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球队专区

柏林联合对-柏林联合vs基尔结果

谁能介绍一下德甲的历届冠军和亚军?

柏林联合对-柏林联合vs基尔结果

德甲联赛历届冠军榜

年份 冠军 亚军 备注

1902/03 莱比锡队 7-2 布拉格FC队

1903/04 未举行

1904/05 柏林联合92队 2-0 卡尔斯鲁厄FV队

1905/06 莱比锡队 2-1 普福尔茨海姆队

1906/07 弗赖堡FC队 3-1 柏林维多利亚89队

1907/08 柏林维多利亚89队 3-0 斯图加特踢球者队

1908/09 卡尔斯鲁厄凤凰队 4-2 柏林维多利亚89队

1909/10 卡尔斯鲁厄FV队 1-0 基尔霍尔斯坦队 加时赛

1910/11 柏林维多利亚89队 3-1 莱比锡队

1911/12 基尔霍尔斯坦队 1-0 卡尔斯鲁厄FV队

1912/13 莱比锡队 3-1 杜伊斯堡队

1913/14 菲尔特队 3-2 莱比锡队 加时赛

1915-19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未举行

1919/20 纽伦堡队 2-0 菲尔特队

1920/21 纽伦堡队 5-0 柏林沃尔瓦茨队

1921/22 未举行

1922/23 汉堡队 3-0 奥伯施恩维德联合队

1923/24 纽伦堡队 2-0 汉堡队

1924/25 纽伦堡队 1-0 FSV法兰克福队 加时赛

1925/26 菲尔特队 4-1 柏林赫塔队

1926/27 纽伦堡队 2-0 柏林赫塔队

1927/28 汉堡队 5-2 柏林赫塔队

1928/29 菲尔特队 3-2 柏林赫塔队

1929/30 柏林赫塔队 5-4 基尔霍尔斯坦队

1930/31 柏林赫塔队 3-2 慕尼黑1860队

1931/32 拜仁慕尼黑队 2-0 法兰克福队

1932/33 杜塞尔多夫福图纳队 3-0 沙尔克04队

1933/34 沙尔克04队 2-1 纽伦堡队

1934/35 沙尔克04队 6-4 斯图加特队

1935/36 纽伦堡队 2-1 杜塞尔多夫福图纳队 加时赛

1936/37 沙尔克04队 2-0 纽伦堡队

1937/38 汉诺威96队 3-3 4-3 沙尔克04队 两场均加时

1938/39 沙尔克04队 9-0 维也纳阿德米拉队

1939/40 沙尔克04队 1-0 德累斯顿SC队

1940/41 维也纳快速队 4-3 沙尔克04队 当时的奥地利被德国侵占

1941/42 沙尔克04队 2-0 维也纳第一队

1942/43 德累斯顿SC队 3-0 FV萨尔布吕肯队

1943/44 德累斯顿SC队 4-0 汉堡队

1945-47 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未举行

1947/48 纽伦堡队 2-1 凯泽斯劳滕队

1948/49 VfR曼海姆队 3-2 多特蒙德队 加时赛

1949/50 斯图加特队 2-1 奥芬巴赫踢球者队

1950/51 凯泽斯劳滕队 2-1 SC普鲁士队

1951/52 斯图加特队 3-2 萨尔布吕肯队

1952/53 凯泽斯劳滕队 3-2 萨尔布吕肯队

1953/54 汉诺威96队 5-1 凯泽斯劳滕队

1954/55 SC埃森队 4-3 凯泽斯劳滕队

1955/56 多特蒙德队 4-2 卡尔斯鲁厄队

1956/57 多特蒙德队 4-1 汉堡队

1957/58 沙尔克04队 3-0 汉堡队

1958/59 法兰克福队 5-3 奥芬巴赫踢球者队 加时赛

1959/60 汉堡队 3-2 科隆队

1960/61 纽伦堡队 3-0 多特蒙德队

1961/62 科隆队 4-0 纽伦堡队

1962/63 多特蒙德队 3-1 科隆队

1963年以后的德甲联赛冠军 年份 冠军 年份 冠军

1963/64 科隆队 1964/65 云达不莱梅队

1965/66 慕尼黑1860队 1966/67 布劳施维格队

1967/68 纽伦堡队 1968/69 拜仁慕尼黑队

1969/70 门兴格拉德巴赫队 10/71 门兴格拉德巴赫队

11/72 拜仁慕尼黑队 12/73 拜仁慕尼黑队

13/74 拜仁慕尼黑队 14/75 门兴格拉德巴赫队

15/76 门兴格拉德巴赫队 16/77 门兴格拉德巴赫队

17/78 科隆队 18/79 汉堡队

19/80 拜仁慕尼黑队 1980/81 拜仁慕尼黑队

1981/82 汉堡队 1982/83 汉堡队

1983/84 斯图加特队 /85 拜仁慕尼黑队

1985/86 拜仁慕尼黑队 1986/87 拜仁慕尼黑队

1987/88 云达不莱梅队 1988/89 拜仁慕尼黑队

1989/90 拜仁慕尼黑队 1990/91 凯泽斯劳滕队

1991/92 斯图加特队 1992/93 云达不莱梅队

1993/94 拜仁慕尼黑队 1994/95 多特蒙德队

1995/96 多特蒙德队 1996/ 拜仁慕尼黑队

19/98 凯泽斯劳滕队 1998/99 拜仁慕尼黑队

1999/00 拜仁慕尼黑队 2000/01 拜仁慕尼黑队

2001/02 多特蒙德队 2002/03 拜仁慕尼黑队

2003/04 云达不莱梅 2004/05 拜仁慕尼黑了

2005/06 拜仁慕尼黑队 2006/07 斯图加特队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Central Powers)和协约国(Allied Powers)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是同盟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比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编辑本段]战争的背景

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国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俄国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争取海外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就那样被罢后,可是后来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就又实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于是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双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沙皇俄国得到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军备的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1900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在1905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1907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又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而在陆军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国常备军由42万扩充至87万,法国则由50万扩充至80万,俄罗斯也准备由80万增加到230万,可是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140万,是全欧之冠,不过其质素却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的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27万扩涨至80万,意大利由20万扩大至35万,而奥意两国的陆军质素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相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3万4千人扩张至16万。

