敌的罪名,在幕府组织的全国军队讨伐下,看来是毁灭在即了。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随后在坂本龙马的斡旋下,在这场禁门之变中打得你死我活的萨摩和长州,竟然联起手来对抗幕府。1866年3月7日,在京都萨摩藩邸,今天的京都同志社大学,萨长同盟正式成立,而在背后为萨长提供支持的,正是卖给他们军舰、火炮、的大英帝国。

1867年10月12日,在第二次长州讨伐中一败涂地的末代将军德川庆喜,不得不在京都二条城接受了土佐藩主山内容堂的提议,实行大政奉还。然而,倒幕派并不满足于此。

10月14日,在德川庆喜的大政奉还请求书到达天皇手中同日,倒幕公卿岩仓具视就从年仅15岁的明治天皇手中拿到了讨伐幕府的密诏。另一方面,一旦幕府放弃权力,一些势力对此同样不满,又交杂着一些阴谋在内,11月15日,在京都伏见区的近江屋,大政奉还的主要建议者、一生多次大难不死的坂本龙马终于倒在刺客刀下,刺客是谁有多种说法,但笔者倾向是新选组。倒幕派与幕府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京都将再一次、也是迄今最后一次变成战场。

1868年1月2日,德川庆喜在大阪会见各国公使,同时,3万幕府军向京都进发,在京都南部的鸟羽街道和伏见口与西乡隆盛指挥的5000讨幕联军发生激战。仅仅一天的时间,幕府军全面溃败。1月4日,惊慌失措的德川庆喜乘船逃离大阪。追击而来的长州军1月9日才接收大阪,曾经见证了丰臣家族灭亡的大阪城,如今也见证了德川幕府的日落夕阳。之后随着5月3日江户无血开城,倒幕战争正式宣告胜利。

倒幕的决定性战役——鸟羽伏见之战

在这场由低级武士掀起的历时十余载、波澜壮阔的维新运动中,京都始终是最重要的舞台。京都的许多町人、商人,也都出于对幕府的厌恶,自发地庇护维新人士,为其传递情报,像坂本龙马就曾藏身在河原町附近木材商的房屋中。

从河原町向北,是京都著名的维新之路,有多个江户时代参与倒幕的藩所旧址。这条路终点出町柳的常林寺,则是坂本龙马导师胜海舟被幕府免职后闲居的地方。在池田屋之变中血洒京都的多名长州人士,死后被供奉在京都东郊的护国神社,而他们导师吉田松阴所写的碑文,则永远刻印在了京都府立图书馆门前的石碑之上。

没落古都的特色复兴

2

明治维新后,日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此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1868年人均收入只有大清一半的日本,到明治末期已经成为了追赶欧洲的发达国家。然而,与全日本的蓬勃向上相比,京都的发展速度却明显滞后了。

随着明治政府迁都东京,京都渐渐成了被遗忘的古都。虽然明治维新引进的许多新生事物——邮局、电车、电话、股份公司、银行等等也都在京都落地生根,1908年京都安装电话的已经达到了4000人之多,但京都的工商业并没有很大发展。在明治维新开始30多年后,京都的人口仅仅增长了3万人。在1898年成为京都首位民选市长的内贵甚三郎就职时提出的雄心勃勃的京都复兴计划——修建铁路、工厂和运河,因为资金问题到他卸任时仍然处于搁浅状态。

1904年,明治维新大英雄西乡隆盛的儿子——西乡菊次郎成为了京都第二任民选市长。尽管此时他的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但凭借其在日本政界积累的丰富人脉,西乡菊次郎成功地获得了大藏省批准,为了京都市的公共设施建设发行地方债。

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当大胆的做法,尤其是当时日本正处在日俄战争期间,从上到下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不过,依靠着京都市民对建设自己家乡的热情,西乡菊次郎的债券还是得到了认购。京都的各种公共工程和城市改造终于在他的任期内得以完成。京都也迎来了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利用运河上水电站供应的电力,京都实现了全市电灯照明。到1912年西乡菊次郎卸任时,京都人口增长到50万人,虽然不及200万人的东京和130万人的大阪,仍然是日本第三大城市。

1912年日本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明治天皇的去世。日本进入了大正时代。在经济高速发展同时,日本的议会民主政治也不断进步,选举资格对财产的要求不断降低,到1925年实现了适龄男子普选。同时,在整个大正时代,日本的市民运动一直处于高涨状态。1915年要求政府取消营业税、纺织品消费税、通行税的市民运动中,京都是最活跃的城市之一。

大正天皇时代,昙花一现的“大正民主”

1927年,曾写下以京都为背景的小说《罗生门》的天才作家芥川龙之介自杀,预示了这个国家阴暗的未来。大正时代的民主光辉昙花一现,很快变成了昭和时代的全民狂热。曾经支配着世界秩序、用皇家海军为自由贸易保驾护航的大英帝国在一战后的衰落,和欧美各国纷纷在贸易上转向保守主义,让国内市场狭小的日本深受其害。京都的许多会社和银行也纷纷破产了。在贸易战中深受重创的日本最终走上了军国主义的扩张道路。

1937年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开始全面转向战争体制,经济也开始转变为由政府主导的战争计划经济。京都的很多民营小企业被强制合并,转而生产战争所需的军需产品。京都市的地方自由选举被取消了,改成在政府指定的候选人中进行选举。

