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奥运资讯

乒超联赛比赛规程-乒超联赛赛制抢七

樊振东不敌梁靖昆引发热议:难接马龙班,心态崩了,步入王皓后尘

乒超联赛比赛规程-乒超联赛赛制抢七

北京时间10月8日,乒超联赛激战正酣,被大家寄予厚望的樊振东历经四局苦战最终1-3不敌梁靖昆遭遇乒超联赛第2败,这个结局是所有人没有想到的,要知道樊振东不仅是奥运会冠军,更是现任世界第一,妥妥的国乒“一哥!”也是所有球迷公认的马龙“接班人,”但是,从目前的状态来看,他与马龙之间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最起码在国乒的统治力他还有待提升。

本届乒超联赛,樊振东、梁靖昆、王楚钦等年轻一代球员全部充当了重要角色,毕竟随着年龄的增长,马龙、许昕已经过了当打之年,张继科也处于半隐退状态,国乒也来到了新老交替的关键时刻;而少年成名的樊振东自然成为了国乒未来的希望,要知道当下年轻球员中他是为数不多能够战胜马龙、许昕等老牌名将的年轻球员之一,属于刘国梁的重点培养对象和目标。

但是,与马龙、许昕等老将相比,樊振东还需要更多的 磨练 和调整,从近期的比赛状态看,他的状态稳定性以及统治力和爆发力都有待提升,更重要的还是心态方面的调整,在与梁靖昆的对阵中,樊振东的情绪波动很大,甚至一度郁闷仍拍子来排解,这很影响他的发挥,甚至有细心网友发现他还飙脏话来发泄心中的苦闷,种种迹象表明樊振东完全被梁靖昆打懵了,根本无法调整过来,当然,近期参赛太过频繁也是一大部分原因,毕竟从东京奥运会到全运会再到乒超联赛,樊振东几乎没有休息过。

所以,在与梁靖昆的较量中,樊振东状态全无心态崩溃大家也能够理解,毕竟梁靖昆也是国乒年轻球员中数一数二的高手,两人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输赢只在毫厘之间;第一局,两人一上来就开启了拉锯战,从6-6 9-9 11-11一直继续下去,互相咬 得 很紧,最终梁靖昆关键时刻瞄准时机连下两分以15-13率先拿下第一局。

随后,第二局比赛,樊振东抢先出手利用自己全面的进攻手段拿到了9-6的领先,不过,梁靖昆依旧步步紧逼,9-9,关键局上樊振东率先拿到局点10-9,可惜梁靖昆没有放弃,依旧死死地咬住,这是樊振东有些着急露出了破绽,梁靖昆抓住机会连追3分以12-10实现逆转再拿一局,总2-0领先。

第三局对于樊振东来说非常重要,已经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两人打得同样非常焦灼,从3-3到6-6两人打得昏天暗地,最终,樊振东顶住巨大压力,在逆境中实现突破以11-8拿到了本场比赛的第一局胜利,总1-2落后,情况还是很危险。

第四局,樊振东最终还是崩盘了,一上来就被梁靖昆打了个7-3,相差四分对于目前的樊振东来说想要追上很难,因为可以看出他已经到了临界点,完全没有了取胜的斗志和决心,最终,梁靖昆以11-6大结束了第四局的比赛,总3-1击败了世界第一樊振东。

针对樊振东的连续输球,网友也是看法不一,有球迷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实在是不能用一场比赛的输赢评判一个球员的能力, 樊振东连续出战奥运会、全运会、乒超出现疲劳期是必然的,无需太过担心,要知道他已经夺得多次乒超MVP了,个人实力是毋庸置疑的;也有球迷觉得:自奥运会败给马龙后,樊振东就有些一蹶不振,并且自成名后就鲜有突破,犹如当年王皓一样。

乒超联赛的冠军是哪一支队伍,MVP球员是谁?