争夺摩洛哥

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的摩洛哥危机 。1906年1月16日,欧洲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能够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其中由法国来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就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给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的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的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只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给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成为法国的保护国。

因此也使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还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更加的大。

欧洲火药库——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帝国和俄国的冲突又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深厚的导火线。

波斯尼亚

1908年10月6日,奥匈帝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派兵吞并了原由其托管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因有较多塞尔维亚人)的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奥情绪。因为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国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罗斯拥有),极度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匈帝国的出兵令其希望毁灭,因而反对此行动。

第一次的巴尔干战争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与黑山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奥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奥斯曼土耳其大败,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顿;塞尔维亚因为得不到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满,因此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第二次的巴尔干战争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大败,8月10日与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马其顿划归希腊。这引来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萨拉热窝

这次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波斯尼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被称为萨拉热窝,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可熄灭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一种伟大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战事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比利时对德国宣战;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塞尔维亚对德国宣战,意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编辑本段]战争的过程

西面战线

施里芬

在战争爆发之前几年,德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战速决为主要特征的施里芬:先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集中优势兵力在六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沙俄。与此相对应,法国也制订了以两个集团军齐头并进,一举收复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17号。但战事的发展却出乎这些军事家意料,使得这两个皆不可行。

德军进攻

1914年8月2日,德军出兵中立国卢森堡,以取得卢森堡的铁路网。8月3日,德军对比利时不宣而战。至8月9日,德军成功攻占比利时全境,并在驱逐在比利时境内的法军回法国境内。8月21日,德军分兵五路攻向法国北部,法军失守,被迫后撤。9月3日,德军已进逼巴黎,法国被迫撤退至波尔多。9月5日—9月12日,德军与英法联军在巴黎近郊马恩河至凡尔登一线爆发马恩河战役,结果两败俱伤,德军只得转入战略防御,固守安纳河一线,战斗开变演变为阵地战。接着,双方爆发了奔向海边的运动战,结果英法联军被大败。德军成功夺取法国东北部的广阔领土,但始终不能截断英法两国的运输线。随后双方再爆发佛兰德会战,但双方均无重大成果,结果战事进入胶着对峙状态。