战前弥漫着自由主义和左翼思潮的大学更是成为重点整治对象,发表批评政府言论的大学教授被解聘,大中学生被要求参加军训,学校中成立报国会等右翼团体,对青年一代实行皇国至上思想洗脑。京都市区在战争中实行宵禁,严禁酒类买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京都也像其他地方一样实行了食品配给制,粮食由政府调配。不过对京都市民来说不幸中的万幸是,这样的日子并不需要持续很久。

1941年4月,一个身材矮小、瘦削的中年人来到京都立命馆大学担任教授。之前一年,他的作品刚刚在立命馆出版社出版,但很快就成了。他就是日本对外侵略的主要策划者,被称作战争大脑的石原莞尔。尽管此时日美战争还未爆发,石原却对日本的战争前途彻底失望。1938年他因为反对扩大侵华战争被下放到京都的舞鹤港担任要塞司令,现在又不得不退出服役。

早年丧失生育能力、同时是日莲宗虔诚信徒的石原声称自己在一次参拜日莲宗寺院时,面对西沉的夕阳领悟了最终战争的奥义。他声称,日本领导的东方文明和美国领导的西方文明必有一战,这场战争将会是人类的最终战争,飞机、潜艇、等先进武器将会被投入使用。但同时,他认为现在就与美国作战是不明智的,“为了石油去打仗是傻瓜行为”。日本一定会在这场战争中惨败,但由于苏联的存在,美国不会彻底消灭日本。日本未来的希望在于和中国组成东亚联盟,然后战胜美国主宰世界。

相比于这些天马行空的观念,石原在立命馆大学的课程更值得玩味。在两学期的战争史课程中,石原详细地讨论了1812年拿破仑征俄的失败和1795~1815英国对法国的海上封锁。前者不禁让人想起当时支配欧洲的发动的对苏联闪电战,后者则是美国对日本封锁的弱化版本。

就像石原预料的那样,军国主义者的洗脑终究敌不过美国人钢筋水泥的威力。战争很快烧到日本本土,京都也和其他城市一样遭到盟军轰炸。不过盟军出于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京都本身缺乏发达的工业设施,这些轰炸规模小得不值一提,仅仅在1945年京都东郊扔下了几枚炸弹,36人死亡。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美国第六集团军作为胜利者接管了京都。

战后的日本陷入了深深的幻灭与恐慌之中,由于军事管制导致海外输入粮食和生产原料减少,物价在短短两年内上升了300倍。1950年,京都西北郊的金阁寺被本寺僧人烧毁,后来成了三岛由纪夫写作小说《金阁寺》的素材,也仿佛是这个动荡时代的寓言:

一个对佛教怀着深深理想主义出家的少年僧侣,在长期的苦修后终于对这座号称为了信仰而建造的寺院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自责,因为无法忍受金碧辉煌的寺院与外界苦难现实的强烈反差,最终将其付之一炬。战后的日本社会同样处在崩溃的边缘,不过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麦克阿瑟。

金阁寺的焚毁也是战后日本病态心理的体现

被西方史学家看作20世纪最伟大军人的麦克阿瑟深谙马基雅维利的格言,即成功的改革往往保留了旧制度的外表。在不触动天皇制的前提下,他对日本社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彻底的普选实现了,选举权被扩大到妇女;恢复了大学自治和言论自由;地主的土地被分配给无地农民;庞大的家族财阀被拆解为数百个不相干的小公司;原本用于生产的工厂被改造成生产生活用品的企业;颁布了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允许劳动者组织工会。

在经历了战后两年多的极度混乱后,日本经济走上了高速恢复发展的快车道。1951年,麦克阿瑟因韩战中的争议黯然离去,但日本经济却在3年后迎来了被称为“神武景气”的辉煌时期。1968年,日本超越西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麦克阿瑟帮日本人民清算军国主义

相比于其他城市的高速发展,缺乏良好自然禀赋的京都在经济上落了下来。好在从战后第一任民选市长神户正雄开始,京都就确立了建设文化都市的目标,并和西安、巴黎、基辅、波士顿、佛罗伦萨等城市结成了友谊城市。

今天的京都经济水平和人口数量都排在日本第7位,虽然仍远不及日本的一线城市,但其独有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风情,幽雅静谧的生活环境,仍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来这里旅行居住。千年的京都物语也是一部浓缩的日本史,正如京都市的市徽不死鸟一样,虽然迭遭苦难,但终将浴火重生。

最后,附送几个彩蛋。在大家喜欢的《名侦探柯南》中,虽然发生在京都的故事不多,但柯南剧场版中有3部是以京都为背景:2005年广受好评的《迷宫的十字路口》再现了源义经在京都出生成长所历经的地方;2012年《远海的侦探》发生在京都府下、石原莞尔最后任职的舞鹤港;2017年《唐红的恋歌》则以京都西郊风景幽雅的嵯峨野和渡月桥为背景。而养着一只灰貂做宠物的京都绫小路警部,他的姓氏自然是来源于京都的绫小路锦市场了。

如果各位读者对京都有兴趣,不妨循着柯南的足迹,在樱花飞舞的春天或红叶烂漫的秋季,来京都一探究竟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