乒超联赛女团决赛争夺,深圳大学3-1击败山东鲁能夺取冠军,孙颖莎荣膺MVP荣誉,奖品则是一辆汽车,她提到全队赛前强调全力以赴去拼,调动出最好的状态,希望2021年可以不忘初心。而另外一位主将陈梦则表示,这个冠军是团队的胜利。

这场与山东鲁能的决赛,深圳大学出师不利,孙颖莎搭档王艺迪先输一分。不过此后深圳大学连赢三场单打,陈梦两度落后3-2逆转王曼昱,孙颖莎3-2送给陈幸同赛季首败,王艺迪3-2再胜王曼昱,深圳大学3-1击败山东鲁能夺冠。

凭借着12胜3负的战绩,孙颖莎荣膺乒超女团比赛的MVP。赛后孙颖莎表示:“比赛双方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山东鲁能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都非常强,我们资格赛输给对手,赛前也在开会,还是全力以赴去拼,去调动出最好的状态,凝聚力在一起。今天场上不管哪一场、哪一分,遇到的困难都很多,因为每场都很胶着,最还是赢下了比赛。”

结束乒超的征程,孙颖莎也结束了全年的比赛。回顾过去一年,她谈到,“2020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今年的训练、比赛,尤其比赛非常难得,每一次比赛都会在中国举办。联赛花费了很多人的很多精力,感谢每一位工作人员、领导、教练组能给我们这样一个很好的平台。”

对于即将到来的2021年,孙颖莎说道,“过去的这一年自己收获很多,参加的国际比赛,有一些值得总结,值得进步的地方,希望2021年不忘初心,为了目标去奋斗。”

世界排名第一的陈梦,在第二场单打较量中,3-2逆转击败王曼昱,为深圳大学拿下至关重要的一分,也报了第一阶段交手时0-3被横扫之仇,“今天的比赛遇到了困难,有一定的起伏,比较好的是我们最后拿下了比赛,真正打出了决赛的味道。”陈梦表示,关于王艺迪的表现她点评道,“大迪今天打得非常好,其实她打曼昱输多赢少,这次能咬下比赛非常棒,很能提升信心。”

陈梦强调这次夺冠是团队的胜利,“不仅仅是比赛场上的我们三个人,还有首次尝试担任场外的李佳燚,小队员黄颕琦,她们的努力也是我们夺冠的一部分原因。”回顾2020,陈梦对自己还是很满意的,“自己的整体状态、比赛成绩都是不错的。在比赛场上能及时调整思想、心态的波动,是自己的一个很大进步,接下来继续努力吧。”

为深圳大学锁定胜局的王艺迪则谈到,“双打一上来自己调动的有点慢,赛前制定的战术没有打出来”,而单打面对王曼昱拿下制胜分,王艺迪总结道,“梦姐和莎莎用艰苦的胜利帮助队伍大领先,而且自己也是拼对手的心态,所以调动的很好。”

在2021年乒超联赛上,谁是技术最全面的乒乓球运动员?

第一,前三板上手更为残暴,反手霸王拧有张继科风范。

王曼昱是出自“肖门”,所谓的肖门就曾带出张继科这样的大满贯的肖战指导门下。王曼昱在肖战的指导下,确实她的男子化风格日趋明显,从之前擅长打相持,现在的“鳗鱼”前三板抢攻也是又凶又暴了。

1.打球风格在刻意模仿张继科,靠前三板进攻能打穿陈梦。 王曼昱在近期接受访时也说:“ 我非常喜欢张继科打球的狠劲和霸气,我也希望自己成为女队这种风格的开创者。 ”从“鳗鱼”的这句话来说,她内心就是非常具有野心、争胜欲的。张继科当年能够实现最快大满贯,在技术上他是有存在先进性的,张继科自己也说:“当时我在台内的反手拧在对阵同龄选手中,在接发球上是有优势的。”国际乒联对于张继科全台反手拧的风格, 也专门撰文赞扬张继科,是他改变了乒乓球以往靠正手打天下的传统观念。

我们可以细致地对比发现,像陈梦、孙颖莎都在像男子那样使用反手拧, 而王曼昱拧的质量、暴力程度最像张继科。 毕竟在张继科的反手拧也是在肖战指导下磨炼出来的,王曼昱也继承了“肖门”的这一独门秘籍。从技术角度而言,孙颖莎的前三板为女子中最具攻击性, 但莎莎现在的前三板进攻却很难打穿陈梦、王曼昱。 反倒是王曼昱在全运会女团、女单中“双杀”陈梦,为了避免打到陈梦习惯性的相持路子上去,“鳗鱼”也是增加了前三板的搏杀力度。