战事僵持

1915年春,英法联军趁德军主力集中在东面战线,发动了香巴尼和阿杜瓦两轮攻势。但因为沿用旧战术,而且欠缺强大火力掩护,结果被德军成功抵挡,己方反而伤亡惨重。该年4月德军反击,并首次使用毒气,使双方的损失更为惨重。结果1915年的西面战线,英法联军死伤百万人,德军亦死伤 61万人,但战事仍然胶着。

1916年2月,东面战线的压力稍为降低,德军主力再次移师西线,与法军爆发凡尔登会战。结果在激战7个多月后,德军仍不能攻取凡尔登。而英法联军为了制衡德军,在该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线与德军爆发索姆河战役,战况更为惨烈。英军虽然在这场战争里首次使用坦克,但双方在伤亡共约 120万人后,战事仍未有重大突破,并持续至该年11月,西线再次变为胶着对峙状态,不过协约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美国参战

1917年2月24日,美国驻英大使佩奇收到齐默曼电报,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于是美国以此为借口,在该年4月6日向德国宣战。1917年4月,法军于西线开展春季攻势,与德军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进行会战,历时共一个月,但法军在伤亡10万人后却仍未有进展,引起了法国士兵的骚动。战事再度胶着,而法军因内部骚动,无力防御,只得由英军负责西线防御。在该年下半年,美国提供的装备到达欧洲,英军于是再在西线猛攻,但在损失100多万人后,仍无法改变战事的胶着状态。

最后进攻

1917年,东线因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并退出战争而结束,德军立即集中于西线,意图在美军到达欧洲之前,于1918年夏季打败英法两国,以扭转局势。1918年3月—7月,德军接连于西线发动5次大规模的攻势,头两次攻势在损兵14万后仍无所获。而美军则已到达欧洲,使协约国兵力大增。该年5月底,德军发动第三次攻势,这次成功突破法军的防线进逼至距巴黎仅37公里之地,但并不能歼灭英法联军的主力,而已方则损失13万人。在6月9日 - 6月13日这5天,德军发动第四次攻势,企图将德军在亚眠和马恩河的两个突出点接连起来,以集中兵力攻击巴黎,但并未能成功。7月15日,德军死心不惜,发动第五次攻势,但在损失15个师后,因无所获,己方军力反而消耗殆尽,只得撤退至兴登堡防线,从此只能作消极防御。

东面战线

俄国动员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因为德国向其开出“空头支票”,因此信心大增,与塞尔维亚断交并对其宣战。俄国则宣布全国总动员,以支持塞尔维亚,这引起德国的不满。8月1日,德国以俄国拒绝停止全国总动员为借口向俄国宣战,并同时在西线进侵比利时。8月4日,英国因比利时为其自身安全的关键,因此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

德俄交战

俄军乘德军在开战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线之际,在东线向德军发起进攻。8月下旬,俄军进入东普鲁士,并逼向德国的心脏地带,德军被逼从西线线调兵回援。德国援军行动迅速,很快便抵达东线,并于科穆辛森林附近消灭数万名俄军,使得东线战局发展受到德国控制。9月11日,俄国的第一集团军再度被击败,德军进逼至俄国境内,俄军损失共25万余人。在南线方面,俄军开始时在加里西亚和布柯维纳屡次击败奥匈帝国的军队,但德国随后对奥匈帝国提供支持,结果到12月中旬,东线战事亦进入胶着状态。

1915年,德军因为西线的马恩河会战失败,决定先集中兵力击溃俄国,逼使俄国停战,从而结束东线战事,并且避免继续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东线于是变成主要战场。1915年5月,德奥联军以18个师和2000余门大炮,分兵两路进击俄军,并将俄军逼至“波兰口袋”内歼灭。双方交战8个多月,德军攻占普热米什尔、莱姆堡、伊凡哥罗德、华沙、布雷斯特、维尔诺及里加,并逼使俄军撤退至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线,俄军共损失170多万人。德军虽然大胜,但已方损失亦极大,而且并未消灭俄军主力,结果逼不到俄国投降。

土耳其参战

德国为了牵制俄国,于是答应向奥斯曼土耳其提供一亿法郎的,以换取其参战。于是土耳其于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参战。并与俄国在高加索发生战斗。俄军初时作战不利,但于1915年1月发动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团军被歼灭,共损失约7万多人。

意大利转投协约国

1915年5月,意大利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于是投向协约国一方,对同盟国宣战。意军虽然实力较弱,交战初期即损失近30万人,但却成功拖住了奥匈帝国40个师的兵力,缓减了俄法的压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并出兵30万,配合德奥联军攻击塞尔维亚,结果同盟国很快便占领塞尔维亚全境,塞尔维亚及军队被逼撤退至希腊的克基拉岛。

俄军反击

1916年春,俄国调集3个方面军共200万人向德奥联军发动反攻,在激战一轮后,双方各损失百万兵力,但俄军兵力较多,因此逼退德奥联军,并乘胜攻进加里西亚东部地区。罗马尼亚亦于该年8月向同盟国宣战。德奥联军于是决定攻取罗马尼亚,以夺取石油和粮食补给。结果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奥军队占领大部分罗马尼亚国土。

进攻君士坦丁堡

协约国军队为了解除俄国在高加索被奥斯曼土耳其牵制的困局,于是决定联合进攻奥斯曼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战爆发。协约国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在靠近十一个月的战斗后,共约131,000人死亡, 262,000人受伤,结果被迫撤退。这场战役是一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十月革命

俄国本身为农奴制的经济体系,经不起东线持续的战事,结果其国内经济崩溃,工厂倒闭,失业率骤增,补给极度困难,士兵极度厌战。1916年冬,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加剧,首都莫斯科的罢工人数更达至百万人以上,结果在1917年3月(俄历2月)二月革命爆发,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但新组成的克伦斯基临时仍然继续战争,但又再被德奥联军击败。结果俄国工人及农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俄历10月),由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列宁领导了一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的资产阶级,建立了苏维埃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史称“十月革命”。列宁其后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它拥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胜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它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始。

盟国败阵

虽然俄国退出战争,但德国的各盟国——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及奥匈帝国却因持续作战,致使经济崩溃,国内各民族发生起义,结果无力再战,相继向协约国求和。最后德国内部亦发生,并向协约国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海上战争

虽然英德两国在战前争建无畏舰,但在整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却只有一次大规模的舰队主力决战,就是日德兰海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大洋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而另一方面,在战争初期,德国主要依靠潜艇战阻止他国对英国的物资援助,但因为美国抗议而一度中止。但当英德军情势越来越差,国内的经济亦日趋恶化时,德国在1917年1月决定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即凡是在英国水域的船只,不论是敌方或是中立国的,都有可能被德国潜艇击沈,这大大影响了美国商船的航行,而且亦有美国商船被击沉的纪录,因此德美关系恶化,美国开始有对德宣战意欲,在齐默曼电报后,美国正式对德宣战。结果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反而招致了最强大的敌人 - 美国的参战。

日本出兵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投向协约国,向德国宣战,以获得德国在中国的山东的权益,并出兵占领青岛。日本的这种举动结果引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并于其后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其他国家参战

在美国参战后,拉丁美洲各国亦跟随美国向同盟国宣战,结果使这场战争的范围再度扩大。但这些国家大多在名义上参战,并未实际投入战争。

中国参战

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北洋内部意见不一,斗争激烈。

为了达到主战的目的,段祺瑞将其手下的十几个督军叫到北京,组成“督军团”,对黎元洪施加压力,但未获成功;后来段祺瑞又叫人写了对德宣战书要总统盖印,黎元洪为了平息风波,勉强在文件上盖了章。即使这样,段祺瑞仍不满足,在国会开会讨论时,又大肆干涉,终于触动了众怒。