通过实践来看,莎莎前三板打不穿陈梦,而王曼昱却能打穿陈梦, 这就“鳗鱼”现在能够屡屡“零封”对手的进步所在。她前三板进攻的“矛”更锋利了。“鳗鱼”前三板涨球,并不仅仅是技术能力的增长,而且她是算球的,有战术套路应用的。包括站在中间用反手发球,然后正手暴冲;反手位发球球,反手直接暴撕斜线等等。 前三板技术、战术的多样化提升,让王曼昱现在几乎没有短板。

第二,相持球扎实稳重,既可匹敌陈梦陈幸同,又可攻防转换绝杀孙颖莎。

王曼昱的强大,还不仅仅局限于前三板涨球,她现在相持环节的厚度,确实也可以与陈梦争锋。

1.相持环节不逊色三大主力,攻防转换强过孙颖莎。 在女乒也有两种打法套路:一种是以孙颖莎为代表的依靠正手杀伤力来得分的;另一种就是陈梦、陈幸同、王艺迪这种靠反手打相持来赢球的。前边我们说了,王曼昱现在前三板的凶伤力确实很凶猛了,那相持环节对比陈梦、陈幸同、王艺迪又如何呢?在全运会上王曼昱4:0横扫了陈梦, 在女团中一人拿下陈幸同、王艺迪两员大将,与相持能力强的选手博弈,王曼昱也笑到了最后。

其实,在王曼昱出道之初,她本身就是强在相持环节。现在“鳗鱼”相持环节涨球主要是涨在: 第一,相持中能够突然加力反撕, 而不是中等力量与陈梦互怼; 第二,反手相持中变正手直线时机非常到位,线路变化也比较多。 相持能“以暴制暴”,再加上反手落点、线路灵活,这也是王曼昱现在能够拿下孙颖莎的重要因素。

马龙是毫无疑问技术最全面的人。他是中国弧圈结合快攻,横拍两面反胶打法的新形技术典型代表。正手侧身弧圈快攻,反手拧拉霸王手。侧身拧拉对攻,比赛中正手快攻,反拉实力强,力量大。反手拧拉技术精。搓,挡,切技术全面,速度快。落点准,技术应用组合巧妙,头脑清楚,心态稳定,心理起伏变化小,比赛抗压能力强。优其是出球速度快,多板来回抢攻往复失误小。用正手攻打前三板衔接控制对手能力高超。发球奇巧落点,出人异外,超越前辈,力压后人。

是当今世界乓乒球技术攻力强防守几乎没有漏洞唯一奇才。不论是与中国的顶尖高手,还是和奥运冠军抑承敏,在他手里过招,都能快刀斩乱麻前,三板解决战斗。根本没有过多的相持机会。所有的技术组合应用,都是高于别人,拉球落点精准,多次对拉失误极少,让和他比赛的对手,只有摇头佩服,无可奈何。

快攻威力大,落点刁钻,几乎使对手,能随他心意起舞跑台,前进后退。围绕球台网前短球,他摆短和切搓也是能随时全台拧拉抢攻,高台球使用急速拧拉,将球变成上下旋转,左右漂移,为自己下板打死,创造条件,也为自已十分出色拉圈球提供机会。这种打球如艺术家指挥。上场比赛首声夺人,争夺主动,强攻正手,反手强攻,独步天下,所向无敌。让当今乓乒球的对手们,几乎望尘莫及,为自已夺冠创造条件。摆短拉抢,高球直接打死,近台稍高球直接正手强攻挑打,发球刁钻,旋转难以判断,使对手失误多,难抢攻,多应付。他却抢手拧拉,抢攻直接打死。

发力时,使对手心脑空洞,不知所以。发球技术多变难防,落点意外,几乎又在小三角附近,让对方近也不是,远也不是,自己的却三板斧快速解决,看他比赛真是动人心魂,见者虽聪,也如痴如醉大饱眼福。