恰在这时,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准时机在这时下令撤销了他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并且指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院,所以它们间的争斗被称为“府院之争”。

之后黎元洪请督军团团长张勋于6月14日入京调解。张勋入京后,拥立宣统复辟。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府院之争告一段落。

段祺瑞统治下的北洋,在英法的支持下,参加了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

德国革命

1918年8月—9月,德军再损失15万人、大炮2000余门及机枪13000余挺。不断传来的军事失败的消息使德国国内的矛盾加剧。9月,兴登堡建议在德国议会提出要“结束战争”。但德军的最高统帅部却仍死心不息,意图用剩余的海军舰只与英国海军进行最后决战。结果德国水兵因不愿送死,在基尔港发生起义,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及全国。11月9日,德国首都柏林亦发生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并逃至荷兰,德国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宣布成立共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

1914年6月 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

1914年7月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8月 德国向俄、法宣战并入侵比利时。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1915年5月 意大利加入同盟国。

1917年4月 美国参战。

1918年3月 俄、德国签约停战。

1918年9月 协约国开始最后的进攻。

1918年11月 德国签约停火,大战结束。

大事记(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美国崛起;中欧出现第二帝国;远东日本帝国的兴起;英法德三个海外帝国的扩张(从一八七〇年到这个世纪末,英国获得了土地四百七十五万四千平方英里,法国三百五十八万三千五百八十平方英里,德国一百零二万六千二百二十平方英里,比利时四十四万七千平方英里、而美国则吞食了残余的旧西班牙帝国)和南非黄金的大量涌出(从一八五〇到一八五三,世界黄金年产量从一百八十一万九千六百盎司,增到六百三十五万零一百零八盎司,以后一直稳定到一八九二年,然后在一九〇八年又迅速增加到二千一百五十二万九千三百盎司),使世界进入了战乱时代。德法英俄之间的合纵连横使世界性的冲突迫在眉睫了。

和历史惯例一样,冲突的近因通常都可以从上次战争(一八七〇——一八七一年)的结果中去搜寻。从普法战争结束直到俾斯麦被解除首相职务(一八九〇年)为止,他的政策都是稳定和确保德国已经赢得的和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一方面设法孤立法国,另一方面则设法维持德国与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为了达到第一个目的,一八七九年十月二日,他与奥匈帝国缔结了防御条约,就是所谓“两国同盟”。两年后法国占领突尼斯,又使俾斯麦获得了耍弄外交手段的机会。这一次的兼并使意大利大感不满,于是加入了两国同盟,而使其变成了“三国同盟”。这样的情形一直保持到一八八八年六月十五日,在这一天,霍亨索伦王室的威廉二世(一八八八——一九一八年)成为德国皇帝。他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由于他的父亲腓特烈二世逝世,使他有了继承大统的机会。

一战、二战重要的简述 最好简短一点,多一点 悬赏一百啊 最少五十个

1]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2]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的摩洛哥危机。1906年1月16日,欧洲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能够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其中由法国来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摩洛哥

3]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就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给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的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的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只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给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月,法、德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法国正式成为摩洛哥的保护国。

4]波斯尼亚

1908年10月6日,奥匈帝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派兵吞并了原由其托管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因有较多塞尔维亚人)的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奥情绪。因为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国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罗斯拥有),极度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匈帝国的出兵令其希望毁灭,因而反对此行动。

5]第一次的巴尔干战争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与黑山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奥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奥斯曼土耳其大败,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顿;塞尔维亚因为得不到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满,因此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6]第二次的巴尔干战争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大败,8月10日与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马其顿划归希腊。这引来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7]萨拉热窝

“萨拉热窝”

这次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参加指挥一次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塞尔维亚一个秘密组织成员,17岁的普林西普向斐迪南夫妇开枪射击,斐迪南夫妇毙命,普林西普被捕。这一被称为萨拉热窝,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一种伟大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日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7] 施里芬 在战争爆发之前几年,德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战速决为主要特征的施里芬:先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集中优势兵力在六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沙俄。与此相对应,法国也制订了以两个集团军齐头并进,一举收复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17号。但战事的发展却出乎这些军事家意料,使得这两个皆不可行。

8

 德军进攻  1914年8月2日,德军出兵中立国卢森堡,以取得卢森堡的铁路网。8月3日,德军对比利时不宣而战。至8月9日,德军成功攻占比利时全境,并且驱逐在比利时境内的法军回法国境内。8月21日,德军分兵五路攻向法国北部,法 凡尔登战役

军失守,被迫后撤。9月3日,德军已进逼巴黎,法国被迫撤退至波尔多。9月5日—9月12日,德军与英法联军在巴黎近郊马恩河至凡尔登一线爆发马恩河战役,结果两败俱伤,德军只得转入战略防御,固守安纳河一线,战斗开始演变为阵地战。接着,双方爆发了奔向海边的运动战,结果英法联军被打败。德军成功夺取法国东北部的广阔领土,但始终不能截断英法两国的运输线。随后双方再爆发佛兰德会战,但双方均无重大成果,结果战事进入胶着对峙状态9

10战事僵持 1915年春,英法联军趁德军主力集中在东面战线,发动了香巴尼和阿杜瓦两轮攻势。但因为沿用旧战术,而且欠缺强大火力掩护,结果被德军成功抵挡,己方反而伤亡惨重。该年4月德军反击,并首次使用毒气,使双方的损失更为惨重。结果1915年的西面战线,英法联军死伤百万人,德军亦死伤 61万人,但战事仍然胶着。 1916年2月,东面战线的压力稍为降低,德军主力再次移师西线,与法军爆发凡尔登会战。结果在激战7个多月后,德军仍不能攻取凡尔登。而英法联军为了制衡德军,在该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线与德军爆发索姆河战役,战况更为惨烈。英军虽然在这场战争里首次使用坦克,但双方在伤亡共约 120万人后,战事仍未有重大突破,并持续至该年11月,西线再次变为胶着对峙状态,不过协约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11

美国参战 1917年2月24日,美国驻英大使佩奇收到齐默曼电报,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于是美国以此为借口,在该年4月6日向德国宣战。(只向德国而不是其他同盟国宣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德国的海军潜艇无差别攻击,对美国军舰造成威胁。)1917年4月,法军于西线开展春季攻势,与德军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进行会战,历时共一个月,但法军在伤亡10万人后却仍未有进展,引起了法国士兵的骚动。战事再度胶着,而法军因内部骚动,无力防御,只得由英军负责西线防御。在该年下半年,美国提供的装备 到达欧洲,英军于是再在西线猛攻,但在损失100多万人后,仍无法改变战事的胶着状态。 12

13

 最后进攻 1917年,东线因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并退出战争而结束,德军立即集中于西线,意图在美军到达欧洲之前,于1918年夏季打败英法两国,以扭转局势。1918年3月—7月,德军接连于西线发动5次大规模的攻势,头两次攻势在损兵十万后仍无所获。而美军则已到达欧洲,使协约国兵力大增。该年5月底,德军发动第三次攻势,这次成功突破法军的防线进逼至距巴黎仅37公里之地,但并不能歼灭英法联军的主力,而己方则损失十万人。在6月9日 - 6月13日这5天,德军发动第四次攻势,企图将德军在亚眠和马恩河的两个突出点接连起来,以集中兵力攻击巴黎,但并未能成功。7月15日,德军发动第五次攻势,但在损失15个师后,因无所获,己方军力反而消耗殆尽,只得撤退至兴登堡防线,从此只能作消极防御。

14  俄国动员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因为德国向其开出“空头支票”,因此信心大增,与塞尔维亚断交并对其宣战。俄国则宣布全国总动员,以支持塞尔维亚,这引起德国的不满。8月1日,德国以俄国拒绝停止全国总动员为借口向俄国宣战,并同时在西线进侵比利时。8月4日,英国因比利时为其自身安全的关键,因此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