马龙夺取世界比赛最为卓越成绩。超越瓦尔德内尔的声誉,绝对技术发挥,超强心理优势。有过多年高手林立国际比赛连续不败51场乓乒乓球比赛神奇,不是神人,却是第一,举世公认。

马龙。别人打的是球,马龙玩的是智商,是“太极”神功。马龙把“专注”“细腻”“不按套路出牌”且对乒乓的领“悟”发挥到了极致,就目前来讲,是别人无法企及的境界和高度。[大笑][捂脸][泪奔]

技术水平都差不多

哪里有什么最全面?! 没有十全十美的运动员,十个指头还不一般齐呢!只是相对而言罢了。打到顶尖高手的水平,不会有太差的短板。突出的优势技术,显得其他技术相对差一点而已。王曼昱是反手体系。反手技术突出,有一板过的能力。正手相对反手来说差一点,极少能一板打死。但相持是没有问题的。孙颖莎是正手体系。强大的正手突击能力常常能一板定乾坤。相对来说,反手就差点,虽然也能经常一板过,但相持中常常是反手失误丢分。这说明其反手的稳定性还有待提高。也许不完全是技术问题,反手相持中失误,有很多是心里问题,太着急了,反而容易失误。不管怎样,还是反手的厚度不够。陈梦也是反手体系。早期打球过分依赖反手。转投马琳后,这方面有明显进步,正手实力,特别是相持能力大大提高。综合以上,几名选手的实力还是在伯仲之间,没有谁能够鹤立鸡群独一档。也谈不上谁更全面,各有千秋而已。如同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也都有不足之处。尽管各人的成绩不一样,但成绩也是各种因素构成的。有的外战成绩好,有的内战成绩好,有的前一段时间好,有的近期成绩好。江湖嘛,你方唱罢我登台,各领风骚几个月。你们觉得呢?

乒超联龙连扳3局战胜上海地产赵子豪,赵子豪之前有哪些战绩?

山东鲁能迎来了第五场比赛,许昕没有出场,马龙出战一单,马龙在与赵子豪的比赛中,连追5分逆转获胜,山东鲁能取得开赛以来的五连胜,已经确保提前晋级乒超联赛半决赛。

乒超联赛男子团体小组赛,马龙与王楚钦领衔的山东鲁能俱乐部,对战的是上海地产俱乐部。双打的比赛当中,王楚钦跟闫安的组合3:1击败了上海地产的赵钊彦/孙正组合。

马龙单打比赛逆转了上海地产的赵子豪,比赛的过程还是打得挺艰难的。不过马龙最终还是经验比较的丰富,虽然赵子豪不断地给马龙施加比赛压力,但马龙还是展现出了大满贯的实力,关键时刻确实不掉链子,给年轻选手上了一课。

马龙进入状态很快,但是赵子豪首局更加出色,两人在台内球的比拼上,赵子豪明显更胜一筹,马龙似乎还在试探对方的战术,曾有过多次改变,起码在变线上,赵子豪抓住了马龙的弱点,11-7,先下一城。

赵子豪这局一直在跟着马龙的节奏走,虽然多准备了一板,但是马龙的发球抢攻,没有给赵子豪机会,赵子豪失误增多,马龙的不断变化,确实影响了赵子豪这局的发挥,赵子豪还是要跟着自己的节奏,不要让马龙把他捆住,否则难以脱身,11-7,马龙扳回一局。

赵子豪正手对攻得分,连续反推中路取得5比3的领先。马龙发高抛球,正手挑打,将追平。赵子豪通过发球,以及接发球正攻,将扩大到的9:6。马龙连续出现正手进攻失误的现象,眼看对手就要拿下这局比赛了。

马龙反拉失误,赵子豪10:7拿到了局点。马龙正手暴扣,反压底线球,正手拉直线,连得三分将追平。关键时刻马龙正攻,反手推中路以12:10拿下第四局比赛,体现了前三板进攻实力。

乒超俱乐部运动员最多待几年

5年!在赛程紧凑的情况下,2016年乒超联赛的现场观众平均每场在1000人左右,有明星运动员出场的场次观众达3000人左右。最终的男团决赛,现场观众爆满,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场景。而在以往,现场几乎是门可罗雀。

而几大主力队员,包括周雨、方博这样的非主力球员,也都有了为数众多的粉丝团。置身乒超现场,就感觉某个文体明星的演唱会秀,“迷弟”、“迷妹”们的出现,给乒超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直播变革:从VR到节目式直播

2016赛季,也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尝试对乒超进行全媒体版权运营。和以往相比,通过今年乒协公开社会化竞标,中视体育首次独家获得乒超联赛的商业运营推广权。

本赛季,央视每一轮都会精选一场播出,加上总决赛共计播出25场。加上俱乐部所在主场地方电视台播出约60场。中央+地方的传播矩阵,确保了联赛报道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而在央视的直播环节,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开始得到运用:尤其是在总决赛中,竞技体育与演出跨界融合,声光电的效果,让参赛选手仿佛置身于一场演唱会主舞台上。

而LED发光球台即时呈现和图像,白黄让近距离感知球的旋转和速度,给现场观众和电视观众提供了科技视觉享受。

2016年被誉为VR(虚拟现实)元年。本次总决赛,央视首次进行了VR录制的新尝试。央视制作团队一共出动了两套VR设备,分别是一套180度VR拍摄设备和一套360度VR拍摄与制作设备。

在总决赛现场,180VR摄像机被摆放在了比赛内场的一角,360摄像机则被摆放在了与球台位置相平的地方。这是电视机前的乒乓球观众很少能够看到的两个角度,虽然该VR不是实时直播,但新鲜的角度变化,也能为球迷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此外,在新媒体直播过程中,一些时下流行的手段也被尝试引入,比如“争抢黄金席位”等活动,都大大提升了观赛体验和乒乓球运动的代入感。

数据显示,乒超联赛电视收视率平均收视率在0.2左右,最高达到0.35。而官方授权的新媒体直播平台优酷体育,也交出了非常满意的成绩单:

这个赛季共播出128场比赛,点播总播放量约1500万次,直播累计观看人次数达3200万人次,单场最大同时在线约7.5万人;总决赛阶段6场比赛,点播总播放量 约210多万次,直播累计观看人次数达到200万人次,单场最大同时在线13万人。

还记得当年的削球手丁松吗?为什么这种风格的球员越来越少?

丁松是著名的削球手,他和同时代的削球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丁松在打球的时候并不是稳削,而是有着大量的削中反攻,所以丁松的削球也特别复有攻击性,往往在对手松懈的进攻环节中,出其不意的反攻得分。

丁松的这种打法,其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指引着削球打法的发展方向,面对进攻能力越来越强,质量越来越高的对手,一味的防守是不行的,总有防不住的时候,加入进攻,一方面增加自己的得分手段,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另一方面,削球是特别讲究节奏的打法,用进攻打乱对手的节奏,也是得分点所在。

但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我们能数得着的削球手,特别是男子削球手除了韩国大叔朱世赫之外,拿得出手的几乎没有呢?原因其实有几个:

1、男子攻球的质量太高:男子比赛的回合一直都要比女子少,原因就在于男子运动员的力量暴发力更强,削球手在防守对方的大力拉冲时,比较困难,特别是连续的拉冲,男子运动员可以做到不过渡板板发力,这对于削球顶大板的难度太大。

2、削中反攻的难点其实在于自己的节奏:虽然削中反攻是很好的手段,但是对运动员本身的要求,要比顶尖的进攻打法球手还要高。因为削球是一个从紧张到放松的过程,而攻球是要求由放松到紧张,这两者的发力过程互相矛盾,并且乒乓球选手最怕的是前后移动,削球的合位点和攻球又不处在一个平面上,所以能把这些全都熟练掌握的运动员本就不多,能作为尖子脱颖而出的就更少了。

3、新球改革旋转下降:削球是很依赖旋转变化的打法,现在新材料球的改革,让乒乓球本身旋转的威力下降很多,力量更大,这对于削球的防守来说,无论是防守难度还是回击的变化都不如从前,想打出成绩就更难了。

太记得了,天津世乒赛打的卡尔松直接崩溃。一个少言寡语,一个打法怪异的英才,经过那个时代的人没有人不知道丁松!