15

 德俄交战 俄军乘德军在开战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线之际,在东线向德军发起进攻。8月下旬,俄军进入东普鲁士,并逼向德国的心脏地带,德军被逼从西线线调兵回援。德国援军行动迅速,很快便抵达东线,并于科穆辛森林附近消灭数万名俄军,使得东线战局发展受到德国控制。9月11日,俄国的第一集团军再度被击败,德军进逼至俄国境内,俄军损失共25万余人。在南线方面,俄军开始时在加里西亚和布柯维纳屡次击败奥匈帝国的军队,但德国随后对奥匈帝国提供支持,结果到12月中旬,东线战事亦进入胶着状态。 16

17 土耳其参战 德国为了牵制俄国,于是答应向奥斯曼土耳其提供一亿法郎的,以换取其参战。于是土耳其于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参战。并与俄国在高加索发生战斗。俄军初时作战不利,但于1915年1月发动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团军被歼灭,共损失约7万多人。

18

 意大利转投协约国 1915年5月,意大利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于是投向协约国一方,对同盟国宣战。意军虽然实力较弱,交战初期即损失近30万人,但却成功拖住了奥匈帝国40个师的兵力,缓减了俄法的压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并出兵30万,配合德奥联军攻击塞尔维亚,结果同盟国很快便占领塞尔维亚全境,塞尔维亚及军队被逼撤退至希腊的克基拉岛。 19

俄军反击 1916年春,俄国调集3个方面军共200万人向德奥联军发动反攻,在激战一轮后,双方各损失百万兵力,但俄军兵力较多,因此逼退德奥联军,并乘胜攻进加里西亚东部地区。罗马尼亚亦于该年8月向同盟国宣战。德奥联军于是决定攻取罗马尼亚,以夺取石油和粮食补给。结果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奥军队占领大部分罗马尼亚国土。

20

进攻伊斯坦布尔 协约国军队为了解除俄国在高加索被奥斯曼土耳其牵制的困局,于是决定联合进攻奥斯曼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战爆发。协约国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在靠近十一个月的战斗后,共约131,000人死亡, 262,000人受伤,结果被迫撤退。这场战役是一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21

十月革命 俄国本身为农奴制的经济体系,经不起东线持续的战事,结果其国内经济崩溃,工厂倒闭,失业率骤增,补给极度困难,士兵极度厌战。1916年冬,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加剧,首都莫斯科的罢工人数更达至百万人以上,结果在1917年3月(俄历2月)二月革命爆发,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但新组成的克伦斯基临时仍然继续战争,但又再被德奥联军击败。结果俄国工人及农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俄历10月),由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列宁领导了一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的资产阶级,建立了苏维埃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史称“十月革命”。

22 盟国败阵 虽然俄国退出战争,但德国的各盟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保加利亚帝国和奥匈帝国却因持续作战,致使经济崩溃,国内各民族发生起义,结果无力再战,相继向协约国求和。最后德国内部亦发生,并向协约国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23

海上战争 虽然英德两国在战前争建无畏舰,但在整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却只有一次大规模的舰队主力决战,就是日德兰海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大洋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24 日本出兵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投向协约国,向德国宣战,以获得德国在中国的山东的权益,并出兵占领青岛。日本的这种举动结果引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并于其后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25 中国参战 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北洋内部意见不一,斗争激烈。

26  德国革命 1918年8月—9月,德军再损失15万人、大炮2000余门及机枪13000余挺。不断传来的军事失败的消息使德国国内的矛盾加剧。9月,兴登堡建议在德国议会提出要“结束战争”。但德军的最高统帅部却仍死心不息,意图用剩余的海军舰只与英国海军进行最后决战。结果德国水兵因不愿送死,在基尔港发生起义,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及全国。11月9日,德国首都柏林亦发生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并逃至荷兰,德国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宣布成立魏玛共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27

入侵北欧

1940年4月9日德国展开威塞尔演习(Weserübung),进攻丹麦和挪威。德国人声称这是为了防止英法首先占领挪威这个原本中立的国家,从而切断德国从瑞典进口矿产的道路。28

29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用改良过的施里芬( 亦称为曼斯坦因)分为A、B、 敦刻尔克大撤退