丁松的打法很奇特,是削球?还是攻球?连丁松自己也说不清。在丁松出现之前大体乒乓球分两种打法,一种是切下旋球,动作像砍什么东西。下旋球旋转极快,球落台弹跳高度低,对手回球极容易下网。这种打法不能进攻,只能用来防守,而且削球选手都有非常好的手感,削球顶级大师是我国的张燮林和陆元盛老前辈。还有一种打法是提拉弧旋球,打出的球一般为上旋球,球在空中有明显的抛物线轨迹,球落台之后还有前冲之劲,这种打法主要用来进攻。也是主流打法。

说到这大家都会明白,两种打法两种旋转两种不同的手法,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矛与盾之间的关系。人们一直幻想,有没有一种打法,处于守势时用削球,削死对手。处于攻势时用弧旋球,打死对手。然而这种打法需要运动员瞬间改变手法适应更种旋转,难度太大,反到成了半撇子。丁松是唯一一位将这两种打法完美结合之人,削球稳如泰山,反攻势大力沉,发球抢攻更是出其不意。

丁松的打法不得不说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打法,可惜这种打法需要手感非常好的天才,这种天才太少了,丁松之后再无人能习练这种打法。现在削球手如朱世赫等人,还是以削球为主,伺机反攻,差丁松太远了。

不过我国人才济济,相信不久又会有各种"丁松"脱颖而出,继续帮中国雄霸乒坛。

记得蔡振华这么说:丁松误导了在他以后的所有削球选手。从战术层面而言,丁松不是削中反攻打法,而是攻削平衡;从器材来说,丁松的反手是正胶而不是长胶,虽然难度很大但他的反手能自主制造旋转;从规则来说当初允许发球遮挡,所以丁松的转不转发球威胁巨大。最后就是意识层面了,徐寅生说要从进攻打法的小选手中选拔削球的苗子是非常正确的。可惜现在两面弧圈当道,百花齐放的说法也不提了。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瑞典乒乓球男队处于鼎盛时期,中国队与之交手占不到多少便宜。1995年天津世乒赛中国乒乓球男队和瑞典队决赛中迎来了巅峰之战,出战第三单打的丁松获得了关键的一分,为中国队最终3-2战胜瑞典队立下了汗马功劳。此战之后国乒逐步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直到如今。

丁松是上海队队员,后来入选了国家队,他右手横握球拍,正手反胶、反手正胶,攻削结合打法。1995年第43届天津世乒赛团体决赛中,丁松作为奇兵担任第三单打,他战胜瑞典名将卡尔松,从而和队友一起获得男团冠军,单打方面负于孔令辉最终获得季军。他发球好抢攻意识强烈,加上变幻莫测的旋转变化以及积极的削中反攻,给攻手打法的选手们打来了极大的困扰。他把原来的“削中反攻”提升到了“攻削结合”的新境界,可以说他一战成名。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丁松没有进入奥运大名单,因为他的打法特殊不好配合双打,再加上对手已经熟悉了他的打法,还有刘国梁和孔令辉已经崛起,丁松的竞争力大打折扣,他遗憾的与奥运会擦肩而过。19年英国曼彻斯特世乒赛,丁松虽入选了国家队主力阵容,但由于他的打法不再神秘未能出现在决赛中。男单比赛负于白俄罗斯的萨姆索诺夫止步于8强。之后他逐渐淡出国家队。

丁松之后国乒也出现过削球手比如侯英超和马特,但是都没有达到丁松的高度,一是削球不好练而是削球手在大赛中很难出成绩,如果国家队没有政策的倾斜球员都不愿意练削球。丁松1998年从国家队退役,之后去了德国打过5年俱乐部比赛,2003年回国征战乒超联赛,2007年正式退役。2009年,丁松获得上海交通大学人力管理专业学士学位,并任上海交大乒乓球男队教练。

中国乒乓球队如今是世界绝对霸主,球队常胜的秘诀是敌无我有、敌有我优、敌优我精、敌精我变。我们能做到各种打法的选手共存的局面,大赛中还经常向特殊打法的选手给与名额照顾。如今随着器材的改革,削球手又有了起势的苗头,希望世界乒坛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首先,随着乒乓球技术的不断提高,如今的乒乓球的攻击力越来越高,例如以前还有推挡技术,现在则完全是弧圈球进攻的天下。而削球则是一种防守型打法。所以,当矛的攻击力大幅提高,而盾的防守力无法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削球越来越被边缘化也实属正常。

其次,国际乒联为提高乒乓球观赏性和平衡中外乒乓球差距,近些年对乒乓球的重量、大小与材质都做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使得削球非但不能进一步增强实际,反而被大大削弱了速度与旋转。

另外,其实从大的方面看,任何一个既需要供又需要防的运动发展潮流似乎都是往攻大于守的方向发展。例如斯诺克,从亨得利到奥沙利文的发展就是很好的表现。如今年轻球员或许有5成把握的远球就拼,而以前或许要7成,甚至更多!

现在的男子削球手,在世界乒坛上巳经凤毛麟角了,斩露头角的顶尖选手,排名前十的几乎没有了。丁松、朱世赫曾经前后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争雄过一时,但后来削球的发展就日渐式微,女乒尚有佐藤瞳、韩莹、徐孝元还能打进四强,男乒除马特等就几乎找不出什么表现突出的个人了。削球打法犹如直拍打法一样,遇到了瓶颈期,发展前景不很乐观。

丁松的高光时刻是1995年在天津举行的世锦赛团体赛上,对瑞典的卡尔松的三号单打对诀上。也就是这一战使他成名,他种以守为主,守中反攻的打法,给人印象太深了。打得卡尔松是毫无办法而迅速败北。他的胜利使他争取来年的亚特兰大奥运资格增添了法码,只是在对当时男乒最大对手老瓦的胜率上,刘国梁占优才挤掉丁松,搭上奥运末班车。当时的丁松内心是颇为不服的,但奥运会结果一出来,刘国梁表现太出色一一双冠王,此时丁松才感叹:若自己参赛,未必有刘国梁这样的成绩,于是也就释怀了。

此后丁松的个人乒涯闪光点就不多了,之后就转入教练工作,培养年轻选手去了。后来韩国出了个朱世赫,很有丁松遗风,且有过之无不极,最好成绩夺得过世锦赛亚军。对当时的二王一马也是互有胜负,参加乒超联赛,经常上场,也是削中带攻,攻防有度,极有观赏性,很受球迷欢迎。现在他也退了,男子削球选手更少了,男乒的马特‘在乒超上倒能胜名将,但在世界赛上就难以取胜了。不知道国乒小将中还有能人不?胡丽梅算不算一个?

削球打法在国乒 历史 上倒辉煌过一段时间,著名的有张夑林、林惠卿、童玲等,张燮林的打法与丁松不同,纯削死守,很少有又攻又守的,他那削球的特点是海底捞月式的,极富艺术性,被人称为魔术师,他与西德的绍勒尔并称当时的世界削球大师,如果两人碰上,死缠烂打要耗上两个小时,才能分出胜负。有趣的是,两人开赛前,都指了指手表,意下之意,看谁熬得住,让时间来说话吧。后来国际乒联改了规则,每一球超过12个来回即判输,所以这之后的”持久战”就告一段落,成为美好的佳话而永远留在乒坛 历史 上了。

现在的规定更严格了,超时不论攻球削球都不行,都得用轮换发球制。现在的削球也与过去的削球打法不同了,虽然以削为主,但不时又对攻起来,属改进了的削球,也算削球打法的一种改革吧,否则恐怕很难有所作为,更难夺冠。过去林惠卿、童玲能在全国甚至世界大赛上夺冠,现在的削球手能进四强就不错了。女乒目前还有几个高手,对攻球手有一定威胁,但碰到刘诗雯、伊藤、孙颖莎也只能败北。男乒连进前十的选手都难找,何时再现丁松、朱世赫式的高手尚不可知,等着吧!

削球选手越来越少,主要是这种打法是吃力不讨好,同样的付出,其他人进攻打法进步明显,而削球是个体力活,被动挨打,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能”削死”对方,而对方的一记重扣或调动大角度,却能使你被动甚至置于死地。削球打法考验着削球手的体力、意志和技能,能坚持得了吗?