C三个集团军绕过马奇诺防线侵略了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和法国。5月13日德军A集团军按曼施坦因意图通过法国防守力量薄弱的阿登地区进入法国,盟军在阿登山地因为德军的奇袭完全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德国坦克师强渡马斯河,5月13日攻陷了法国南部战略要地色当,而同时德军B集团军在空降兵配合下入侵荷兰、比利时,来吸引跟牵制位于比利时平原一带的英法盟军主力部队,使A集团军得以更加顺利的从法国北部附近通过英法联军主力部队之侧翼,来构成曼斯坦中的大包围。到5月19日德军装甲师已经抵达离英吉利海峡只有50英里处。5月24日,德军装甲部队已经逼近法国的北部港口敦刻尔克,但却在这时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这个命令被证明是致命的失误,被包围的盟军开始执行“发电机”,即敦刻尔克大撤退(保留了反攻的有生力量)。850艘各种类型、动力引擎、大小的船只舰队大量跨海集中到敦刻尔克,5月27日开始撤走了第一批士兵,到6月4日时已经有超过33万人成功逃脱,其中23万是英国远征军。这次的撤退虽为英国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悲剧,但也丧失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装备,士气亦一度低落

30

不列颠空战

占领法国后德国空军就在法国北部集中,准备着登陆英国(海狮)。德国决定首先进行空战消灭英国空军,这就是不列颠战役。但事实上很多人认为登陆战根本就不切实际,因为即使德国空军能够将空军赶出南英格兰,剩余的英国空中力量仍有可能在英格兰中北部对德国登陆造成威胁,德国的登陆部队很有可能被英国海空力量切断,然后逐个消灭。

31

偷袭珍珠港

偷袭珍珠港是指由日本策划的一起偷袭美国军事基地的;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 罗斯福总统宣布对日宣战

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欧胡岛上的飞机场的。

32

中途岛战役

日本在珊瑚海海战之后的仅仅一个月就已经把中途岛拟定为下一个攻击目标。这不仅能报美国空军空袭东京(DoolittleRaid)的一箭之仇,还能敞开夏威夷群岛的大门。防止美军从夏威夷方面出动并攻击日本。日本海军想借此机会将美国太平洋舰队残余的军舰引到中途岛一举歼灭。为达到该目的,日本海军几乎倾巢而出,投入大半兵力,舰队规模甚至超越后来史上最大海战莱特湾海战时的联合舰队。33诺曼底登陆成功,美英军队重返欧洲大陆,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34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42年5月德军横扫苏联西南地区,逼近斯大林格勒;德国空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巷战;苏联红军反击;最终合围全歼轴心国部队。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最终迎来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35东南亚战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军东南亚,半年内占领了东南亚广大地区。1944年,中美英联军在印缅战场上接连打击日军,并在当地抗日武装的积极配合下发起缅甸战役,消灭日军7万余人。

36北非战场

1940年7月,意大利进犯驻扎在东非的英军。1941年1月英军收复东非失地,并在北非重创意军,俘敌13万。同年2月,德军进入北非,德意军队重新发动进攻。1942年,英军经过阿莱曼战役,粉碎了德意军队的进攻。1943年4月,盟军又在突尼斯战役中获胜。5月,北非的25万德意军队投降。

37

1945年4月,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同时,苏军猛攻柏林。 38

1945年5月9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39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逝世。 40 1945年4月30日,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身亡,苏军攻占柏林。

41 1945年7月,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后换为艾德礼)在德国的波茨坦会晤,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会议期间,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42

 1945年8月6日,美国投掷代号“小男孩”的轰炸日本广岛。43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44]1945年8月9日,美国投掷代号“胖子”的轰炸日本长崎。

45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46

 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47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48

 1939年9月,波兰覆亡,苏联趁火打劫,开始向西扩展疆域,建立所谓的“东方战线”。 49

 1940年,德国发动“闪电”攻势。(称“白色闪电”。1940年4月9日攻占丹麦和挪威,5月10日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随后进攻法国。) 50 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用“曼斯坦因”完成对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占领。同时,德军绕过法军重兵设防的马其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