所以,削球手的培养就很困难了,首先必须个人心甘情愿的去”吃苦耐劳”,喜欢这种打法,且坚持不懈的硬着头皮干下去;其次要练好削球基本功,掌握削球的技巧,台内及中远台的削功要全然吃透,步伐要灵活,耐力要足,否则削几下就累垮了,前功尽弃;再其次削中反攻技术要精,这比纯攻手掌握攻球后难度更大,因为转守为攻的技术可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有志去打削球的选手可得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哟!

丁松,又有个外号叫孤独松。在九五年世兵赛削的瓦尔德内尔都没脾气。为中国队夺冠力下汗功。丁松的削球打法特点很突出。但弱点也容易被对手抓到。一旦对手摸透了这种球路,就不太好打了。丁松后来结受访中也谈到这个问题。所以,后来这样的球员越来越少。

乒乓球我接触的比较晚,但是上手的特别快。极度有手感,就是当时没有人教我是一大遗憾。盲目的当别人的陪练结果到成了那个人的克星,每次对决他都吃我的亏。

做一个兵乒球的削球手,是比较累的。 一般遇到善于进攻打法的就会相对比较被动,除非有极高的削球控制能力,否则就会演化成被对手连续攻击的节奏。

同时削球极度考验一个人的耐力,一个球发出去到结束都要经过短则三四个回合,多则几十上百回合的揉搓,及其消耗脑力和体力。

还有削球需要针对善于攻击的独特反击技巧,一旦被对方吊角攻击就会及其的被动。 所以现在的乒乓球的打法多是综合技术考量,这样应对什么样的对手都能尽快调整过来节奏感。不会因为自己的独特打法被克制后陷入无力回天的境地。

我就是练的削球,当时为了更好应对对手,不善于进攻,就一心想着如何进行防守。久而久之就把削球这一路练的比较好。纯粹是被对手逼出来的招数。我也渴望进攻,就是那份技巧没人指点,自己摸索了多次总是觉得控制不住,同时父母也不喜欢我做学习之外的事。这还是在我出后无法做激烈运动的情况下,自学自练的乒乓球。其实还挺怀念的。

削球手,做为打削球的人,在赛场上,没有很强的攻击力,频频被对手击败,赢的机会很少很少,所以,这种打法慢慢消失。

我是“杨磊谈乒乓”,我来回答。

一场是1995年43届天津世乒赛男团决赛,在第二场马战胜佩尔森,大1:1情况下,当时还默默无闻的丁松披挂上阵,乘胜追击,2:0拿下了卡尔松,为最后的夺冠奠定了胜局。

一场是19年CCTV乒乓球擂台赛男单决赛对王涛,可能是队友之间分外熟悉,那个多回合那个攻防转换,在38毫米小球时代,令人叹为观止,至今记忆深刻。

就像他的削球打法,神秘、冷静、决绝、孤僻,”95年一战成名,年之后逐步淡出,98年国家队退役,赴德国打球。人生之大起大落,路径选择之坚决果断,迥异于同时代的任何一名中国选手。2009年以后任上海交大乒乓球男队教练,主要耕耘在高校乒乓球圈,与以往专业乒乓球圈交集甚少,依然是那个卓而不群的“孤独松”。

进攻极多,超越了同时代及之前的所有削球选手,颠覆了人们对于削球打法的刻板印象,惊呼“削球,还能这么打?”

一面反胶、一面颗粒(正胶)是削球选手的常规配置。遮挡发球、发球抢攻、旋转变化和削中反攻也是削球选手的常规技战术。丁松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在世界乒坛留下自己的名字,我认为是“攻与守、矛与盾”的完美平衡。

首先,丁松的防守功底扎实,能守得住,“立于不败之地”,这点往往被人忽视。然后,加上强于同时代任何其他削球选手的无比强烈的进攻意识,见缝插针,无孔不入。二者合一,缺一不可,才成就了丁松。

几年之后,又一个相似但更强大的后生异军突起,震惊世界,他叫“朱世赫”,当然那是后话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